九年级化学-奇妙碳世界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386007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5.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奇妙碳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九年级化学-奇妙碳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九年级化学-奇妙碳世界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九年级化学-奇妙碳世界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九年级化学-奇妙碳世界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奇妙碳世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奇妙碳世界(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看到这些美丽的图片,你联想到了哪些物质?,CO2,CaCO3,CO,中考专题复习奇妙的碳世界,麻山学校 周圣兰,Na2CO3,NaHCO3,知识网络,【考点探究】 考点一、单质碳、碳的氧化物、化石燃料,【例1】多彩的“碳”,多姿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碳”的世界。 (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填写有关含碳物质的对应特性。,(2)“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 (如图所示),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 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 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填序号)关于碳海绵的说法正确。 A具有吸附性 B可重复使用 C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硬度大,A、B 、C,导电性,吸

2、附性,(3)液态CO2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 (填标号)说法正确 A液态CO2气化后不会污染档案 BCO2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 C液态CO2气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4)“西气东输”工程已经惠及萍乡,城区市民已于去年8月全部 完成天然气置换,用上了更安全清洁的天然气。天然气燃烧的化学 方程式是_。,A、B,CH4+2O2 CO2+2H2O,考点二、二氧化碳的制取及其性质,【例2】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下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当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 D烧杯中 (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 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具有的化学性质 是

3、 。B处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处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是 ;C处发生变化的 化学方程式是 。,下层,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碳酸( H2 C03),Ca(OH)2+CO2=CaCO3+H2O,【例3】进入九年级学习化学,我们亲身体验了一系列的探究实, 感受到了化学的无穷魅力。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 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 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气球胀大,(1) A中现象为塑料瓶变瘪,B中现象为鸡蛋“吞”入瓶中,C中现象为 。,C,(2)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产生这

4、些现象的原因都是容器内外产生了( ) A温度差B重力差 C压强差 D浮力差,有气泡产生 Na2CO3+2HCl=2NaCl+CO2+H2O,有白色沉淀产生 Na2CO3 +Ca(OH)2 =CaCO3+2NaOH,或有白色沉淀产生 Na2CO3+ CaCl2 =2NaCl+ CaCO3,稀盐酸,Ca(OH)2溶液,或CaCl2溶液,CO2 确实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3)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 设计了如下方案,请完成探究报告。,含碳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含碳物质间的相互转化,【例4】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均含有相同的一种元素, A、E是气体且组成元素

5、相同,B是一种酸,C、D同属盐类物质且均 含有3种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反 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 表示一定条件下相邻物质间能相互转化,“” 表示单向转化 )。(1)A物质的化学式是 , (2)A 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转化为D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反应(4)E物质的一种用途为 。,考点三、含碳物质间的相互转化,CO2,CO2+H2O=H2CO3,复分解,作燃料或冶炼金属,CO2,Na2CO3,H2CO3,CO,CaCO3,1.如右图所示的是物质AG相互间的关系(“”表示物质间存在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A、F都是单质;F是使用最多的

6、金属材料; 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在工业上,C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E是一种蓝色溶液请回答: (1)C的化学式 ,G可能是 (2)写出D的一种用途 (3)写出标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的类型属于 (4)分类观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以上7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化学式,下同),属于盐类的是 、 ,【中考真题演练】,Na2CO3,稀盐酸,改良酸性土壤,Na2CO3+2HCl=2NaCl+CO2+H2O,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CO2,Na2CO3 CuSO4,SO4,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亩森林,每天大约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 植树造林,

7、造福 子孙后代,考点四、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例5】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 CO2”,实现碳循环(1)步骤1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为确定步骤2中的碳酸钙是否完全分解,设计的实验步骤 为: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 溶液,若观察到 试管内 .则碳酸钙分解不完全 (3)上述设想的优点有 (填序号) a原料易得且可循环利用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可全地域全天候使用,稀盐酸,有气泡产生,ab,【中考真题演练】,1.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O和CO2都可将氧化铜还原成铜 B.CO2的排放不是导致酸雨的原因 C.在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CO中毒 D

8、.“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是因为金刚石很坚硬 2.(2014.庆阳市)“低碳生活”是指 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A. 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B. 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C. 讲卫生,尽量多作用一次性餐具 D. 用传统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B,C,3.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的是( ) 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少量的CO B用稀盐酸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C用活性炭将硬水软化 D用氢氧化钠溶液鉴别CO2和CO 4.纳米材料是用途广泛的新型材料。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构

9、成的直径为几个纳米的空心管。( )说法错误 A碳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材料B碳纳米管具有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性质C碳纳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D碳纳米管材料如果完全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B,A,5下列“课外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错误的是( ),A,6.期间,中央领导提出“江西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要求,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 加强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 B. 支持用煤火力发电 C.推广使用乙醇汽油 D.城市道路定期酒水,降低空气中PM2.5的含量,B,7.下图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 部分实验装置,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可

10、以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B.在实验过程中,黑色的粉末会逐渐变成红色 C.该实验的反应原理为FeO+ CO Fe+ CO2 D.充分反应后,向固体中加稀盐酸会产生气泡,D,8.小刚同学对碳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并建构了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写出括号内一种含有碳元素物质的化学式_;转化关系图中由Na2CO3CO2的反应类型是_反应;,CO,复分解,9、如图是关于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 的转化关系网络(其他反应物和生成物已 略去)。其中A是黑色固体,B为红色固 体,C、D、E常温下均为气体,C的相对 分子质量大于E。请回答: (1) A的化学式 ;D的化学式 。 (2)写出

11、B向C转化的反应方程式 。(3)C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答一条即 可) 。,C,O2,3C+2Fe2O3 4Fe+3CO2,或3CO+Fe2O3 2Fe+3CO2,C,CO2,Fe2O3,CO,O2,灭火或供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感悟、收获、质疑,1. 善于总结,善于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A、从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运用对比的方法总结各种含碳物质的性质,并把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B.总结各种含碳物质间的变化规律,熟练掌握各物质变化的反应方程式。2.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新科技,学以致用。,方法提炼:,碳元素的价态,物质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0,+2,+

12、4,C,CO,CO2,H2CO3,Na2CO3 NaHCO3 CaCO3,+O2,+O2,+C,+H2O,分解,+NaOH,+HCl,+HCl 或 高温煅烧,+Ca(OH)2,金刚石可以做钻石、镶在玻璃刀头上来裁玻璃。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电车导轨、干电池的电极。木炭和活性炭可用于吸附色素和异味。单质碳可用于冶金工业。,一氧化碳可用于冶金工业。二氧化碳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气体肥料、化工产品的原料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和制冷剂。,碳酸可以做碳酸饮料,在工业上,碳酸钠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碳酸钙用于建筑业,还可用作补钙剂。,用途,重建知识结构,谢谢大家,祝同学们快乐学习天天进步! 恳请专家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