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线的判读》教学设计方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088305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纬线的判读》教学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经纬线的判读》教学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经纬线的判读》教学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纬线的判读》教学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纬线的判读》教学设计方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纬线的判读经纬线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经纬线的判读”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经线和纬线”的内容,是 本章知识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二)(二)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经纬线的判读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基础,它会渗透到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 学习之中。对于刚学地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知识难度较大,突破与否直接影响到学 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至关重要。经纬度判读是学生认识地球仪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也是后面学习利用经纬网 定位、地球的运动、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等知识的基础。(三)目标要

2、求目标要求目标要求是:“运用地球仪和经纬网,能说出经度与纬度的划分。”通过经度 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对某一地点在地球仪进行准确定位,并运用相关知识判断 南纬、北纬、东经、西经。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于机械记忆。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 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阶段,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还较差。因此,在教学时要运用地球仪、板图、简图等直观形象的教具和各种 启发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还刚开始系统的学习地理知识,还没有建立地理空

3、间 概念,读图能力较差,不懂学习地理的具体方法,因此,这一知识点需要较细 致地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反馈。三、教法与学法设计三、教法与学法设计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一)读图法。(一)读图法。此法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二)演示法(二)演示法。运用此法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度和纬度 的分布规律。(三)归纳法(三)归纳法。通过此法,有具体到一般,从而掌握经纬度的判读方法。(四)讲解法(四)讲解法。运用讲解法可以为学生理清思路、排难解惑。四、教学目标的确定四、教学目标的确定地理学科要求学生学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并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归纳

4、地理 事物的分布规律、成因等。因此要十分注重学生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七年级学生刚开始系统学习地理学科,要让学生会学,必须教会学生读图、析 图、填图、以及准确描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 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本知识点的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识记:经线、纬线,经度 、经度。2、理解:经纬线分布特点;经纬度的划分。3、应用:运用经纬度的排列规律判断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运用经纬度的 相关知识准确判断某点所在的半球位置。(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球仪和读图,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五、教学过程设计五、

5、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在教室里的准确位置吗?”2、提出问题:“航海中船只是怎样描述所处的具体位置的?”3、引入新课这样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经纬度判读的重 要性。(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1、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引导学生读地球仪简图,了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维度。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弄清地理概念,通过填图反馈信息、巩固知识。2、纬线和纬度(1)纬线的特点:演示地球仪简图,引导学生归纳纬线的特点。(2)纬度的划分:过渡:“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怎么来区别这些纬线呢?”引导学生读图弄清纬度的划分及排列规律。归纳、小结。设计意图:通过读图,突破重点。3、经线和经度(1)经线的特点。展示地球仪,归纳出经线的特点。(2)经度的划分引导学生读图,弄清经度的划分及排列规律。归纳、小结、板书。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归纳,突出重点。(三)小结、巩固(三)小结、巩固(四)练习、反馈(四)练习、反馈练习:给出经纬网局部图,标出上面具体点的的经纬度,并让学生练习判断该 地所在半球。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手段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