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专题一、二(复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314966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专题一、二(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必修二专题一、二(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必修二专题一、二(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必修二专题一、二(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必修二专题一、二(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专题一、二(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专题一、二(复习)(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第二课 古代中国手工业,第三课 古代中国商业,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耕作方式的进步: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唐朝: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这种牛耕方式,俗称“二牛抬杠”,也即文献中所说的“耦犁”。,注意: (1)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青铜器基本是是供国王和贵族使用,用于农业的只是极少量。) (2)铁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

2、,使用范围扩大是在战国。 (3)中国农业技术史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牛耕。 (4)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农业耕作方式变革的主要影响: 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小农户个体经营(生产关系)使耕作技术(生产力)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提醒注意: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探究:小农经济有哪些弱点?

3、,封闭性: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 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分散性: 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全面认识小农经济,1、形成时期,2、形成原因,3、评价,春秋战国,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突出 表现:铁犁牛耕的出现); 直接原因:井田制(奴隶社会土 地国有制)的瓦解;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典型:秦国商鞅变法),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阻碍经济的发展。,巩固:“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人,强(勤勉)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日:彼以为

4、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有勤劳的美德 B、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力水平较低 C、历代帝王赋税征收的沉重 D、古代农民认识到勤劳可以脱贫致富,B,巩固: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 ) 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 B C D,D,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1、制度演革 商周时代: 井田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北魏到唐:均田制在受到严重破坏后被废弛。 宋代以后:“有力者无田可

5、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情形严重。 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私有制,三、水利建设 远古:大禹治水 战国: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发展 李冰修的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 秦:灵渠,汉: 关中农民创造“ 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三国:翻车,宋代 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隋唐五代:北方以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筒车,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水转翻车,典型题例: 1.(09辽宁)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6、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2.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人烟稀少 耕作技术落后 商品交换不发达 贫富分化的程度低 ,C,A,.(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C,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二、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三、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纺织业, 冶金业, 陶瓷业,一中国古代手工

7、业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原始社会晚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方式,二、纺织业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工具有陶纺纶、骨梭、骨针、骨锥最初原料是麻和葛,后来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文字书籍:甲骨文祭祀蚕神 周:周礼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国有六职之一),汉代:纺织品的花色达20多种,丝织品轻柔优美,马王堆发现素纱禅衣、起绒锦;汉代经丝绸之路远销罗马地中海,被称为“丝国” 唐代:

8、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有相当规模,朝廷每年征收民间纺织品数量多。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纺织手工业作坊或工场-雇工众多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丝织中心苏州、杭州,(2)冶金:新石器时代: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商朝的司母戊鼎) 春秋战国:铁器时代的到来。 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东汉: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是古代最先进的制钢方法。,(3)制瓷: 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9、成熟是在东汉,先烧出青瓷后烧出白瓷。 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著名的有景德镇窑。 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技术在雍正年间达到顶峰。发明的珐琅彩瓷,效果如同油画。,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典型题例:,1.(2009年江苏历史)

10、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2009年广东历史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C,B,巩固:“南阳太守(杜诗),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这里的“水排”是( ) A耕作工具 B灌溉工具 C冶铁工具 D运输工具,巩固:中国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

11、喜爱。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B中国古代瓷器精品大部分出自官窑 C唐朝时青花瓷、彩瓷大量行销海外 D清朝时期生产的珐琅彩闻名中外,C,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 (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 (3)知道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巩固: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渭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C,(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

12、西汉:长安与洛阳。 隋唐: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广陵)、益州。(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宋代:开封(汴京)、临安(杭州)。 清代: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3)知道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明代中后期。(清朝缓慢发展)。 产生的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最早出现的地区江南。(苏州、杭州)最早产生的行业丝织业。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形成雇佣关系)。,发展缓慢的原因: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市场需求有限。农民遭残酷剥削而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缺乏资本积累;传统文化影响:商人、地主又“以末致富、以本守

13、之”;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重重关卡,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巩固: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贵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材料一:农业为“本业” ,商业为“末业” 战国,材料二: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 清,思考: 据材料可得知封建社会推行哪几项经济政策?,材料三:海禁很严,前期仅四口通商后只有广州一处 清,(4)理解

14、“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重农抑商”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目的:保证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 影响:它在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国家赋役摊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海禁”政策:含义:明清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原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下令实行海禁,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对外贸易。影响: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

15、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闭关锁国政策。指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原因: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一定程度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巩固:“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民内居,筑界墙、严海禁,洋舶自此不得人。”这是因为康熙帝认为( ) 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于外国进行贸易;倭寇会掠夺沿海地区; 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会危及统治; 可防范英国猖獗的鸦片走私; A B C D,B,典型题例:,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但是,在明清时期,同样是重农抑商政策。却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这说明:A.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中国历史的发展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统治者的政策是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