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的教师》读后感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317620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牛的教师》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牛的教师》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牛的教师》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牛的教师》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牛的教师》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牛的教师》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牛的教师》读后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牛的教师最牛的教师读后感读后感坪山实验学校 吴守江作为教师,我们很多的时候,都是在忙碌地进行着教育教学工作,而真正去进行思考和提高自己教育思想的时间不多。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方法也必将不断发生改变。教学经验获得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汲取其他优秀教师的长处,让自己有更大快的进步。那么,利用暑假读书就是在一个捷径。读一些教育书籍,更新思想,才能找到教育灵魂的归宿,教育思想的着落点!这个暑假,我读了赵国忠主编最牛的教师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些非常好的教育见解与思路。它给我列举的许多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不再为单一的教育理论而感到枯燥与无从下手。通过这本书,让我感到境界、个性与执著成就了“牛气”之教师。今日

2、中国,需要这样“牛气”之教师;今日中国教师,需要拥有“牛气”的情怀与视野。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生机、活力,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发展、创新。一、一、 “牛气牛气”源于境界源于境界有感于魏书生的教学民主化有感于魏书生的教学民主化教师之境界当是秉承光大文化之精神,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乐读书、善读书,以“书”之精华夯实自然之道,以“德”之品行涵养浩然之气,以广博的知识从教,以宽厚的胸襟育人;教师之境界当是拨开迷雾见青天,站高一点,望远一些,以大气的理念经营大气的课堂,装点大气的教育风景。1.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魏书生在谈到他连续七八年接手的全是由学校专门挑出来初中毕业班的差班,学生

3、对学习根本不感兴趣。于是,他在教七言绝句时,不讲写作背景,不讲作者介绍,更不讲诗的意思、表现用法只是先领着学生朗读,学生会读以后,再进行朗读比赛,调动学生兴趣,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分钟背诵比赛结果,许多已经对学习绝望的学生惊奇的发现:学习原来这么简单!清明节时,魏书生让从烈士陵园扫墓归来的学生写作文,学生都说没写过作文,不会写。魏老师就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下水作文自己念,让学生听写。可是,有的学生不会写字,甚至连拼音也不会,魏老师就让他们画圈代替。于是,很多学生就这样写出了平生的第一篇文章。回想自己的教学,我能像魏老师那样善待学困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吗?魏老师说过, “一般的班级都有一个

4、两个爱打架的,三个四个学习差的,五个六个不听话的,如果我们与学生对立,那么一届一届的学生与我们进行车轮大战,什么时间才能战斗到头?学生到校是学习的,不是听老师训的。去医院看病,有哪个医生对病人的病来气的?我们教师为什么不能向医生学习,耐心的善待每一位有毛病的学生?”或许要是我接手像魏老师接的这样的差班,也许早就认为不可救药而放弃了他们吧!平时的教学里,我对待学困生的要求总是过高,用对待优等生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总怕他们少背诵一段,少做一个题,少写会一个字,甚至还不停的责怪他们太懒、太笨,回想起我对待学困生的心总是很贪婪的,总想把所有的知识统统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忽视了积水成渊,集腋成裘,由易到难的

5、教学规律,以致对他们施加更大的学习压力而丧失学习的动力。2. 树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在班务管理和课堂教学中,魏老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卫生、纪律、学习等方面,都任务细化,要求具体的承包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包括老师延堂、说闲话、发火,都由学生承包分管。对于顽皮的学生,魏老师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搭理他们,假装不知道学生的情况,找优点,忽视他们的毛病,忘记他们的错误。难怪魏老师会得意的说:“我有那么多学生帮我教书,你能说我不轻松,能不快乐吗?如果把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对手(敌人) ,那不是自己在找罪吗?”闲聊中,一些班主任总是叫苦叫累,可又有谁能做到魏书生这样呢?不大胆的向学生放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

6、或学习管理,而事事都由教师自己操办,又怎能不感到累呢?有时我们往往又被一些顽皮的学生所困扰。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又有谁能像魏老师那样去忽视他们的毛病,忘记他们的错误,想方设法寻找优点?而我们对待这样的学生是用放大镜去放大学生的缺点,而不能用显微镜去发现学生的优点。一味的盯住他们的毛病不放,其结果,挑起了他们缺点那根敏感的神经,只能使他们与老师斗智斗勇,最终只能提高他们顽皮的水平和能力。二、二、“牛气牛气”源于个性源于个性讲台上的幽默大师林语堂讲台上的幽默大师林语堂独特之个性魅力或如野山花那样的豪放,或如红玫瑰那样的热烈,或如兰花草那样的含蓄。即使是看似平常的相貌,静时,你能感受其涵蕴;动时,更能

7、称道其光彩。独特之个性魅力就像一盆美丽馨香的鲜花,闻者欲趋,视者欲近。任何真正的成功者,身上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1.考试绝活“相面打分” 林语堂有一种绝活,就是“相面打分”。他的英文课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的成绩了,他便坐在讲台上,拿一本学生名册,轮流唱名,唱到的学生依次站起,他则像一个相面先生一样,略为朝站起的学生一相,就定下分数。难得有几位他吃不准,心中没十分把握,便请他们到讲台前,略为谈上几句,他便测知端详,然后定分。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 56 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 10 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

