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文化

上传人:liy****100 文档编号:55267504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端午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端午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端午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端午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端午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文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端午文化探源端午,传承的是一种文化粽子传情一枣之粽表示一心一意;二枣之粽寓朋友之间如二箸相交配合默契;三枣之 粽是祝福禄寿三星照户;四枣粽表四季平安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列为三大传统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 传统习惯。历史上端午节有很多别称:端阳节、女娲节、重五节、五月节、沐兰节、天中 节、天长节、龙船节、解粽节、女儿节、诗人节以及地腊和龙日等,各地又有不尽相同的 习俗,除相关祭祀活动外,还有赛龙舟、食粽子、兰汤沐浴、插菖蒲、悬艾草、拴五色丝 (避兵缯) 、挂香袋、戴香包、比武、击球、采草药、斗百草、荡秋千、熙游避灾、给小孩 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和时令鲜果

2、等。端午节又称五月节,各地 的节期长短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是我们祖先为合理安排一年时间生活的需要 而创立的自然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三大节日把一年非常均衡地分成三大阶段, 便于人民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过去老北京在三大节要清理欠账,正是这种合理安排自 己劳动与休息的一种反映。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夏、商、周三代时的夏至节、五月五日是恶月恶 日的辟灾驱邪、吴越民族对龙的图腾祭。随着历史的发展又在此节日中嵌入了许许多多历 史传说人物故事,主要有五个人:春秋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越王勾践为了操练水军而 划龙舟、吴国大臣伍子胥投钱塘江、汉代为治水而殉职的苍梧太守陈临、东汉浙江

3、孝女曹 娥。人们之所以纪念这五个人,主要是体现两大精神:一是爱国家,自强不息;二是爱人 民,厚德载物。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均来源于舍己为人,道德自律的故事。如插艾草习俗是 来源于唐代末年的传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行军中见到一位背着大孩子、拉着小孩子逃避 兵乱的妇人,黄巢问她为什么背大拉小?妇人答:大者为邻居所托,小者乃自己所生,要 不负邻居信任。黄巢大为感动,命她在自家门前插艾草,以保平安。妇人不愿自享平安, 而是把此事告诉全村人,使得全村均免灾难,因此成俗。北京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也有一 个彭姓人,怕一位算错账的卖油老人吃亏,不占小便宜,每每按高价买老人的油,而得插 艾草保平安的传说。这些故事均是要

4、求人们进行道德自我约束,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的。端午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内涵深刻、民俗事象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享受节 日文化,弘扬节日精神,使节日成为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端午节是要吃粽子的,但每个 粽子里“包”着的却是丰厚的文化内涵,粽子外形如心,是可以当礼物送的。历史上北京 曾有一枣之粽表示一心一意;二枣之粽寓朋友之间如二箸相交那样配合默契;三枣之粽是 祝福禄寿三星照户;四枣粽表四季平安;五枣粽是祝五子登科,高考得中粽子传的是 情!而端午节传承的则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端午节的“标志性”物件儿朱砂判、布老虎、避瘟猴、药葫芦端午节又称重五节和蒲节,是民俗一年当中三大节日之一。三大节各有形象代

5、表,各 有应节食品,以端午节最丰富不过。在应节食品方面,除了为纪念屈原大夫的粽子以外,还有“五毒饼” (点心)黑白桑葚和红樱桃。在形象代表方面,就更不一而足了。除门窗插 蒲艾,首先是街门楣上贴“朱砂判” ,俗称“(斩)五毒判”即以朱砂画在黄表纸上的钟馗。 至于摆件挂件就更多了,有镇宅的“布老虎” 、避瘟免灾的“避瘟猴” 、医治百病的“药葫 芦”以及祈福迎祥的编织物“盘肠(如意)牌子”等。这些摆件挂件,除应节市场上有所供应外,多为家中小孩,尤其是小姑娘们自己动手 精心制作。除打牌子(中国结的原型)外,巧手的姑娘还能自做微型布老虎。关于缝制小 布老虎难在剪裁那一块小黄布和一块小白布上,下料适度才能

