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161362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3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庄子哲学思想,第七章,主要内容,以道为本体的宇宙观 相对主义存在论 相对主义认识论 逍遥游的人生观 老庄思想异同之比较,一、庄子简介,(一)庄子其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画像,(二)庄子其事,庄子经常衣衫褴褛,却毫不在意。有一次,魏王召见他,见他一身补丁,问道:“先生这么有学问,为什么这么狼狈呢?”他一针见血地回答:“活在这种世道,怎么能够不狼狈呢?” 言下之意,世道上昏下乱,衣锦玉食的人统统都是生疮流脓的家伙。,庄子借粮,涸辙之鲋,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魏文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

2、金(封地上的收入 ),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鲫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引)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常在一起的 ),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做一只自由的小猪,楚威王闻庄周贤,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意为小)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3、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论儒士,鲁国少儒,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 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圆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缓佩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 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 ,其罪死。” 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僻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庄子田子方。 道家论儒家,不是纯粹的攻击,其实就是类似这种情况。由上可知庄子机智、幽默风趣。,庄

4、子轻相位 鸱得腐鼠,秋水篇记载:惠子在梁国做宰相时,庄子去看他,谣言说庄子是来代替惠子的相位。惠子心里着慌,便派人在国内搜索了庄子三天三夜。后来庄子去见惠子,对他讲了一个寓言: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 )得腐鼠,鹓雏(yunch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庄子巧妙地讽剌了惠施,说他象鸱得腐鼠一样占据梁惠王相位,还担心鹓雏(喻庄子)去抢。 这故事恐怕是他的学生假托的,不过庄子与惠子,在现实生活上确实有很大的距离;惠子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会染上官僚的气息,这对于“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庄子,当然是很鄙视

5、的。 据说惠子路过孟诸,身后从车百乘,声势煊赫,庄子见了,连自己所钓到的鱼也嫌多而抛回水里去。淮南子齐俗训,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6、”徐无鬼 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三)庄子其书,庄子的学术思想保存在庄子书中。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现存33篇,计内篇7,外篇15,杂篇11。学术界一般认为,该书是庄周学派的著作总集,最有可能出于庄周之手的是内7篇。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庄子一书的表现形式,庄子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 其书“寓言十九”,意即绝大部分是寓言。所谓“寓言”,乃言在此而意在被。作者借助河神、海神、云神、元气,鸱鸦狸狌、山灵水怪,演为故事,来讲述一定的道理。,所谓

7、“重言”,是借重古先圣哲或当时名人的话,或另造一些古代的“乌有先生”来谈道说法,让他们互相辩论,或褒或贬,没有一定之论。但在每个场合,却都隐藏着庄子。 “卮(zhi)言”即无心之言,或酒后之言,没有很强的主观性。卮一说是酒器,卮满则倾,卮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一说是漏斗,所谓“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话。漏斗丰而无底,隐喻无成见之言。,庄子说的话,只是从不同角度替大自然宣泄不同的声音。庄子的暗示性无边无际,涵盖面无穷无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中间,可以做出多重的、创造性的解读。 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真人,代

8、表作庄子受封为南华经。,二、以道为本体的宇宙论,1、道是绝对的存在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第一,道是无形无象的非感性实体,人们可以领会它,但不能感知它; 第二,道是最高的永恒的存在,是宇宙万物的终极原因,不生不灭; 第三,道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时空,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万事万物的本体。不仅天地因道而生,且鬼神也因道而神。,2、道是万物最终的根源,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存在的根据,因而又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东郭子问于庄子,所

9、谓道,恶乎在?”庄子回答说无所不在。再进一步追问,庄子回答说,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无论什么事物之中都有道,任何事物离开了道便没有存在的可能,道的现实性即表现于其普遍性之中。 在这里,庄子的譬谕不是为了说明道的卑下,而是为了说明道无所不在的性质。,三、相对主义的存在论,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典型的相对主义思想。在他看来,无论是事物的存在、性质、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对它们的认识都不具有绝对的意义,而都是相对的。,1、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是相对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用组成事物的要素来说明要素不是事物本身,不

