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课件完整版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5108355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课件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六国论课件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六国论课件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六国论课件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六国论课件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课件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课件完整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国论,苏 洵,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奋读书,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其中就有权书第八篇六国)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文名因而大振。苏洵长于策论,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名,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高等教育出版社,作品特色,精于古文写作,犹长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证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高等教育出版社,解题,1.六国韩

2、、赵、魏、楚、燕、齐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时代背景,北宋初期,西部、北部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来又被迫追加银10万两、绢10万匹。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辽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一种现实撰写六国论的。,高等教育出

3、版社,(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高等教育出版社,北宋地图,六国互丧 暴霜露 洎 草芥 与嬴胜负之数,sng p J Ji y sh,朗读全文,注意

4、以下字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逐段提出本段的重点词句和难于理解的词句问题。 2.依据对本文内容的感知,依据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疏通词句,第一课时,高等教育出版社,辨析词义,一、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后秦击赵者再 .始速祸焉 .可谓智力.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两次。今表示又一次。),(速:招致。今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高等教育出版社,二、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

5、的一句是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日割月削 .以地事秦 .义不赂秦 .不能独完 .李牧连却之,“暴”同“曝”。读p,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读yn,满足。,“无”通“毋”,读 不,不要。,(),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高等教育出版社,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6、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灭亡,动词,熄灭,动词,如果,连词,朝着,动词,名词,军队,名词,军事、战争,动词,好象,副词,还,高等教育出版社,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也许,或许,连词,事奉,动词,事情,名词,起初,副词,才,副词,终于,副词,用

7、到底,坚持到底,动词,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胜利,名词,战胜,动词,高等教育出版社,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诚不得已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得到,获得,动词,适宜,得当,形容词,能,能够,动词,想要,追求,动词,欲望,名词,暴露,显露,动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高等教育出版社,(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介词结构后置,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句,判断句,

8、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结从我们以上的学习了解到,我们学习文章一定要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哪怕只是略知大意,对于理解和记诵都是十分必要的。,朗读全文,进一步感知整体内容,高等教育出版社,思考题: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二课时,高等教育出版社,原 因,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赂秦,不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高等教育出版社,思考,第二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别在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高等教育出版社,破灭之道 赂秦而力亏, 第一个方面,对比论证,秦攻取所得与受赂

9、所得对比 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 两个对比之间构成对比,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对比,割城安寝与秦军又至对比,诸侯地有限与暴秦无厌对比,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高等教育出版社,思考,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为什么灭亡?,高等教育出版社,独完 盖失强援,不能 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二个方面,燕赵 破灭原因,具体原因:本身的错误 行刺客,去良将。,根本原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齐亡的原因:与赢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不能独完。,论点鲜明,论证严密,高等教育出版社,思考: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得出的历史教训是什么?,“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治理国家的人不

10、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高等教育出版社,思考:第五段是怎样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对 比,六国:只是各据一方的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不赂而胜之势。,宋:据有一统天下,力量远远超过六国。却从六国破灭之故事。,点出主旨:讽谏北宋王朝,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高等教育出版社,小结: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简洁、明快、鲜明。随即以史实为依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具体分析了赂秦的弊端。其后通过假设指出如果不赂秦六国就不至于灭亡;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讽今,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全文逻辑严密,纲举目张,结构严整,

11、语言生动,气势充沛。,高等教育出版社,全文的论证结构及写作特色,中心论点(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分论点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韩魏楚,(分论点2)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北宋王朝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论证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你认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作业:,高等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