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人体解剖学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5058025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3.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瑜伽人体解剖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瑜伽人体解剖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瑜伽人体解剖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瑜伽人体解剖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瑜伽人体解剖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瑜伽人体解剖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瑜伽人体解剖学(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运动解剖学,共二章 第一章 绪论 一、人体的组成 二、常用解剖术语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及骨连结 第二节 骨骼肌 第三节 关节的运动 及有关肌肉,第一章 绪论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分科之一。 在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分科方法很多,巨视解剖学,微视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外科解剖学,表面解剖学,X线解剖学,断面解剖学,运动解剖学。 一、人体的组成 (一)细胞 细胞是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组织 组织由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而构成。 (三)

2、器官 几种不同的组织相互结合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完成一定功能的器官。 (四)系统 功能相关的器官按顺序连在一起构成系统。人体有九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和呼吸 泌尿生殖脉管系 感觉神经内分泌 九大系统要牢记,二、常用解剖术语 (一)解剖学姿势 解剖学姿势又称标准姿势 ,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下肢并拢,手掌足尖向前。 解剖学姿势 标准姿势象立正 身体直立两眼平 掌心足尖都向前 上肢下垂下肢并 (二)方位术语 上、下;颅侧、尾侧;前(腹侧)、 后(背侧);内侧、外侧;内、外; 浅、深;近侧

3、、远侧;尺侧、桡侧; 胫侧腓侧;左、右;垂直、水平、中央等 。 (三)轴和面 均为假想。 1轴 包括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 2面 包括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第二章 运动系统 概述 1运动系统组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骨借骨连结构成整体的支架即骨骼,肌附着于骨。 2运动系统功能 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为枢纽,骨骼肌为动力。共同完成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及运动的功能。,运动系统组成、功能 运动系统骨连骨 支持运动加保护 肌肉动力骨杠杆 关节枢纽连邻骨,第一节 骨及骨连结 一、骨及骨连结概述 (一)骨总论 1骨的形态分类 骨按形态可分为: 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2骨的部位

4、分类 成人骨共206块,按在体内所处部位不同可 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颅骨分脑 颅骨和面颅骨,共23块,躯干骨共51块, 四肢骨共126块,另有3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各部骨数目 各骨数目分开记 记住位置就容易 脑面颅骨二十三 躯干总共五十一 四肢一百二十六 全身骨头基本齐 还有六块体积小 藏在中耳鼓室里,3骨的构造 骨主要由骨质、骨髓、骨膜构成。 (1)骨质:即骨组织,又分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主要分布于长骨干和其它骨的表面。骨松质,由骨小梁构成 ,位于骨的内部。 (2)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腔隙内。又分黄骨髓和红骨髓,红骨髓能造血。成人髂骨、胸骨、椎骨内终生保留红骨髓。 (3)骨膜

5、: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骨的最外边,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在骨的生长、发生、修复和改建中起重要作用。,(二)骨连结总论 1骨连结分类 根据骨连结的结构形式,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 (1)直接连结:包括膜性连结、软骨性连结、骨性连结。 (2)间接连结:即关节。 2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 关节的结构各不相同,但基本构造都一样。 (1)基本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2)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和关节内软骨等。 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 关节面,关节囊 关节腔内软骨藏 韧带加强稳固性 基本构造都一样,3关节的运动 (1)屈和伸:是围绕冠状轴的运动。 (2)内收和外展:是围绕矢状

6、轴的运动。 (3)旋内和旋外:围绕垂直轴是的运动。 (4)环转:是屈、外展、伸、内收连结起来的动作。即近 侧端不动远侧端作圆周运动。,二、躯干骨及连结 躯干骨包括椎骨、胸骨和肋,共51块。借骨连结构成脊柱和胸廓。 (一)脊柱 构成 1椎骨 (1)名称及数目:成人椎骨26块,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尾骨1块(由4块尾椎融合而成)。 (2)椎骨的一般结构: 椎体、椎板、椎弓、椎孔、棘突、 横突、小关节 (3)各部椎骨的特点 1)颈椎特点:椎体较小。 横突有孔称横突孔。 棘突末端分叉。 特化颈椎有:第一颈椎, 无椎体和棘突,呈环形,又称 寰椎。第二颈椎,有

