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季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086175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第一季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年第一季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年第一季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年第一季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年第一季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第一季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第一季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8 年第一季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年第一季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为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我院 2018 年第一季度收集了 20 例 ADR ,评价结果 7 例为很可能,13 例为很可能;不良反应结果痊愈为 13 例,好转为 7 例。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 例 ADR 报告中, 从性别看,男性为 8 例,女性为 12 例,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这可能跟男女体质差异有关;从年龄看,50 岁以上患者 ADR 发生率高于其它年龄段(12 例,占 60%);从给药途径看,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给

2、药方式为静脉滴注;从 ADR 的临床表现看,以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为主(10 例,占 50%);从涉及药物种类看,各种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基本相同。应高度重视 ADR 工作,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用药安全。 表 1: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分布年龄(岁)例数构成比(%)1000.00%112000.00%2130420.00%3140210.00%4150210.00%50 以上1260.00%合计20100.00%表 2: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不同给药途径例数及构成比途径例数构成比(%)静脉滴注1575.00%皮下注射15.00%肌肉注射15.00%静脉注射15.00%外用15.00%含化15

3、.00%合计20100.00%2表 3:ADR 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ADR 涉及的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例数构成比(%)皮肤及附件损害注射部位皮疹、皮疹、瘙痒、 斑丘疹、皮肤红肿1050.00%呼吸系统损害胸闷、憋气、呼吸急促420.00%消化系统损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420.00%神经系统损害头痛加重、头晕、失眠210.00%合计 20100.00%表 4:引发 ADR 药品种类分布药品类别例数构成比(%)中药630.00%抗菌药物315.00%神经系统药物315.00%妇产科药物210.00%营养用药210.00%内分泌系统药物210.00%循环系统药物15.00%消化系统药物1

4、5.00%合计20100.00%结果与讨论:由表 1 可知,ADR 发生在 50 岁以上高龄患者构成比高于其它年龄段,所占比例达 60%, 其原因主要有:(1)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导致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增高。(2)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退化影响了药物的代谢和疗效。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容易发生蓄积而引起不良反应。药物在老年患者血液和组织内的浓度发生改变,导致药物作用增强或减弱,在药效欠佳时,医师常加大剂量,也可能使老年患者ADR 发生率增高。由表 2 可见,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静脉给药时因药物直接进入3血液,一些诱因如内毒素、微粒、ph 值、渗

5、透压、低温输液等会对机体的刺激较强,出现 ADR 的危险性也较大。静脉滴速过快易引起 ADR 的发生,常可导致胃肠道反应和血栓性静脉炎,还可引起血容量过多,致心脏负荷过重,发生肺水肿。静脉输注给药时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等来调节滴速,老年人、儿童、心功能不全者滴速宜慢,一般成年人 4060 滴/分,儿童 2040滴/分,静脉给药 ADR 一般发生较为迅速、危险,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由表 3 可知,我院 20 例 ADR 报告中,皮肤及附件受损最多,临床表现多为注射部位皮疹、皮疹、瘙痒、斑丘疹、皮肤红肿。其次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多表现为胸闷、憋气、呼吸急促和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6、。 由表 4 可知,各种药物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其中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是抗菌药物和神经系统用药。中药制剂中除一例为外用膏药外,其余全部为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中药新剂型。由于成分复杂,目前还不能做到提取有效成分的单体配制,未除尽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杂质极易引起过敏反应,药物本身在生产或贮存中又可能产生新杂质,缺乏完善、统一的质控标准;临床不合理配伍应用, 配制操作过程中污染,静脉滴注滴速过快,患者本身个体差异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或诱发中药注射液的 ADR。因此,引起中药注射剂ADR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中药注射剂 ADR 发生率高,危害大,应引起临床医务

7、人员高度重视,必须加强监测和防治工作,从而提高中药注射剂使用安全性和药物疗效,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减少药物 ADR 发生,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抗菌药物种类多、临床治疗大多以静脉滴注为主、应用范围广,数量大,是抗菌药物引发 ADR 数量多的主要原因;其次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是导致 ADR 的另一个原因。其不合理应用现象主要表现在:无指征兆用药、联合用药不当、预防用药选药不当、单次剂量过大、使用频次不当、疗程过长。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即 38 号文件),合理选药,避免滥用现

8、象。4近年来,随着临床药品种类的不断增多,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不断上升。相关研究显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途径、患者体质、药物相互作用、临床不合理用药等多种因素有关。定期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是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及提高用药安全性的关键。在我院 2018 年第一季度 ADR 报告分析中,女性患者发生 ADR 的比例高于男性患者。可能是女性的体质、生理特点以及对药物的耐受能力比男性弱所致。在年龄分布上,50 岁以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构成比最高。这主要是因为该年龄段患者的在我院就诊较多。此外,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高,这主要与老年人群身体机能减退,药物在机体的代谢

9、较慢,机体对药物的耐受能力降低等有关。这也提示了临床针对老年人群用药时,尽量减小初始剂量,督促患者及时复诊,以尽早发现药品不良反应,提高用药的安全性。从给药途径看,静脉滴注最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由于我院所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大多发生于住院患者,而静脉滴注给药是住院患者的主要给药途径。药品经静脉直接入血,血药浓度迅速上升,对机体的刺激较大,且药物的配制、浓度、滴注的速率等均可影响药物对机体的刺激,进而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从提高用药安全性的角度考虑,临床应尽量减少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提高口服给药的比例。同时,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滴注的速率,正确配制药液等,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0、从药物种类看,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均较大。随着临床越来越重视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滥用抗菌药物的势头被遏制,这也有利于减少抗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研究显示,部分中药制剂由于制药工艺相对落后,质量标准尚不统一,影响药物的质量,尤其是其中的杂质等成分,是诱发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在应用中药制剂时,应严格按照适应证用药,且避免混合配伍使用,以提高中药制剂应用的安全性。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全身各脏器系统均可累及。在所有 ADR 报告中,皮肤及附件的损害以及呼吸、消化系统症状最为常见。提示临床医务工作者要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密切监测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病情变

11、化,及时发现和干预不良反应。由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尚无可能完全将其消除,但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应通过严格掌握药品适应证、禁忌证,了解患者过敏史,减少静脉给药比例等措施,尽5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综上所述, ADR 的发生与药品的性质、患者的个体差异、临床应用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 应根据患者的生理机能、药效学、药动学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制定老年、婴幼儿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患者的用药方案。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应全方位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加快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传递, 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药剂科临床药学室2018 年 4 月 11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