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的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229697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5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心律失常药的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抗心律失常药的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抗心律失常药的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抗心律失常药的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抗心律失常药的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心律失常药的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心律失常药的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ntiarrhythmic drugs,Antiarrhythmic drugs 一、概述 心律失常:是心动规律和频率的异常,是一类严重的心脏疾病。 (一)、心律失常对循环的影响: 1. 心率变化:心动过速舒张期短冠脉供血;心动过缓心搏量外周重要脏器供血; 2. 心动规律变化:房室收缩不协调,传导阻滞等心室充盈量 3. 心脏收缩功能丧失:房颤心室舒张期充盈量心搏量;室颤功能上等于停搏。 (二)、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动作电位时相 心电图 离子转运机制 膜电位 0相(去极期) R波 Na+通道开放, 变正(负值变小) (去极波) 大量Na+快速内流 1相 J点 Na+通道关闭, (快速复极

2、早期) 短暂K+外流和Cl-内流, 变负(负值变大) 2相(平台期) S-T段 慢Ca2+通道开放,缓慢Ca2+内流 变正;少量Na+内流 变正;K+外流和Cl-内流 变负;- 平台(电位维持较稳定水平) 3相 T波 K+ 外流 变负 (快速复极末期) (复极波) (膜负电位增大, 复极至静息电位水平) 4相(静息期) 相当于心电图T波后的静息膜电位,1心肌细胞膜电位与离子转运,4相(静息期): 1)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室肌(工作肌): 膜电位维持在内负外正极化状态(静息水平 -80 -90mV, 负值大)-一旦受刺激重新引起去极和复极过程。 2)自律细胞:可自发性舒张期去极化,自发除极达到

3、阈电位时就重新激发动作电位。,2心肌的基本电生理特性: 1)自律性:快反应自律细胞: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心室浦氏纤维除极是 快速Na+内流 所致,膜电位负值大(-8090mV ),其动作电位称快反应电位。慢反应自律细胞: 窦房结、房室结等,除极由 缓慢Ca2+内流 所致,膜电位负值小(-40 -70mV), 其动作电位称慢 反应电位。非自律细胞病变时:心肌缺血缺氧,使膜电位-60mV时,快反应细胞也表现出慢反应活动。最大舒张电位水平和阈电位水平差距,膜反应曲线,3)不应期(与兴奋性)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ectory period , ARP): 在复极化的初始阶段,心肌细

4、胞对任何刺激都不引起反应。 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 膜电位复极至-60-50mV时,强刺激可使膜局部去极化,但不能传播为全面去极化的动作电位。 心电图:QRS波群终末至T波顶峰。(包括ARP) 相对不应期(RRP):过了有效不应期,强刺激可产生动作电位。此期内,期前激动所引起的收缩称过早搏动。 心电图:T波顶峰至T波终末处,不应期与动作电位时间,3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1)冲动形成障碍 (起源异常). 自律性增高或异常: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窦房结起搏点冲动发放加速 -窦性心动过速; 窦房结功能或潜在起搏点自律性异位起搏点冲动的形成 早搏;

5、二联律-反复出现:心动过速;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缺血缺氧静息电位-60mV时, 亦能出现自律性异常。,复极的不一致性(不同步性)后除极 (afterdepolarization)与触发活动(triggered acticity) : 早后除极 (ealy afterdepolarization ) 迟后除极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早后除极 (ealy afterdepolarization ) 特点: .是在心肌尚未完全复极时出现的除极,多出现于2相或3相; .主要由Ca2+内流增多所引起;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较高(负值较小), 除极频率快,振幅小。

6、,早后除极与触发活动,迟后除极与触发活动,迟后除极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 特点:.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后的4相中(舒张早期);.是细胞内Ca2+过多诱发短暂Na+内流所引起;.最大舒张电位水平较低(负值大), 除极振幅较大。,2)冲动传导障碍: 单向传导阻滞:由于心肌某一部分不应期异常延长,使与邻近细胞不应期不一致,或由病变引起的传导递减所致。 折返激动(reentry):冲动经传导通路折回原处而反复运行的现象。(1个冲动可反复多次激活心肌),引起心律失常。 3)并行心律:冲动形成合并传导障碍 。,浦氏纤维末梢正常冲动传导、单向阻滞和折返形成,(三)、抗心律失

7、常药的基本电生理学作用机制:(针对起源异常:)1 降低自律性: 促进3相K+外流-增加最大舒张电位-使其远离阈电位-自律性 抑制快反应细胞4相Na+内流-降低4相去极斜率- 自律性 抑制慢反应细胞4相Ca2+内流-降低4相去极斜率- 自律性 2 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早后除极:Ca2+内流所致钙拮抗药 迟后除极:细胞内Ca2+过多 和短暂Na+内流-钙拮抗药 + Na+通道阻滞药,(针对传导异常): 3 改变传导速度:增强膜反应性改善传导取消单向传导阻滞- 折返激动;苯妥英钠: 促K+ 外流-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距离-传导;减弱膜反应性-减慢传导-使单向传导阻滞变为双向传导阻滞- 折返激动