7、齿突,又 称枢椎。第七颈椎,棘突特长 ,又称隆椎。其棘突是计数椎 骨的重要体表标志。,2)胸椎特点: 胸椎体上和横突上有与肋相连结的肋凹。 棘突向后下斜伸呈叠瓦状。,3)腰椎特点: 椎体大。 棘突呈板状水平后伸。,4)骶骨:呈三角形,前面主要结构有岬、骶前孔等。后面主要结构有骶后孔、骶管裂孔和骶角等,骶角是骶管麻醉时重要的体表标志。侧面主要结构有耳状面等。 5)尾骨:由4块尾椎融合而成。各部椎骨特点 椎骨外形不规范 抓住要点能分辨 颈椎体小棘分叉 横突有孔最明显 胸椎连肋有肋凹 棘突叠瓦下斜尖 腰椎承重体最大 棘突后伸宽又扁,2椎骨的连结 椎骨间的连结主要有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等(图2-1)。

8、(1)椎间盘 1)位置:位于相邻椎体之间。2)构成: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纤维环为环形的纤维软骨, 连于上下椎体之间,髓核为胶 冻状,位于中央。 3)临床意义:纤维环后 外侧较薄弱,用力过猛时可 致髓核脱出而压迫脊神经。 椎间盘 椎体之间纤维环 胶状髓核在中间 后外薄弱易脱出 压迫神经致痛瘫,(2)韧带 主要有五条,即三长两短。 1)三条长韧带: 前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前。 后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后。 棘上韧带,连接于棘突之后。 2)两条短韧带: 棘间韧带,连接于棘突之间。 黄韧带,连接于椎弓之间。 3)临床意义: 腰椎穿刺时由外向内依次经过的 韧带是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 韧带。 脊柱韧带及

9、意义 脊柱韧带,三长两短 腰椎穿刺,棘上棘间 再透黄韧,进入椎管,3脊柱的整体观 (1)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依次增大,骶尾部又逐渐缩小,与承受体重压力密切相关。 (2)后面观:棘突上下排列成一条直线。各部棘突方向有所不同,颈部棘突较短,胸部棘突向后下呈叠瓦状排列,腰部棘突近水平后伸。 (3)侧面观:可见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主要起减缓震荡作用。其中,颈腰二曲凸向前,胸骶二曲凸向后。 脊柱的整体观 上细下粗尾部尖 承受压力密相关 后观棘突一条线 颈短胸斜腰平扁 侧观生理四个弯 线条大方又美观 胸骶弯曲凸向后 颈腰二曲凸向前,脊柱的功能 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

10、、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 折叠支持和保护功能 人体直立时,重心在上部通过齿突,至骨盆则位于第2骶椎前左方约7cm处,相当于髋关节额状轴平面的后方,膝、踝关节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头颅,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上肢借助肱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保持身体平衡。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使脊柱如同一个弹簧,能增加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姿势的稳定性,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在剧烈运动或跳跃时,可防止颅骨、大脑受损伤,脊柱与肋、胸骨和髋骨分别组成胸廓和骨盆,对保护胸腔和盆腔脏器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脊柱具有很大的运动功能。,折叠运动功能 脊柱除支持和保护功

11、能外,有灵活的运动功能。虽然在相邻两椎骨间运动范围很小,但多数椎骨间的运动累计在一起,就可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其运动方式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项。脊柱各段的运动度不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制约因素有关。骶部完全不动,胸部运动很少,颈部和腰部则比较灵活。人在立正姿势时,通过身体所引的垂直重力线经过颈椎体的后方,在第7颈椎和第1胸椎处通过椎体,经胸椎之前下降,再于胸腰结合部越过椎体,经腰椎后方并穿过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经骶骨前方、骶髂关节而传至下肢。脊柱的弯曲,特别是颈曲与腰曲,随重力的变化而改变其曲度。脊柱背侧主要为肌肉,脊柱周围的肌肉可以发动和承受作用于躯干的外力作用。直接作

