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吸虫肉芽肿(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354852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血吸虫肉芽肿(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脑血吸虫肉芽肿(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脑血吸虫肉芽肿(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脑血吸虫肉芽肿(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脑血吸虫肉芽肿(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血吸虫肉芽肿(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吸虫肉芽肿(课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血吸虫肉芽肿,患者男性,35岁,突发癫痫,有头痛病史,湖北长江流域人。,首先考虑:转移癌 依据:1,病变多发; 2,影像学见病变位于左侧颞枕叶皮层,多发,头CT可见病变密度较高,MRIT2可见混杂稍高信号,增强有明显强化,信号不均,病变界限相对清楚,周围明显水肿。 转移癌患者年龄多较大,病史短,病变多发,主要位于皮层,界限清楚,水肿明显,明显增强,并且大多能找到原发病灶,该患者不支持该病的特点有年龄轻,病变界限不是非常清楚,强化不均匀。 鉴别有:胶质瘤: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可以多发,多位于脑白质,界限不清,水肿明显,患此病的可能不大。 颅内寄生虫:江南有血吸虫等,表现长T1长T2信号,常见多发

2、,病变位于皮层,不能除外。可以做血吸虫抗体等检查。,左顶叶一明显均匀强化结节影,周围见指套状水肿区。结合患者生活于血吸虫疫区,且年龄较小,我认为应该将脑血吸虫诊断放在首位,恶性胶质瘤不能除外。 脑型吸虫病指的是日本血吸虫虫卵在脑组织中沉积引起的病变,好发于青壮年,临床上出现脑炎、癫痫发作和疑似脑内肿瘤的占位性症状。脑部病理改变为不同时期的虫卵结节形成和胶质细胞增生。好发于大脑皮层下,以顶叶及其附近最多见。 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片状低密度影,占位明显,增强呈明显的小结节均匀强化,提示血吸虫虫卵抗原已经引起免疫反应,在脑皮层及皮层下形成肉芽结节。 鉴别:1、原发性脑瘤:多为不均匀强化,病灶大小多

3、与周围水肿成正比;2、转移性肿瘤:多呈环状强化,且多发,有原发病灶。 其实有时单靠影像鉴别很难,一定要结合临床资料:患者多来自于疫区或有疫水接触史,血吸虫皮试、大便集卵、孵化也多为阳性,直肠黏膜活检也可查到血吸虫虫卵,吡喹酮治疗及时,可在短期内使病情逆转。,首先分析本病例病变为多发性改变,其次病变呈结节性形态学改变,病变分布与皮髓质交界区,CT平扫示病变呈高密度,边缘不清,边界欠清。病变区周围示有大片状低密度区,边缘欠清。MRI强化扫描示病变呈多发性结节状、片状明显明显强化,周围低密度区无强化,为水肿带。 首先考虑为脑血吸虫病的可能性大。 1:病人流行病学:患者男性,35岁,突发癫痫,有头痛病

4、史,湖北长江流域人。本病为日本血吸虫的虫卵随血液循环沉积于脑内所引起的疾病,约占血吸虫病患的2%-4%。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2:病变特点:病变以多发性结节及大片状低密度改变为其特点性改变:虫卵随血液进入脑组织,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和虫卵性肉牙肿而发病。多发性结节影考虑为肉芽肿性改变。 分析: 本病为日本血吸虫的虫卵随血液循环沉积于脑内所引起的疾病,约占血吸虫病患的2%-4%。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根据病期变化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是由于成熟活卵内的毛蚴的头腺分泌物渗出卵壳而引起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虫卵周围有大量的嗜酸性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及纤维母细胞,

5、其中心区脑组织受侵形成嗜酸性脓肿;慢性期表现为灶性肉芽肿。急性期出现头痛、昏睡、抽搐及颅内压增高症状,慢性期多出现局灶性癫痫和占位症状。,CT表现多样:脑炎型为脑内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无或有不均匀片状强化;梗塞型表现为扇形低密度梗塞区;肉芽肿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水肿区出现大小和数目不一样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结节影,位于皮质或皮质下区,呈明显均匀强化,类圆形,可分散、集合或呈串珠状,有占痊表现;萎缩型表现为边界清,不规则形低密度区,无强化,有脑室、脑池、脑沟回扩大。 鉴别: 1:结核性肉芽肿:病人多有明显的结核病史,病变多发病变多沿脑表面分布,呈结节状改变,占位效应轻,水肿无或轻,强化可呈结节样或环行强化。 2:转移瘤:发病年龄不支持,病变水肿更大,病人多有明显的原发灶病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