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电路总复习联大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55160506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与通信]电路总复习联大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信息与通信]电路总复习联大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信息与通信]电路总复习联大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信息与通信]电路总复习联大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信息与通信]电路总复习联大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与通信]电路总复习联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与通信]电路总复习联大(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路原理总复习,第1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第2章 电阻的等效变换 第3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第4章 电路定理 第6章 一阶电路 第8章 相量法 第9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第10章 含耦合电感的电路 第11章 三相电路,第1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1、电路模型的概念,2、参考方向(关联,非关联),3、RLC元件, 电压源,电流源的特性,4、基尔霍夫定律,1、电路模型的概念,用足以反映其电磁性质的理想电路元件或其组合来模拟实际电路中的器件,从而构成与实际电路相对应的电路模型,电路理论的作用:,计算电路中各器件的端子电流和端子间电压,电路模型:,2、参考方向,关联方向:,非关联方向:,3、五种元

2、件的特性,电阻元件:,u = Ri,u = Ri,p吸 ui (Ri)i i2 R u(u/ R) u2/ R,p吸 ui i2R u2 / R,电容元件:,电压电流关系:,伏安特性:,功率:,特点:,隔直通交,电感元件:,电压电流关系:,功率:,特点:,隔交通直,韦安( i )特性,电压源和电流源,电压源:,特点:,电源两端电压由电源本身决定,与外电路无关,通过它的电流是任意的,由外电路决定,直流:uS为常数,交流: uS是确定的时间函数,伏安特性,功率:,p吸=uSi p发= uSi ( i, uS关联 ),电场力做功 , 吸收功率。,p发 uS i (i , us非关联),物理意义:,电

3、流源:,特点:,电源电流由电源本身决定,与外电路无关;,电源两端电压是任意的,由外电路决定。,直流:iS为常数,交流: iS是确定的时间函数,伏安特性,IS,功率,p发= u is p吸= uis,p吸= uis p发= uis,u , iS 关联,u , iS 非关联,受控源:, : 电流放大倍数,r : 转移电阻,u1=0,i2=b i1,u1=0,u2=ri1,g: 转移电导, :电压放大倍数,i1=0,i2=gu1,i1=0,u2= u1,4、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KVL):,在任何集总参数电路中,在任一时刻,沿任一闭合路径各支路电压的代数和为零,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KCL

4、):,在任何集总参数电路中,在任一时刻,流出(流入)任一节点的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为零,第2章 电阻的等效变换,1、电阻的串并联,2、电阻的星三角形变换,3、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1、电阻的串并联,Req=( R1+ R2 +Rn) = Rk,电阻的串联:,电阻的并联:,i = i1+ i2+ + ik+ +in,1/Req= 1/R1+1/R2+1/Rn,Geq=G1+G2+Gk+Gn= Gk= 1/Rk,2、电阻的星三角形变换,i1 =i1Y,i2 =i2Y,i3 =i3Y,u12 =u12Y,u23 =u23Y,u31 =u31Y,等效的条件:,由Y接接,由接 Y接,3、电压源、电流源

5、的等效变换,由电压源变换为电流源,由电流源变换为电压源,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第3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1、支路电流法,2、网孔电流法,3、回路电流法,4、结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列方程组步骤: 1 确定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 2 确定网孔回路电压方程的绕向(绕向一致); 3 内部支路的电流要用相关的网孔电流表示; 4 列出网孔电压方程;自阻“+”、互阻“-” 电压升“+”、电压降“-”。,P61例3-1方程组 P64例3-3方程组,注意无伴电流源,2、网孔电流法,以电路中边上电流为变量列KVL方程组,4、结点电压法,以结点电压为独立变量列KCL方程组,步骤:,1 确定参考点(地点); 2

6、 确定各结点电压符号; 3 确定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 4 用结电压描述各支路的电流; 5 列出n-1个结点电流方程; 6 以结电压电为未知数,带入各结点电流方程中。,例3-6,3-7,第4章 电路定理,1、叠加定理,2、戴维宁定理,3、诺顿定理,1、叠加定理,在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电流(或电压)都是电路中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1. 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2. 一个电源作用,其余电源为零,电压源为零-短路。,电流源为零-开路。,3. 功率不能叠加( 功率为电源的二次函数 )。,4. u, i叠加时要注意各分量的方向。,5. 含受控源(线性)电路亦

7、可用叠加,但叠加只适用于独立源,受控源应始终保留。,注意:,2、戴维宁定理,电压源的电压=外电路断开时端口处的开路电压,电阻=一端口中全部独立电源置零后的端口等效电阻,独立电源,线性电阻,线性受控源,电压源(Uoc),电阻Req,等效电阻的计算方法:,当网络内部不含受控源时可采用电阻串并联方法计算,加压求流法或加流求压法。,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方法2、3更有一般性,方法1,方法2,方法3,3、诺顿定理,独立电源,线性电阻,线性受控源,电流源(Isc),电导Gi(电阻Req),/,电流源电流=一端口的短路电流,电导(电阻)=一端口的全部独立电源置零后的输入电导(电阻),诺顿等效电路可由戴维南等

