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_3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119156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伤后应激障碍_3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_3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_3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_3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_3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_3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_3课件(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性应激反应与PTSD,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郭争鸣教授,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心身疾病、应激的概念。2掌握心身疾病的特点。3熟悉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4能举例说明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关系。5了解常见心身疾病的诊治。,应激的一般概念,应激(Stress)拉丁文原意为紧紧地捆绑,现代物理学译为压力、应力,原意是指一个系统在外力的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状态。1936年加拿大生物学家塞里H.Selye将这个词引入生物学领域,并提出了应激学说。,1980年旧金山地震的幸存者正在哭泣。悲伤是对给人们带来压力的事件所做出的正常反应。然而如果因悲伤过度而妨碍了人们的常生活时,那么它将会被视为适应不

2、良的行为。,应激的不同解释,1.应激是一种刺激,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刺激物称为应激源。2.应激是一种反应。由应激源导致的适应不良。3.应激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心理与生理紧张状态。,医学心理学的应激的定义,个体在察觉到(认知评价)威胁或挑战后,选择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理生理紧张状态称为心理应激。,应激的定义,应激是个体察觉到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心理应激是个体察知的,需要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的心身紧张状态。心理应激有时称为心理社会应激、紧张状态、心理压力,简称应激。,应激的三个时相,警戒期,抗拒期,衰竭期,第一阶段:警戒反应,当压

3、力第一次出现时,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会产生一种低于正常水平的抗拒,这种短时的抗拒会引起人体的胃肠失调、血压升高,接着人体会迅速采取各种防御措施并进行保护性的自我调节。若防御性反应有效,抗拒就会消退,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将恢复正常。这个过程所发生的反应就是警戒反应。由于大多数短期的应激都会在这个阶段得到解决,这种警戒反应也可以被称为急性应激反应。,第二阶段:抗拒,如果警戒反应不能排除上面的威胁或压力而仍然使应激持续,那么人体就会动员全身的能量和资源去反抗它们。随着能量和资源的逐渐消耗,反抗的力量会逐渐减少,同时严重的身体症状,如溃疡、动脉粥样硬化等也会随之产生。这种动员全身能量和资源去反抗危机的

4、过程就是抗拒。,第三阶段:衰竭,如果威胁或压力非常严重,人体无法消除它们,那么衰竭阶段就会出现。在这一阶段,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分泌能力减弱,免疫系统功能降低,人体容易感染各种疾病,严重者还可能会死亡。,应激源,凡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就称为应激源。1.躯体性应激源:指对机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如高温或低温、辐射、电击、噪音、损伤、病原微生物、疾病等。,生理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人们头脑中不切实际的预期、凶事预感、工作压力、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冲突、人际矛盾、遭受到的挫折等。不符合客观现实与规律的认知评价,是心理应激产生的主要因素。,社

5、会性应激源,包括社会的政治、战争与自然灾害、经济、职业、婚姻、年龄、受教育水平、世代间的变异、个人的社会交往、生活、工作的变化等。,文化性应激源,因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改变造成的刺激或情境。如留学出国初期。,生活事件在应激中的作用,作为一种刺激,能不能促发机体病变,主要取决于二个条件:一是客观刺激的性质,即精神刺激的质和量;二是机体对精神刺激的反应,即机体的感受性和耐受力,也就是主体的态度。美国人Holmes通过对5000美国人调查研究,不考虑主体的态度,亦不顾个体的特殊情况,编制了“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评定表”。,生活事件,在生活事件中,配偶的死亡影响最严重。中年丧偶对健康影响

6、明显,年龄愈轻影响愈大。丧妻者的情况比丧夫者更为严重。丧偶者与同龄组人作比较其死亡。丧偶者死亡率:脑血管意外6.2倍对照组冠心病 4.6倍对照组;高血压心脏端正8.2倍对照组;全身动脉硬化7.1倍对照组;肺结核7.8倍对照组。,生 活 事 件,一年中生活变化单位累积超过300分者,次年患病的可能性达86%;150300分之间者,次年患病可能性为50%;150分以下者,次年基本健康。,概 述,弗洛伊德(SFreud,1900):早期建立在心理动力学理论基础上,主张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无意识领域中的心理冲突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人的内在矛盾或情绪紊乱是心理与行为变态的根源。 19