12、用于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浅层和深层:浅层包括背阔肌、下后锯肌,深层包括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间接作用于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侧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脊柱前后的构成,脊柱的前面由椎体堆积而成,其前与胸腹内脏邻近,非但保护脏器本身,同时尚保护至脏器的神经、血管,其间仅隔有一层较薄的疏松组织。椎体破坏时,在颈部,脓液可聚集于咽后,或沿颈部下降至锁骨下窝,亦可沿臂丛至腋窝;在胸部可沿肋间神经至胸壁,亦可波及纵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至腹股沟下方,亦可绕过股骨小转子至臀部。脊柱的后

13、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彼此借韧带互相联系,其浅面仅覆盖肌肉,比较接近体表,易于扪触。脊柱后部的病变易穿破皮肤。在脊柱前后两面之间为椎管,内藏脊髓,其周围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变而侵入椎管时,即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甚至仅小量出血及肉芽组织即可引起截瘫。,脊柱与器官,脊柱与器官,(二)胸廓 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构成 。 1胸骨 (1)形态分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胸骨柄上方凹陷为颈静脉切迹,柄、体交界处形成略微向前隆凸的胸骨角。 (2)临床意义:胸骨角平对第二肋软骨,是记数肋的标志。,2肋:共十二对。 (1)形态分部 前部为肋软骨,

14、后部为肋骨,末端有肋头, 内面下缘处有肋沟. (2)肋的连结 1)肋的后端连结:肋的后端连于胸椎。 2)肋的前端连结:肋的前端连结不尽相同。 第一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柄。 第二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角。 第37肋借肋软骨与胸骨体相连。 第810肋借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肋弓。 第11、12肋前端游离于腹肌之中,称浮肋。 肋的连结 一肋连于胸骨柄 二肋对角标志明 三至七肋与体连 八至十肋成肋弓 十一十二称浮肋 前端游离肌肉中,3胸廓的整体观及运动 胸廓呈前后略扁的圆锥形,上窄下宽。肋骨间为肋间隙,由肋间肌封闭。 (1)胸廓上口:由第一胸椎、第一肋、胸骨的颈静脉切迹围成,向前下倾斜。 (2)胸廓

15、下口:由第十二胸椎、十二肋、十一肋、肋弓、剑突围成,膈肌就是附着于胸廓下口周围的骨面。 (3)胸廓的运动:吸气时,胸廓和肋上升。呼气时,胸廓和肋下降。,胸廓形态、运动 胸廓形似小鸟笼 上窄下宽扁锥形 上口狭小前下斜 下口封膈分腹胸 容纳保护心肝肺 呼气下降吸气升,三、颅骨及其连结 (一)颅的组成 颅骨共23块(不包括3对听小骨),分为脑颅和面颅。 (1)脑颅:包括顶骨2、 颞骨2 、额骨1、枕骨1、 蝶骨1 、 筛骨1。 (2)面颅:包括泪骨2、颧骨2、腭骨2 、下鼻甲骨2 、上颌骨2 、鼻骨2、犁骨1、舌骨1、下颌骨1。另有三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部的中耳鼓室内。,(二)颅的整体观 1颅顶观 成

16、人颅顶借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紧密连结,新生儿颅缝交界处由结缔组织膜封闭称颅囟。 颅顶观 颅顶借缝连结紧 三缝名为冠矢人 婴颅骨化未完成 缝间膜闭叫颅囟2颅底内面观 颅底内面凹凸不平,由前向后依次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1)颅前窝:筛板、筛孔等。 (2)颅中窝:垂体窝、蝶鞍、圆孔、卵圆孔、棘孔、眶上裂、视神经管等。 (3)颅后窝: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内耳门、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等。,颅底内面观 前窝中央是筛板 筛孔通鼻嗅丝穿 中窝之中垂体窝 前高后高似蝶鞍 两侧圆孔卵圆孔 棘孔位于最后边 前部通眶眶上裂 圆形短管视觉连 后窝中央是大孔 前外舌下神经管 岩部后面内耳门 颈静脉孔二沟延 注:圆形短管视神经管 二沟横窦沟、乙状窦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