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线粒体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55108269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8.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线粒体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临床医学]线粒体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临床医学]线粒体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临床医学]线粒体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临床医学]线粒体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线粒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线粒体(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南医学院 生物学教研室 蔡巧青 13876069508,Medical Cell Biology,医学细胞生物学,11 细胞生长与增殖 12 细胞信号转导 13 细胞分化 14 细胞衰老与死亡 15 干细胞 16 肿瘤细胞,1 医学细胞生物学绪论 2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3 细胞概述 4 细胞膜 5 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质 6 内膜系统 7 线粒体 8 细胞骨架 9 细胞核 10 遗传信息的表达与传递,cytology,第 7 章 线 粒 体,第一节 线粒体结构与细胞能量转换 第二节 线粒体与医学的关系 第三节 线粒体相关问题及其研究动态,(mitochondrion),研究的历史,1890年

2、,德国生物学家R. Altaman首次在动物细胞中发现线粒体,命名为bioblast,以为它可能是共生于细胞内独立生活的细菌。 1897年Benda首次将这种颗粒命名为mitochondrion。 1900年L.Michaelis用Janus Green B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发现线粒体具有氧化作用。 1912年第一次提出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的场所;1913年,证明氧的消耗与磷酸化作用偶联在一起。,线粒体(mitochondria)是细胞进行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细胞内三大供能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均能在线粒体彻底氧化,并能将其能量转化合成ATP,人体95%的ATP都是来源于线粒体

3、,所以,线粒体常被喻为细胞的“能量转换系统”或“换能中心”。,生活,第一节 线粒体结构与细胞能量转换,一、线粒体的形态、大小、分布与数量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标志酶 三、线粒体的结构 四、线粒体功能 五、线粒体半自主性,一、线粒体的形态、大小、分布与数量,1.形态与大小 2.数量与分布,光镜下的内皮细胞:绿色荧光定位溶酶体、红色显示线粒体,形态(光镜下):线状、粒状、短杆状;有的圆形、哑铃形、星形;还有分枝状、环状等。 大小:细胞内较大的细胞器。 一般直径:0.51.0um; 长度:210um。,1.形态与大小,线粒体形态结构,线状,颗粒状,光镜下形态,大小,直径约0.51um,故名线粒体,

4、数目: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差异较大。 正常细胞中:一般数百到数千个。 分布:因细胞形态和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通常分布于细胞生理功能旺盛的区域和需要能量较多的部位。,2.数量与分布,心肌细胞 精子尾巴,1.化学组成 2.各部分的标志酶,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标志酶,1、蛋白质: 可溶性蛋白:基质中的酶和膜的外周蛋白; 不溶性蛋白:构成膜的镶嵌酶蛋白、结构蛋白。 约占65%70%(干重) 2、脂质:大部分为磷脂,占总脂3/4以上。 约占20%30% (干重) 3、水、无机盐离子及其他 多种辅酶、维生素,1.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众多酶系:已确认的有140种 如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等有关

5、的酶。是细胞中含酶最多的细胞器。 标志酶:外膜:单胺氧化酶, 膜间腔:腺苷酸激酶 内膜:细胞色素氧化酶 基质:苹果酸脱氢酶,,2.线粒体中酶的定位分布,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围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1.外膜(outer membrane) 2.内膜(inner membrane) 3.外室(outer chamber) 或称膜间腔(inter membrane space) 4.内室(inner chamber) 或称基质(matrix) 腔,三、线粒体的结构,外膜(outer membrane)是线粒体最外层所包绕的一层单位膜,厚约57nm,光滑平整。 在组成上,外膜的脂质和蛋白质成分各占1/

6、2。 外膜中含有整合蛋白孔蛋白(porin),它们以片层结构形式形成直径23nm桶状通道,跨越脂质双层,可以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在5 000以下的物质。 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1.外 膜 (out membrane),2.内膜(inner membrane),内膜(inner membrane)比外膜稍薄,平均厚4.5nm,也是一层单位膜。 心磷脂含量高(达20%)、缺乏胆固醇,类似于细菌。 通透性很低,仅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和离子通过内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系统。,内膜的蛋白质的含量很高,含100种以上的多肽,占内膜总量的75%左右,明显高于其他膜成分。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

7、位于内膜,从能量转换角度来说,内膜起主要的作用。 内膜向线粒体基质褶入形成嵴(cristae),嵴能显著扩大内膜表面积(达510倍),嵴有两种类型:板层状、管状,但多呈板层状。,内膜(包括嵴)的内表面附着许多突出于内腔的颗粒称为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基粒分为头部、柄部和基片三部分,是由多种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复合体。 基粒头部具有酶活性,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因此,基粒又称ATP合酶复合体(ATP synthase complex)。,线粒体的内、外膜上存在着一些内膜与外膜相互接触的地方为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是蛋白

8、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膜间腔,是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延伸至嵴的轴心部,腔隙宽约68nm。 由于外膜具有大量亲水孔道与细胞质相通,因此膜间隙的pH值与细胞质的相似。 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 其中充满无定形物质,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3.膜间腔(intermembrane space),线粒体内腔充满了电子密度较低的可溶性蛋白质和脂肪等成分,称之为基质(matrix)。 线粒体中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酶都在基质中。 还含有线粒体独特的双链环状DNA、核糖体,这些构成了线粒体相对独立的遗传信息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4.基质(matrix),基质为物