7、50年,美国亚力山大(Alexancler FG)与哈雷德(Halliday)进一步发展,把转换反应与心身疾病区别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成为心理治疗理论依据。,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什么是PTSD?,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创伤后应激障碍,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精神反应。由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体验(延迟性心因性反应)为特点。,事件,尖叫:恐惧, 悲哀, 愤怒,防卫 否认,拒绝面对 灾难的记忆, 退缩,侵入 “闪回“,完成 康复 继续生活,被即时的 情绪反应 淹没混乱;,起因于逐步增大

8、的 恐慌或耗竭, 情绪反应,心- 身反应 如果没有解决问题身体痛苦会继续,修 通 面对已经发生的事实,将体验整合入人格之内,人格扭曲 长期的爱和 工作能力的扭曲,淹没状态 烦扰图像和想法 事件的持续存在,完全回避 诉诸 例如药物等措施 来否认痛苦,应激后反应的阶段(M. Horowitz),什么是PTSD?,既往有关PTSD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交通事故、失业、离婚、被抢劫、被强奸、地震、战争和移民等有关方面的研究。,什么是PTSD?,ptsd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三个月后出现,在这之前的被称为急性应激障碍,但也可能在事后数个月至数年间延迟发作,引发创伤的事件包括战争、暴力犯罪、性侵害、严重交通意外、

9、自然灾害、技术性灾难 technological disaster 、难民、长期监禁与拷问等,罹患ptsd多为直接或接触创伤事件的幸存者或受害者、目击者与救援者。症状持续视患者状况有极大不同。,惊骇 话多 侵入的图像/声音/气味 恶梦 睡眠问题 强迫思考 注意力问题 休克反应 过度警戒 不信任 忧虑 易激惹 发怒 内疚感 自我责备 弱点 头痛 疲乏 紧张 情绪混乱 触觉疏离的 触觉分开的 抑郁 健忘症,侵 入,认否,恢复,休息,休息,在控制之下 可预言的 公正公平的有意义的 不会受伤害的,易受伤害的,幸存的反应,没有感觉到痛 没有情绪 充分的行为 意识很清楚 身体上强壮和适宜 顺从,恐吓到生命

10、 意外的 无力的,流行情况,一般而言,大约有50%的患者在三个月之内复原(apa, 1994),另有文献指出,约有30%的患者可以完全康复,40%患者持续有轻微症状,20%患者有较严重的症状,10%症状持续不会改善甚至更恶化(kaplan & sodock, 1994)。以前ptsd主要发生于男性身上,主要是经历战争的士兵,所以称此为“炮壳震惊”(shell shock),后来又称其为“战争疲劳”(battle fatigue)。,在映秀镇救援战士失声痛哭,流行情况,现在的研究表明,每个人包括儿童在内都有发生ptsd的可能性,而且女性是男性发生两倍。也许这正是女性遭受性的或身体上的攻击的表现。

11、对于中国的流行病学数据,没有比较大样本的调查。,三大症状,再体验,高警觉,回避反应,再体验,再体验是指个体会产生闯入性的创伤情境再现,而且再现的内容非常清晰、具体。尤其,生活中与创伤可能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引起个体对创伤情境的再体验。并且这种体验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产生一些ptsd 相关的共病 ( 如焦虑、恐惧、自责、失望、抱怨等)。,回避反应,回避反应是出于对再体验的痛苦,个体会主动回避一些可能引发创伤体验的事、物。而且这种回避反应可能无意识化,即表现为反应性遗忘。这种回避反应一方面对个体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另一方面它会延缓个体ptsd的复原。,高警觉,高警觉就是

