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学生作文现状之分析与对1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KB
约5页
文档ID:5532448
高中学生作文现状之分析与对1_第1页
1/5

高中学生作文现状之分析与对策○吴荣平( 丽水学院附属高中,浙江 丽水 323000)眼下, 作文教学的路似乎越走越窄了, 天真活泼、富于幻想的青少年变得缺乏想象力、创造力, 暮气沉沉很多人写作时总是步人后尘, 没有自己的见解, 没有自己的创意,千人一面, 众口一词更令人不安的是中学生语言文化水平不断滑坡, 语言规范性方面的问题大量出现, 错别字、病句泛滥下面,笔者简要分析高中学生作文之现状, 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就教于大方之家, 以求抛砖引玉一、中学生语言水平滑坡, 文史知识匮乏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的错别字已经成了难以治愈的痼疾, 许多学生把“殊不知”写成“熟不知”“、孰不知”, 把“背叛”写成“背判”, 更有甚者, 把“付诸东流”写成“负诛东流”……就连高考满分作文也是错别字连篇, 2005 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 《永远的苏武》 一文中竟然有八个错别字! 此文在网上一登, 质疑声一片当虞姬横刀, 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深深的庭院, 明眸的宫女, 沉寂的粉蝶, 慵懒的梳妆,犹如宫廷的车轮在昭君心里缓缓辗过”“,春花琳琅, 夏雨洪荒, 秋月诡谲, 冬雪苍苍这是四季的韵味, 从一景见四季,这好不诗意, 好不保留的美”这些句子美吗? 很美, 尽管都出自高考满分作文, 但都是病句。

功底较差的学生, 限于自身的能力, 有许多病句; 功底较好的学生, 为追求形式的华美,“造”出许多病句学生文史知识的匮乏令人担忧, 笔者参加过今年全市第一次高三模拟考试的作文阅卷工作, 作文话题是“荣与辱”,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一些同学的文史知识非常糟糕人物分不清, 朝代分不清, 事情分不清, 戏说与正史分不清, 经常出现张冠李戴、关公战秦琼的情况有些同学把“项羽”写成“项雨”“,勾践”写成“勾贱”; 有些同学写韩信被黄石老人羞辱, 韩愈受胯下之辱; 有些同学写刘备和项羽决战; 有些同学误把刘罗锅斗和珅当正史……一篇文章如果有这种“硬伤”, 即使文采飞扬, 也是得不了高分的 二、文章的低幼化倾向、语言的庸俗化倾向严重都读高中了, 可笔下依然是“太阳公公”,“公主与灰姑娘”“,黑兔王国与白兔王国”,“森林里的狮子大王”……令人生厌庸俗化的语言, 几乎成了目前中学生作文的一个通病,这一点令老师十分头痛我们经常会在学生作文中看到那些“熟面孔”, 比如“痛, 并快乐着”“,将……进行到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都是……惹的祸”“,我……故我在“”谁动了我的……”“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等等, 这让人想起了八股文。

还有的同学“语不惊人死不休”, 为求新奇而调侃, 比如“孙膑挖骨, 兵法流传; 文王被抓而演《周易》”“司马迁虽然被阉, 还是写出了《史记》, 可是那些阉人就是写不出, 也不可能写出《史记》”“假如在牛顿那个年代, 有一个苹果砸在我脑袋上, 我会毫不犹豫, 一口把它吃了 , 因为我不是牛顿, 想不出万有引力定律”三、人造悲剧比比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停留在“少慢费差”的水平上, 由于教学方法不当, 学生作文“人造悲剧现象”非常普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是学生人格的某种缺失1998 年的高考作文题为“坚韧, 我所追求的品质”“、战胜脆弱”, 相当多的同学表现的都是亲人亡故后, 自己如何变得坚强这一主题有的写自己的父亲生了白血病, 有的写母亲出车祸死亡, 更有甚者干脆把父母双双送进火葬场……难怪有位专家在高考阅卷后感慨“现在学生的心太狠了”2005 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有篇学生写的文章题目是《红烛》, 内容是这样的: 某重点师范大学的一位女大学生, 父亲在市里身居要职, 本可以在城里找一份好的工作, 可她在毕业时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到一个小山村去做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

这样的材料是可以写的, 但已缺少新意而这位考生后面所写更是人为地拔高人物形象, 他写道: 有几个孩子的家长认为读书没有用, 还不如到城里去打工, 还能给家里省不少钱, 她得知后, 只说了一句话, 一句出人意料的话“:这些孩子的学费以后由我承担……从那以后, 村民都叫她“菩萨”直到有一天, 在课堂上, 她突然昏倒在地她的父母和男友都赶来了,劝她早日离开这个鬼地方回到城里, 而她躺在病床上, 却又出人意料的宣布“:我知道你们都很爱我, 但我不能放弃我人生的目标呀……对不起……”这里所写给人一种架空不真实之感最后他又说: 她, 依然带着重病讲课, 一直到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好像只有为教育事业献出生命, 把文章写成悲剧, 才会博得人们的同情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 情感“不精不诚, 不能感人, 故强笑者虽悲不哀, 强怒者虽严不威 《庄子?渔父》) , 惟有“情”而且是“真情实感”, 才能真正打动读者的心灵缺少真情实感, 想凭胡编乱造、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打动老师, 骗取同情的泪水, 其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四、历史题材、名人题材泛滥成灾当写历史题材的《赤兔之死》一炮走红, 当写历史人物司马迁的 《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博得评卷老师的一致好评后, 许多学生觉得在文章中写历史、文化和文化名人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于是在训练和考试时就会一窝蜂地写类似的题材, 这似乎是一种必然。