8、 ;奎尼丁:抑制Na+内流-Vmax-传导 4 延长或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 (使ERP/APD比值)ERPAPD -(绝对延长)奎尼丁:抑制Na+通道-恢复重新开放的时间延长-冲动将有 更多机会落入ERP中-消除折返; ERPAPD -(相对延长) 利多卡因:促进K+外流 抑制Na+内流APD缩短,相对延长ERP,(四)抗心律失常药分类类别 作用机制 电生理作用 药物 类 钠通道阻断药 A 阻断快钠通道 中度抑制0期Vmax, 减慢传导 奎尼丁延长APD和ERP,加宽QRS波 普鲁卡因胺 B 抑制Na+内流 轻度抑制0期Vmax, 减慢传导 利多卡因缩短APD,相对延长ERP 苯妥英钠 C 促进

9、K+外流 明显抑制0期Vmax,减慢传导 普罗帕酮APD和ERP改变不明显, 氟卡尼 加宽QRS波 类 -R阻断药 抑制0期Vmax,降低自律性 普萘洛尔 延缓传导 美托洛尔 类 延长APD和ERP药 延缓复极化,延长不应期, 胺碘酮 阻断K+通道,Na+通道 对0期Vmax影响不明显 溴苄胺-R阻断 类 钙拮抗药 延长动作电位1,2期, 维拉帕米抑制4期去极化, 自律性下降 地尔硫卓,一、 奎尼丁 quinidine ( A,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来源 】:源于茜草科植物金鸡纳树皮中的生物碱,为抗疟药奎宁(左旋)的光学异构体(右旋),二者作用相似,但奎尼丁对心脏作用较奎宁强5-10倍,故用

10、于抗心律失常。 【体内过程】 特点: 口服吸收良好: 安全范围小: 肝代谢物(三羟奎尼丁)仍具药理活性,肾排泄;,奎尼丁 【药理作用】 . 膜稳定作用(抑制Na+内流,抑制K+外流); . 抗胆碱作用:阻断M-受体; . 阻断受体,扩血管低血压 1、 降低自律性:治疗量: 心房肌、心室肌、浦氏纤维自律性 对正常窦房结: 自律性影响不明显;窦房结功能不全时:明显抑制自律性中毒量:增加4相去极斜率自律性,奎尼丁 2 适度延长APD和ERP: (心房肌、心室肌、浦氏纤维)1)抑制Na+内流-膜的去极化能力,ERP;抑制K+外流 膜的复极化延缓-APD但抑制Na+内流 抑制K+ 外流 -故ERPAPD

11、 -ERP/APD比值 (绝对延长) 2) 抗胆碱-对抗迷走神经缩短心房不应期作用心房不应期; 3 减慢传导 (心房肌、心室肌、浦氏纤维)1)抑制快钠通道Na+内流动作电位振幅0相去极速度传导单向阻滞变为双向阻滞折返激动;2)抗胆碱房室结传导 4 心电图:QRS波加宽,Q-T间期延长,奎尼丁对心肌动作电位、心电图及ERP/APD 比值的影响,奎尼丁 【临床应用】 1、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临床主要用于 慢性心房纤颤, 心房扑动,使其转为窦性心率。 注意:与地高辛合用时减量; 2 预激综合征:抑制房室旁路的传导。,房室结,预激综合征,奎尼丁 【不良反应】 1 各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颤 “奎

12、尼丁晕厥” 意识丧失,惊厥,四肢抽搐,呼吸停止;心电图:Q-T间期过度延长。 抢救措施 : 2、 低血压 :阻断-受体并抑制心肌收缩力所致。 3 、栓塞:心房附壁栓子脱落 4、金鸡纳反应:耳鸣,听力减退,复视,神志不清,谵妄等。 5、其它:消化道症状,长期可致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禁忌症】 1 重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 充血性心力衰竭 3 强心苷中毒(地高辛);4 严重低血压。,二、普鲁卡因胺 Procainamide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构效关系】:为局麻药普鲁卡因的衍生物,兼具有局麻作用。 【体内过程】:特点(与普鲁卡因比较): 1口服易吸收; 2 肝代谢物仍具药理活性, 3

13、中枢副作用较弱; 【药理作用】: 特点(与奎尼丁比较): 1 膜稳定作用较奎尼丁相似而较弱; 2 仅有微弱的抗胆碱作用; 3 不阻断受体,普鲁卡因胺 【临床应用】:广谱抗心律失常 1 对心房扑动和慢性心房纤颤: 疗效不如奎尼丁; 2 对室性心动过速: 疗效优于奎尼丁; 3 急性心肌梗塞者,口服可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 【不良反应】:较奎尼丁少且轻: 1 静注给药 可致低血压,(口服较少发生); 2 中毒剂量时,可致各种心律失常 ,但发生奎尼丁晕厥极少见;3 中枢神经系统:精神抑郁(长期口服时),幻觉(静注时); 4过敏反应:较常见,皮疹、药热,粒细胞减少。连用数月-1年:可见“红斑狼

14、疮样反应”,故用药以不超过1月为宜。,三、 利多卡因 lidocaine (B, 主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原为一局麻药,最初用于心导管和心脏手术时的心律失常。 【体内过程】 1 口服一般无效。 2 维持时间短,须静脉滴注给药。 【药理作用】 1 降低浦氏纤维自律性: 促进K+外流使最大舒张电位远离阈电位自律性 抑制4相Na+内流降低4相去极斜率-自律性,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 2 相对延长不应期:促进K+外流复极过程加快- APD;抑制2相少量Na+内流2相平台期缩短- ERP促进K+外流轻度抑制2相Na+内流-APD ERPERP/ APD比值(相对延长)(折返) 3 传导性: 抑制Na+内流减慢浦氏纤维传导性单向阻滞变为双向-折返; 4 心电图:Q-T间期缩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