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历史性转折一轮复习用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273119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伟大历史性转折一轮复习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伟大历史性转折一轮复习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伟大历史性转折一轮复习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伟大历史性转折一轮复习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伟大历史性转折一轮复习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伟大历史性转折一轮复习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伟大历史性转折一轮复习用(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流行这样一句话: “毛泽东让中国人民 站 起来,邓小平使中国人民 起来!”,富,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一、工作重点的转移,伟大转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开辟;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图表复习法之表格,(2007上海C,37 )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探究一】 国外学者看1978,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

2、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入世界,加入WTO等。,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12,思考: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原有体制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等弊端。,农业大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原有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2、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

3、业 3、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变革调动改变推动,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A、原因:,B、内容:,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体),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C、意义:,坚持土地公有制,调整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图表复习法之结构图,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2、,【探究二】 三农问题再思考,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包产到户也可),1953-1985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时 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

4、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根据左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2) 1963-1965年是计划经济体制1981-1985年是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A、城市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开始,B、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中心环节、原则、内容、措施,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基本任务: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原则: 政企分开、

5、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内容: 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措施: 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C、作用:国有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1978-12,思考:为什么要开放?,闭关自守的深刻教训;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 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海南,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6、,浦东1990,经 济 特 区1980,对外开放特点,图表复习法之地图,纵观古今,我国的对外交流和开放经历了一个“之”字型的演变历程:(汉唐、明清、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1978,1978年后) 汉唐主动开放时期 明清主动锁国时期 清末民国被动开放时期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被动锁国十一届三中全会迄今主动开放,【探究四】 观点撞击看开放,(汉:丝绸之路 唐: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海禁,(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经济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动乱的十年 (19661976),曲折探索十年 (19561966),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走苏联道路 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农村,城市,课堂小结,图表复习法之示意图,10月22日作业,1、优化方案:考点P92-P94(考点一和考点二) 2、学案34选择题和材料题,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材料一 到1978年还有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 1978年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材料二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材料三 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根据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怎样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