8、10 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他的记性特好,一个班的学生,几节课下来,他便能直呼其名了。他在课堂上总是随时指认学生起立回答问题,未及学期结束,每位学生的学力和程度,他已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和印象了,这就是他敢于“相面打分”的秘诀。据他的学生们回忆,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同学们心中无不服贴。 2. 天生口才把讲台变舞台 林语堂从小便有了登上讲台的愿望。很小的时候有人问他长大之后要入哪一种行业,他的回答是:一、做一个英文教员;二、做一个物理教员;三、开一个“辩论商店”。所谓开一个“辩论商店”是漳州当地的一种说法,

9、而不是指一个真正的行业。通常说你开一个商店,参加论战的一边,向对方挑战,像称一件白东西为黑,或称一件黑东西为白,这样向人挑战,同人辩论。林语堂从小便以辩才著称,兄弟姊妹们都称他为“论争顾客”,退避三舍。 林语堂的口才在读大学的时候终于发展成熟。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二年级的时候,他领导了一支讲演队参加比赛,击败了不少对手而获银杯。他登台领奖,令全校轰动。那一次他一人独得了三种奖章,还有讲演队的银杯。3.第一节课请吃长生果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的时候,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望眼欲穿。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里的东西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学

10、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弄得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操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开宗明义,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林语堂

11、微笑着招呼学生:“请吃!请吃!”教室里响起了剥花生壳的声音。林语堂宣布下课,夹起皮包飘然而去。林语堂痛恨上课点名,但他的学生却从不缺课,不像其他课,老师点名后,居然还有人乘机溜课。他上课时,教室里总是挤得满满的,座无虚席,甚至连别班别校的学生,也往往会赶来旁听。一则因为他的名气响,他编了开明英文读本和开明英文文法等,俨然是一位英语教学的权威专家。再则他的课讲得确实有水平,德国莱比锡大学毕业的语言学博士算是货真价实的。学生来不来,悉听尊便;上课讲什么,怎样讲,则悉听林语堂之便了。他从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上课用的课本也不固定,大多是从报章杂志上选来的,谓之新闻文选,生动有趣,实用易懂。他也不逐句讲

12、解,而是挑几个似同而异的单词比较。比如他举中文的“笑”为例,引出英文的“大笑”、“微笑”、“假笑”、“痴笑”、“苦笑”等以作比较。学生触类旁通,受益无穷,大感兴趣。他的脑子里似乎也没有多少师道尊严,不像有的先生摆出一副俨然神圣的架势,装腔拿调,他则笑颜常开,笑语连篇。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从不正襟危坐,他说太累,他受不了。他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讲着。在讲台上踱来踱去,有时就靠在讲台前讲。讲着讲着,一屁股就坐到了讲台上;有时也坐在椅子上讲,讲得兴浓,得意忘形,情不自禁,居然会像家居那样,将两只穿着皮鞋的脚架到讲台上。学生们先是大愣,后来也就习惯了。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某些课堂中,学生不注意听讲,不

13、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常会对此心生怨恨甚至大为光火。可回头想想,我们的课是否能吸引学生?学生爱听吗?我们是否关注学生、注重“生成”?我们的引导得法吗?在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的实施上来,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已成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需要幽默,需要活跃的氛围,教学幽默可以助教师一臂之力。教学幽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兴趣、获取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修养德性。缺乏幽默的课堂,宛如一潭死水;缺乏幽默的老师,宛如一尊雕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如其分、别具匠心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

14、魅力,同时,也能使师生关系倍加融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三、“牛气牛气”源于执著源于执著李圣珍的李圣珍的“孩子们孩子们”每一位“牛气”的教师,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他们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他们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此确立起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更充满“牛气”的成果。每一位“牛气”的教师,在成功和荣誉面前是冷静、执著的智者,他们不会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而是更加执著于学习、研究,并将学习、研究中获得的智慧全数地投入教育之中,使其“牛气”散溢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在北京市通州区二中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化学教师叫李圣珍,先

15、后有 60 多名所谓“傻孩子”、“笨孩子”、“呆孩子”、“坏孩子”等被家长和学校认为没有希望了的孩子被家长送到了她的身边。他们每个人都有噩梦般的过去,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痛苦。可是,他们在李老师的家里生活、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却有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有的考上了全国名牌大学并出国深造,有的在班级里成了“希望之星”、“双百生”、“读书大王”是什么使这些连他们父母和老师都认为“没有希望”的孩子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究竟该如何把那些“问题孩子”塑成可造之才?李老师说,我根本没有什么诀窍,对于正常孩子,只要在学校里有一个好老师带着就行,而对于这些孩子,必须及时地拉他们一把,帮一个是一个。李老师认为,这不

16、可推卸的使命感使她不得不这样做。李老师认为,世界上原本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师长。孩子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家长期望的那种有出息的好孩子的。而且家长追求的许多东西与孩子所期盼的往往大相径庭。孩子们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多是碰到了自身逾越不了的困难:或是因为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影响到学习;或是因为启蒙教育不好,从一开始就不曾找到过学习的快乐;还有一些是品德问题。李老师不同意出现问题就一板子打倒学校的做法,功利心强的老师毕竟还是个别的,学校的教育还是不可替代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现代教育强调的也恰恰是这种个性的差异。而中国沿袭的一向是传统的群体式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兼顾到每个孩子的个性。所以要求塑造灵魂的人教师,首先要具有完善的人格。教师好比好的殉道者,自身纯净了才能净化孩子。相对于学校的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更重要的一个环节父母自身的素质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客观地说,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失败,首先是父母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的失败,其次才是孩子的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