12、对许多小的细节事件都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应。进一步还表现为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张太太对日常生活中正常的说话声关门的声音感到极度强烈无法忍受,PTSD干预,1、没有消极共病体验情况下宜于进行认知情绪治疗; 2、非慢性ptsd可以进行emdr(眼动脱敏再加工); 3、对于团体性的创伤可以进行团体疏泄治疗; 4、个体应该学会一些自我焦虑管理方法;,PTSD干预,5、对于儿童可以进行催眠或 游戏 治疗; 6、如果伴发症(共病,comorbidity)比较明显的话,可以辅以药物。主要是选择性五羟色氨再摄取抑制剂类型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抑郁、焦虑等共病反应。,大震可能带来PTSD,2008年5月12日14

13、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震灾席卷汶川,全国多地均产生强烈震感。这场地震灾害,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面对天灾,我们该如何平复人们内心的恐惧和创伤感,如何帮助灾区民众尽快从灾难的心理阴影里走出来,怎样让心灵创伤得到更快更好的治愈?,大震可能带来PTSD,几年前的非典爆发和这次四川汶川县8.0级地震,都是创伤性事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威胁生命、不可预期、同时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我们无能为力。因此,这类的突发事件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是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在创伤性事件中,创伤受害者分为三级:一级为受害者本人,如亲历灾害现场的人。二级为灾害目睹者,如参加营救的解放军、武警、医护人员等。三

14、级创伤受害者为间接受灾难影响的人,如受难者的亲属。以上的创伤受害者在灾难发生后的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主要有两大类的反应。,阳性反应,阳性反应(交感神经系统支配):创伤受害者在某一时期内会处于一种很兴奋、激动的状态,如不停地哭、不停地诉说,浑身发抖,做噩梦,失眠,愤怒,灾难现场那些惨烈的画面在脑海里不停地闪回,身体上会重新体验在地震时的恐惧感觉。,阳性反应,阴性反应,阴性反应(副交感神经系统支配):另一种反应是会避免再提到与灾难相关的事情,拒绝接受灾难现实,总的来说就是采取否认和回避的态度。还有一部分症状为木僵状态、抑郁、内疚和身体疲乏等。,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有些创伤受害者在

15、出现了以上某种或某几种反应后,会以为自己受刺激了、不正常了,其实不然,这些反应恰恰又是有机体在大型灾难发生之后,身体所迸发出的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是有机体自然的加工过程,是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突发灾难性事件增多,急性应激障碍(AT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亦成为关注的重点。在创伤性事件受害者中,70%的人会在半年或几年后自行痊愈;但另外30%的创伤受害者在几天至几十年之后,则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心理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得到重视,美国有部分参与越战的老兵,在回国后几个月或者几年后出现了自杀、酗酒、吸毒、药物依赖、抑郁、杀人等等症状,临床上

16、还有案例是在创伤二十多后才发病,专业领域被称作“创伤后应激障碍”。所以,重大灾难发生后,及时对创伤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社会支持最重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于创伤受害者,强大的社会力量,会给他们带来最有效的支持。几乎所有的关于创伤恢复的研究报告都得出同样的结论:社会支持在创伤受害者的恢复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亲友之间的帮助和支持,政府提供的救助队、医疗队、帐篷等人力物力的支持,也包括单位、工会、妇联、社区等在灾难来临后做出的应急措施,还有心理辅导人员的工作,都是社会支持的具体表现。,温总理安抚受灾儿童,社会支持最重要,需要强调的是,在灾区采取各种应急救助措施的同时,心理辅导也应纳入到应急救助当中去,因为无论是当地受灾民众,还是参与救助的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武警战士、政府官员等,所有战斗在第一线的人都同样在经受着灾难带来的强烈刺激,他们同样会体会到生命的脆弱、无助感等等负性信息,他们都应得到及时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疏导。我们希望大家都尽早意识到灾后心理重建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