10、如用非事物的要素来说明事物的要素并非事物本身;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整个自然界不论存在多少要素,但作为要素而言却是一样的,各种事物不论存在多少具体物象,但作为具体物象而言也都是一样的。 所谓彼此乃相比较,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且所谓彼此是相对的,甲以此为此,乙可能以此为彼;在此为彼,在彼为此,由此推论,事物的生死也是一样。没有生就没有死,同样,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此物之死乃他物之生,此物之生乃他物之死。凡物概莫能外。,2、事物表现出来的差别也具有相对性,“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

11、未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什么为大,为小,实际上是不确定的,没有绝对的大,也没有绝对的小,任何事物与此物相比为大。与他物相比又为小,要说大,毫未可以为大,丘山可以说小;要说小,天地可以为小,米粒可以说大。所以,“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未,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杨子,而彭祖为夭。”,庄子的最终结论是万物齐一,事物之间的不在任何差别。 他强调相对主义,实际上是为了取消事物之间的差别,既然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都是相对的,没有任何确定性,因而没有必要执着于这些差别,庄子说: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

12、通为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所谓大小多少美丑等等都是不确定的,那么我们衡量事物是否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庄子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个标准就是道,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绝对的。 道的客观性在于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它的绝对性则表现为道是唯一的,永恒的,它既超越于万物,又在万物之中,而不是与别的事物相比较而存在,因此,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只有道才是绝对的,宇宙万物都是道的产物,对于道来说,它们是平等的,无差别的。,事物的确定性、差别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只有事物的不确定性、无差别性才是永恒的、绝对的。 庄子否认相对静止的确定性,于是便得出了“以生死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的错误

13、结论。我们应当吸取这一思维的教训。,四、相对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反映,在庄子的思想中,既然客体自身是相对的,那么主体对它们的认识也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认识都是相对的。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要证明哲学认识的可靠性,首先必须证明人的认识能力,即人的认识是否可能,他的结论是:人的认识是可能的,但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庄子在这个问题比康德走得更远。他从根本上怀疑人的认识能力,因而怀疑人的认识。,望洋兴叹,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

14、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濠梁之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ti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秋水,庄周梦为蝴蝶,相对主义认识论和怀疑论是相通的,庄子即不仅怀疑人的认识能力,而且怀疑人的认识活动本身的真实性。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籧(q,原意为惊喜的样子,此处为惊疑的

15、样子)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齐物论 人醒着时,把睡觉时的意识称为梦,那么,相对于感觉来说,醒着时是否也只是一个梦呢?哪个是真梦,事实上很难确定。,谈 梦,庄子说:“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睡梦里饮酒作乐的人,天亮醒来后很可能痛哭饮泣;睡梦中痛哭饮泣的人,天亮醒来后又可能在欢快地逐围打猎。正当他在做梦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睡梦中还会卜问所做之梦的吉凶,醒来以后方知是在做梦。人在最为清醒的时候方才知道他自身也是一场大梦,而愚昧的人则自

16、以为清醒,好像什么都知晓什么都明了。,认识的是非和标准也是不确定的,庄子认为,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及认识是相对的,因而,认识正确与否即是非和标准也是不确定的。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各人有各人的是非,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认识标准,故毛嫱西施,人以之为美,而鸟见之高飞,鱼见之深入,麋鹿见之决骤。,狙公赋芧(),第一,是非标准具有主观性。由于人们不能以道观物,而以物观物,所以只见其异而未见其同。在是非标准上也一样,其实大家执着的各自的标准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喜。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事物的差别是相对的,无差别是绝对的,所以是非标准化的差别同样也是相对的,受着认识主体主观感觉的影响。,第二,是非的标准本身还有一个标准的问题。 我们说,“我在此讲述的庄子的思想是符合庄子本来的思想的。”这是一个事实陈述。在庄子看来,这一陈述的真理性无法得到证明或否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