6、保证缝起来顺利是样和有精 神。当然填糠也要求严格,必须主体充实,四脚坚硬才算达标,老虎尾巴是后缝上去的, 空布捻当然容易,如果也填上糠难度就更大了。有一种说法,缝制布老虎宁缝一尺(俗称 “老虎枕头” )不缝寸半因为小的实在难做。从前巧手的小姑娘,自己缝制出精巧的小布老 虎佩戴在襟上,比戴一串五色线缠的小粽子更觉得光彩。什么是“避瘟猴”?原来,它是用一块小方布,包上一团锦花对角十字缝起来,然后 把三个角联结一处,留一角支出,最后用针线把一个草籽珠子穿在造型的上部,便成了一 个顽皮的猴。支出的那个角作为“手” ,再给它安上一把用麻线做的小笤帚,这猴就变成 “避瘟猴” ,亦称“扫瘟猴”了。说了半天,

7、也许您未必能有具体的概念。这样说吧,您看到过布艺品中,有一种用缎 子缝的、三个或四个小孩围坐合抱成的一个“南瓜”吗?那就是“避瘟猴”的原型发展来 的,当然它是把个体变成群体了。至于“避瘟猴”的来历,无详考。小时候,曾听祖辈讲过它或许与孙悟空当过“弼马 瘟”有关。孙悟空是猴,弼与避同音,因之就让猴拿起笤帚扫除瘟疫,寓意消灾保健康。端午节与五月初八的药王庙会紧相连,因之“药葫芦”也作为端午节的一个形象代表, 被普遍挂在千家万户的门窗上。药葫芦是折纸或剪粘结合的“园雕”工艺品,也是纸工艺 “翻花”的本源。“朱砂判”即钟馗。传统戏曲中和民俗都称“判儿” 。早年端午节科班都演应节戏,首 先演的就是斩五毒

8、 ,亦名五判官 。那是一出纯舞蹈的戏,由五位演员扮五个判官执 剑舞蹈,斩除蝎子、蜈蚣、蛇、蜘蛛和疥蛤。记得最后一次看斩五毒是富连成科班元 韵两科合演的。演员有殷元和、刘元汉和夏韵龙等,时间是 1942 年农历五月初五。从前端午节的应节戏还有盗仙草 。 盗仙草是比较常见的一出武旦小戏,端午节 上演大有不同,连演三天,场场爆满。记得冀韵兰、高韵昇、韩韵杰三个人的“出手”非 常精彩。六七十年前的印象历历在目。提到五毒判,全称应为“斩五毒判” ,这就是在黄表纸上,坊间画工手绘的仗剑钟馗, 往往下边还有五毒形象,简约粗犷、生动异常。从前有的家庭院中有石榴树,赶巧端午盛开火红,老奶奶赏石榴花,戴石榴花也是

9、端 午佳节一景。旧时因卫生条件差,为防有小虫侵犯儿童,祖辈则用雄黄酒涂儿童耳、颈、手腕、脚 腕,最后在小儿脑门上写一王字,这往往也是节日快乐高潮。以五色线缠“粽子” ,当属小孩儿过端午节最初学会的最简单的一招。缠“粽子”的五色线,预先往往由老奶奶留下几绺给小孩绑手腕、脚腕,还念念有词 “五色线绑手脚,妞妞(或柱儿)不被虫虫咬” 。关于“端午”两字“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 ” “角黍”即 粽子。正值“端午” ,我们不妨从“端” 、 “午”二字的解读来管窥端午节所承载的传统民族 精神与文化情感。“端” ,异体为“耑” 。 说文:“耑,物初生之题也。 ” 说文立部

10、:“端,直也。 ” “立”又有成立、建立之意,表示做成、成事;“耑”同“专” ,意为专心致志。 “端”从 立,从耑,表示一心一意做人,专心致志做事,有正派、正直之意。如端正、端直、端庄。 说文午部:“午,啎也” , “午”是“啎”的本字,意为违逆。白天十一时至十三时 正是阳气极盛、阴气始生的交午之时,故称“午时” ;而夜里十一时至次日一时阴气盛、阳 气生的交叉之时,故称“午夜” 。 “五”和“午”古代可通用。古人以“五”为阳气始盛之 数,故称五月第一个逢五日为“端午节” 。 端午节的意义端午节是汉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成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 同节日。 “端、初”同义, “午

11、、五”相通, “端午”就是“初五” 。民俗学者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古越人的图腾祭祀,插艾蒲,饮雄黄,挂香囊,禳灾异, 辟邪驱恶,都是公共卫生的原始防疫。但是我国代代相传,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自尽的受难日。龙舟是到水中去找寻屈原, 粽子是给屈原的灵魂祭奠,屈原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受难象征。屈原(前 340前 278) ,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才思超逸,辅佐怀王。秦楚争霸, “横 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主张联齐抗秦。怀王轻信谗言,放逐屈原,与秦结盟,被秦俘虏, 客死于秦。顷襄王即位,继续亲秦,再度放逐屈原。屈原流放,辗转沅湘,哀吟苦忆,目 睹亡国。秦将白起破郢都,灭楚国。屈原痛不欲生,自沉于汨罗江,