8、效电路经电源等效变换得到,1)若一端口的输入电阻为零,其戴维南等效电路为一理想电压源,诺顿等效电路不存在。 2)若一端口的输入电导为零,其诺顿电路为一理想电流源,戴维南等效等效电路不存在。,两个特例:,第6章 一阶电路,2、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3、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4、一阶电路的全响应,1、换路定理,1、换路定理,uC (0+) = uC (0-),iL(0+)= iL(0-),电容:,电感:,求初始值的步骤,(1) 由换路前电路(一般为稳定状态)求 uC(0-) 和 iL(0-)。,(2) 由换路定律得 uC(0+) 和 iL(0+)。,(3) 画0+等值电路。,(4) 由0+电路求所

9、需各变量的0+值。,b. 电容(电感)用电压源(电流源)替代,a. 换路后的电路,c .取0+时刻值,方向同原假定的电容电压、 电感电流方向,2、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RC放电电路, = R C,RL电路, = L/R,RC电路,3、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RL电路,4、一阶电路的全响应,全响应 = 强制分量(稳态解)+自由分量(暂态解),(1)全响应的两种分解方式,全响应= 零状态响应 + 零输入响应,(2)三要素法分析一阶电路,第8章 相量法,1、正弦量的三要素,2、相量表示,3、电路定理的相量形式,1、正弦量的三要素,i(t)=Imsin( t + ),(1) 幅值 (amplitude)

10、 (振幅、 最大值) Im(Um),(2) 角频率(angular frequency) ,(3) 初相位(initial phase angle) ,u(t)=Umsin( t + ),正弦稳态电路,激励是正弦量,稳态响应是同频率正弦量,多个激励是同频正弦量,全部稳态响应是同频率正弦量,2、相量表示,电流、电压的相量形式,3、电路定理的相量形式,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电路元件的相量关系,R L C元件特点总结表,第9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1、电路的相量图,2、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3、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4、RLC串联谐振,1、电路的相量图,相量图的画法,以电路并联部分电压为参考方向:,1

11、、由支路的VCR确定各并联支路的电流相量与电压相量之间的夹角,2、根据节点上的KCL方程,利用相量平移求和法则画节点各支路电流相量多边形,以电路串联部分电流为参考方向:,1、由支路的VCR确定各并联支路的电压相量与电流相量之间的夹角,2、根据节点上的KVL方程,利用相量平移求和法则画回路上各电压相量多边形,时域列写微分方程,相量形式代数方程,2、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电阻电路与正弦电流电路相量法分析比较:,3、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1)瞬时功率 (instantaneous power),(2)平均功率 (average power)P, =u-i:功率因数角。对无源网络,为其等效阻抗的阻抗角,

12、cos :功率因数(用表示)。,P 的单位:W(瓦),(4)视在功率(表观功率)S,反映电气设备的容量,(3)无功功率 (reactive power) Q,表示交换功率的最大值,单位:var (乏)。,Q0,表示网络吸收无功功率; Q0,表示网络发出无功功率。 Q 的大小反映网络与外电路交换功率的大小。是由储能元件L、C的性质决定的,(5)R、L、C元件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PR =UIcos =UIcos0 =UI=I2R=U2/R QR =UIsin =UIsin0 =0,PL=UIcos =UIcos90 =0 QL =UIsin =UIsin90 =UI,PC=UIcos =Uico

13、s(-90)=0 QC =UIsin =UIsin (-90)= -UI,(6)有功,无功,视在功率的关系,有功功率: P=UIcos 单位:W,无功功率: P=UIsin 单位:var,视在功率: S=UI 单位:VA,(7)复功率,有功,无功,视在功率的关系:,有功功率: P=UIcosj 单位:W,无功功率: Q=UIsinj 单位:var,视在功率: S=UI 单位:VA,功率三角形,P= RI2,Q =XI2,S =ZI2,P= RI2,Q =XI2,S =ZI2,(8)最大功率传输条件,4、RLC串联谐振,谐振角频率 (resonant angular frequency),谐振频

14、率 (resonant frequency),谐振周期 (resonant period),返回,第10章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当L1 ,M, L2 ,L1/L2 比值不变 ,则有,理想变压器 (ideal transformer),理想变压器的元件特性,理想变压器的电路模型,耦合电感电路小结,第11章 三相电路,1、对称三相电路的连接,2、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3、 对称三相电路的一般计算方法,(1) Y接,1、对称三相电路的连接,(2) 接,2、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1)一相计算法,一相计算电路:,由一相计算电路可得:,由对称性,电源接与Y接的变换,3、 对称三相电路的一般计算方法,(1) 将所有三相电源、负载都化为等值YY接电路;,(2) 连接各负载和电源中点,中线上若有阻抗可不计;,(3) 画出单相计算电路,求出一相的电压、电流:,(4) 根据 接、Y接时线量、相量之间的关系,求出原电路的电流电压。,(5) 由对称性,得出其它两相的电压、电流。,一相电路中的电压为Y接时的相电压。,一相电路中的电流为线电流。,三相对称电路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