于是屈原、项羽、王昭君、陶源明、李白、苏轼、李清照等历史人物便成了学生笔下的“红人”, 他们把这些人物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 任意发挥, 运用得极为纯熟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人物何尝不如是! 许多高考满分作文都用了这些题材, 2002 年满分全国卷满分作文《题乌江亭》、《霸王泪》, 2004 年江苏卷满分作文《项王项王奈若何》表现的都是项羽; 2002 年全国卷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和 2004 年全国卷满分作文《昭君行》表现的都是王昭君; 2002 年全国满分作文《东坡的选择》写苏轼; 2003 年全国满分作文《吊屈原赋》写屈原……还有一些同学写两三个历史人物, 每个人物一小段, 美其名曰“蒙太奇法”, 代表作是 2004 年重庆满分《独上高楼》《菊花飘香的时节》《诗人?明月?黄花》《独上高楼》写了李白、苏轼、辛弃疾,《菊花飘香的时节》写嵇康、陶渊明、项羽,《诗人?明月?黄花》写苏轼、李清照这两位历史名人满分作文的导向性很强, 学生看了类似的作文受阅卷老师青睐, 纷纷准备历史题材、名人题材, 模仿、套用“,心灵的选择”可套陶渊明、李白“,诚信”可套项羽, 且屡试不爽,终至泛滥成灾的地步。

如何让学生走出如今的困境, 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1、字词教学不能放松要充分认识字词教学在作文中的作用, 字词是作文的基石, 一个连字词都掌握不了的人根本就写不好文章虽然是高年级, 平时教学也必须重视最基本的字词教学, 对字词教学不能“放任自流”, 而应在课堂上花一些时间落实, 尤其要注意一些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帮助学生区分形近字、音近字、同音字应加强生字的教学与抄写练习, 争取每天抽取 5——10 分钟进行听写过关, 形成习惯2、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 开阔写作思路现在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消遣和开心为主要目的, 读书就是看热闹, 图好玩, 一目十行, 走马观花, 热衷于那些猎奇的、情节曲折的、富于幻想的卡通书, 热衷于武侠、言情, 热衷于科幻, 久而久之, 势必导致一代人的知识贫乏、思想贫乏、文学修养贫乏, 那将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因此, 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首次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推荐了 20 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 笔者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 并且每周安排 1 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 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记本, 摘录所阅读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通过几年的积累, 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 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学者朱熹的这首诗道出了方塘“清如许”的原因: 有永不枯竭的源泉, 时时注入“活水”他以此来比喻只有不断地读书, 吸取新鲜知识, 才能不断提高认识的道理多读书, 尤其是多读有益的课外书, 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启迪思路书读多了, 思路自然开阔, 在写作上就能厚积薄发, 收发自如读书, 是写作的重要源泉之一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抒写真情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教育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作成什么文字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存在于整个生活里, 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 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作文论》) 丰富的生活认识的储备, 是写作的重要源头。

多彩的生活, 每天都在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蕴藏着十分丰富作文教学生动的写作材料, 要写好一篇作文, 就必须热爱并投入生活, 认真地观察生活, 用心灵去感受生活, 广泛地摄取生活的点滴,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电影、电视、网络等是写作教学的重要资源, 它可以诱发我们对生活的关注, 其本身也可以成为我们分析、评价的对象如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联播”“新闻三十分”等栏目我们可以了解世间百态民工讨薪被打、矿难频频发生, 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幸遭遇引起我们的愤慨;“神五、神六”升空, 奥运健儿摘金夺银, 这大大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甘肃月牙泉的渐趋干涸, 内蒙古的“沙进人退”又会引发我们对环境的忧虑; 中韩“端午申遗”之争韩国胜出, 当今年轻人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日, 又不能不让人痛感民族文化的流失…… 我们还可以关注台海风云, 关注日本对历史的态度, 关注巴以问题……关注教育, 关注医疗, 关注农民……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 学生才会关心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关心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关心为多数人所瞩目的带倾向性的问题有了这样一腔热血, 学生自然就会关注时代的发展, 留心社会的走向, 注视世界的变化, 也就会自然地主动地去浏览报刊, 注意新闻, 关注时局, 议论时事,抨击时弊, 体味与国家与人类同忧同喜的情感变化, 尝试着思考解决问题的得失方略, 有力地促进自身视野的开阔, 陶冶自己健康的人格。

4、在写作中引导学生表现自己个性要让学生展示个性, 老师就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 凡事不能只用一个评判标准, 要允许“异类作文”的存在2005年浙江高考作文中有一篇题为《众生》的文章, 调子灰暗, 但专家组没有“一棍子打死”, 反认为该文较真实地表现了中学生的生活状态, 给了 53 分, 这为我们处理类似的作文提供了依据要让作文的选材、立意个性化, 充满创新的色彩首先要使选材表现出新意, 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千文一面, 原因之一就是文章所选材相似谈到“创新”则必写爱因斯坦、爱迪生, 谈到“遭遇挫折”则必写张海迪、史铁生, 谈到“忧国忧民”则必提杜甫, 为文如此, 焉能不雷同? 写文章如用兵“,少算不胜, 多算胜”此外, 还要避开大众化的立意, 另辟蹊径,找到一个最佳的角度切入, 那么文章的主题肯定就有个性了因此,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如求异思维, 反向思维, 发散思维, 辩证思维等去确定文章的主题, 找到个性化的立意要让作文的语言个性化作文十分注重语言的表达语言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或平实质朴, 或华美绮丽, 或诙谐幽默, 或端庄大器在作文训练中, 我们可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模仿别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