12、以死殉国,时为(前 278 年)夏历五月初五。屈原之死,震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端午节从纪念屈原受难的节日,经过两千三 百年的绵延,发展成为尊重知识的节日,解放知识分子的节日。怀念古代为的是教育今日。儒家教育重视“以史为鉴” 。华夏历史,从甲骨文算起,有 三千三百年文字记载。阅读古书而不知“以古鉴今” ,读书何用?纪念端午节,自然地从屈 原受难联想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历代的文字狱,以及晚近的反右运动。秦始皇焚书坑儒(前 213 年):下令焚烧秦纪以外列国史纪,谈论诗 书者 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禁止私学,以吏为师;次年,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儒生坑死于咸 阳。历代专制暴君,禁锢思想,一字成狱,中

13、国社会由此千年停滞。晚近的反右运动和 “文革” ,更使“知识无用论” 、 “知识越多越反动”泛滥横行,误国害人。田汉的逝去、老 舍的自沉、储安平的失踪,一代知识精英被摧残都是我们应该永远汲取的历史教训这 就是纪念端午节的意义。端午节成为法定节日,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意义非凡。学者谭如为先生作端午节有感 ,词正意切,敬录如下:黄钟毁弃,雷鸣瓦釜;文人噩运,鱼肉刀俎:每临端阳,瓣香瑶圃;思接千载,徜徉江浒;靳尚媚上,郑袖善舞;台榭山丘,屈平不腐;长吟离骚,诗魂翘楚;美人香草,比兴媚妩。后昆垂范,前贤踵武;砺我精神,生气虎虎;浩然正气,流芳千古;佳节永志,屈子风骨。写于 2009 年端午从汉字“端” “

14、午”看端午文化“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 ” “角黍”即 粽子。正值“端午” ,我们不妨从“端” 、 “午”二字的解读来管窥端午节所承载的传统民族 精神与文化情感。“端” ,异体为“耑” 。 说文:“耑,物初生之题也。 ” 说文立部:“端,直也。 ” “立”又有成立、建立之意,表示做成、成事;“耑”同“专” ,意为专心致志。 “端”从 立,从耑,表示一心一意做人,专心致志做事,有正派、正直之意。如端正、端直、端庄。 说文午部:“午,啎也” , “午”是“啎”的本字,意为违逆。白天十一时至十三时 正是阳气极盛、阴气始生的交午之时,故称“午时” ;而夜里十一时至次

15、日一时阴气盛、阳 气生的交叉之时,故称“午夜” 。 “五”和“午”古代可通用。古人以“五”为阳气始盛之 数,故称五月第一个逢五日为“端午节” 。而“午”又是交替之意,五月五日双五交替,也 称“午” ,故称“端午”或“重午节” 。端午节时正是仲夏病疫流行的季节。古人过端午节 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送瘟神,而瘟神的盛行在古人眼中是由于人内心杂念过多,为人不端, 行事不正所引起。 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 ”所以,这期间的一切行事都以静养安息为主,尤其注重端正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端午” 之名的含义。周代诸侯朝觐、丧葬、祭祀等严肃场合所穿礼服正式庄重,故称为“端” 。

16、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端” 、 “章甫”分别指宗 庙会盟时主持者穿着的礼服和礼帽。古人认为衣服、姿势等是外表、行为的一部分,是个 人品质、德行的表露。端午节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文化,然而,有形的粽子多、无形的“粽子”少 的现象,却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与思考。端午来历的几种说法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有所争议,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屈原说是一种最为盛行的说法。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年楚国人。屈原 62 岁时(公 元前 278 年) ,楚国被秦军打败,他感到自己已国破家亡,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情,于同年五 月五日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众乡亲前往汨罗江寻找屈原遗体,结果只找到了屈原的衣 帽,只好在故乡修建了屈原的衣冠冢。当地百姓做成各种粽子争相投往江中,以让鱼虾饱 食后而不再伤害屈原。如今,吃粽子习俗已逐渐盛传于祖国各地,以此纪念伟大的屈原。龙节说传说龙的生日是五月五日。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 教育两文中推证说,端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