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6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与商业城市的发展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326700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6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与商业城市的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6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与商业城市的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6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与商业城市的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6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与商业城市的发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6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与商业城市的发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6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与商业城市的发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6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与商业城市的发展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六单元,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六) 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与商业城市的发展,栏目导航,角度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1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2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3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4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

2、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角度二 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制度性因素 (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

3、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缴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角

4、度三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的功能看,自先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或商业发达,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人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市场逐渐多样化。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

5、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2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2)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南方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3)影响着城市布局的变化。从曹魏时期开始,在城市建设中有了明确的规划,城市的中轴线出现,城市的主体宫城坐北面南、左右对称,加强了中轴线的纵深,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城市设计思想。,(2016江苏卷)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

6、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

7、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解析 (1)第一小问,“做法”依据材料一中“下令开关梁,弛山林之禁”回答;“成效”依据“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以补助生活”归纳;第二小问,结合重农抑商的目的以及影响,从“经济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主要追求目标”“用贫求富” “以末守财,用本守之”的信息归纳;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围绕“抑商和惠商属于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从正反两个角

8、度阐述作答。,答案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陆游在饭罢戏作中写道:“南市沽浊醪,浮蚁甘不坏。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轮困犀

9、浦芋,磊落新都菜。”太和楼是北宋仁宗年间临安的著名酒楼,无名氏在题大放送和楼壁中写道:“太和酒楼三百间千夫承糟万夫瓮席分珠履三千客,后列金钗十二行。一座行觞歌一曲,楼东声断楼西续。就中茜袖拥红牙,春葱不露人如玉。” 宋诗纪事卷96 根据以上诗歌材料,提炼诗歌所反映出的南宋社会经济状况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解析 解答本题主要分两步:一是提炼诗歌反映出的南宋社会经济状况的特点,二是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予以论证。从陆游的诗可以看出集市中摊点众多,商品丰富,从而论证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特点,从无名氏的诗可以看出宋代餐饮和歌舞活动的内容,从而总结出宋代商业的完善与发达。 答案 (言之有

10、理即可),(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素养6 全国卷25分大题答题模板(一),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 ,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

11、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 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

12、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审设问】,【套模板】,【答案】 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

13、识不足。,(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审设问】,【套模板】 变化(概括类模板将材料分层,逐一概括),启示(启示模板提取主旨,逻辑作答)【答案】 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启示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由人丁到财产的标准转变 (1)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

14、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十分严格。,租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兵役和徭役。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丝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二石、调帛或布一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

15、徭役。,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役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两税法:天宝年间(唐玄宗年号),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

16、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既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一条鞭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说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康熙时进行局部试点,规定以1712年为界,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时期,在全国推行,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摊丁入亩”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