9、质氧化代谢提供场所,四、线粒体的功能,(一)细胞呼吸 (二)细胞的能源货币ATP (三)呼吸链与电子传递及能量释放 (四)基粒与能量转换,呼 吸,细 胞,细胞呼吸是细胞氧化分解物质获取能量的过程,在细胞内特定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CO2;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ATP中,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呼吸,也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或细胞氧化(cellular oxidation)。,(一)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葡萄糖氧化分解的4个主要阶段,1、糖酵解 2、乙酰CoA的生成 3、三羧酸

10、循环 4、电子传递偶联氧化磷酸化 ATP的合成,(二)细胞的能源货币ATP,1.ATP的定义 2.ATP的作用 3.产生途径,1.ATP是细胞能量的转换分子,细胞呼吸所产生的能量并不像燃烧所产生的热能那样散发出来,而是储存于细胞能量转换分子ATP中。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细胞呼吸时,释放的能量可通过ADP的磷酸化而及时储存于ATP 的高能磷酸键中作为备用; 反之,当细胞进行各种活动需要能量时,又可去磷酸化,断裂一个高能磷酸键以释放能量来满足机体需要。,ATP是人体内能量的直接供给者。,随着细胞内不断进行的能量释放和储存,ATP 与ADP 不停地进行着互变。 因为ATP是细胞内能量转换的中

11、间携带者,所以被形象地称为“能量货币”。 ATP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者,也是细胞内能量获得、转换、 储存和利用等环节的联系纽带。,2.ATP的作用,ATP 作为 能量流通的货币,分解代谢,合成代谢,能量转换,3.产生途径,细胞内合成ATP途径主要有两种渠道:氧化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 这种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Cellular respiration occurs in three stages,氧化磷酸化,(三)呼吸链与电子传递及能量释放,1.呼吸链概念、组成及其定位 2.呼吸链的复合物,H并不

12、能与O2直接结合,一般认为H须首先离解为H+和e-,电子经过线粒体内膜上酶体系的逐级传递,最终使1/2O2成为O2-,后者再与基质中的2个H+化合生成H2O。 这一传递电子的酶体系是由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的化学物质所组成,它们在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相互关联的链状,称为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或电子传递呼吸链(electron transport respiratory chain)。,1.呼吸链概念、组成及其定位,只传递电子的酶和辅酶称为电子传递体,它们可分为醌类、 细胞色素和铁硫蛋白三类化合物;既传递电子又传递质子的酶和辅酶称为递氢体。 除了泛醌(CoQ)和

13、细胞色素c(Cyt c)外,组成呼吸链的成员分别组成了、四个脂类蛋白质复合体,它们是线粒体内膜的整合蛋白。 CoQ可在脂双层中从膜的一侧向另一侧移动;Cyt c是膜边周蛋白,可在膜表面移动。,2.呼吸链的复合物,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组分,由NADH到O2的电子传递链主要包括FMN、辅酶Q(CoQ)、细胞色素b、c1、c、a、a3以及一些铁硫蛋白。,呼吸链 电子逐步传递到氧,Overview of Aerobic Respiration,CYTOPLASM,MITOCHONDRION,GLYCOLYSIS,ELECTRON TRANSPORT PHOSPHORYLATION,KREBS CYCLE,

14、ATP,ATP,energy input to start reactions,2 CO2,4 CO2,2,32,water,2 NADH,8 NADH,2 FADH2,2 NADH,2 pyruvate,e- + H+,e- + oxygen,(2 ATP net),glucose,TYPICAL ENERGY YIELD: 36 ATP,e-,e- + H+,e- + H+,ATP,H+,e- + H+,一个葡萄糖分子经细胞呼吸全过程产生的ATP,(四)基粒与能量转换,ATP合成酶复合物,基粒是将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关键结构,如果把呼吸链比做放能装置

15、,那么基粒相当于换能装置。 其化学本质是ATP合酶复合体(ATP synthase complex),也称 F0F1 ATP合成酶。 每个肝细胞线粒体通常含15000个ATP合酶、每个酶每秒钟可产生100个ATP。 有人计算过,人体内线粒体的表面积总计约1.4万平方米,每天大约可以生成65千克,来满足人体各种生命活动需要。如果把比做细胞“能量货币”的话,那么基粒就是“印钞机”。,头部 基片,九聚体 (33),15聚体 (1a:2b:12c),头部: 偶联因子F1由5种多肽组成33复合体,可催化ATP的合成。 F1抑制蛋白,能转移地抑制F1 的ATP酶活性。,柄部: F1对寡霉素敏感的蛋白,作用

16、是调控质子通道,抑制ATP合成。,基片:镶嵌于内膜的脂双层中,起连接F1与内膜的作用,且还是质子流向F1的穿膜通道,基粒,ATP合酶复合体、F0F1ATP合酶,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使氢和电子在呼吸链中交替传递,从而使H+发生定向转移,从线粒体内膜的内侧移至外侧。 线粒体内膜对质子是不透性的,泵到内膜外侧的H+不能自由返回,因而形成了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质子浓度梯度,同时也形成了电位梯度,是质子返回膜内的势能,称为质子动力势或质子移动力。 质子移动力是ADP磷酸化形成ATP的动力。膜外的质子在质子移动力的驱使下,通过镶嵌在线粒体内膜的ATP合酶复合体返回膜内,推动该酶合成ATP。,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Making ATP: Chemiosmotic Model,ATP,ADP + Pi,INNER COMPARTMENT,ATP合酶复合体的作用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