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德育目的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055783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6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德育目的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三章德育目的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三章德育目的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三章德育目的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三章德育目的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德育目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德育目的(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德育目的(学会自律、造就主体性道德人格),一、德育目的概述 (一)德育目的及其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有三重: 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二)德育目的的特性1.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 2.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 一是由于道德本身对生活的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 二是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具有时间上的超前特性 3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 二、我国的德育目的,(一)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小学德育大纲() 中学德育大纲

2、() (二)对我国德育目的的理解 1.进展: (1)对基础道德和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强调 (2)注意到了德育的层次性,有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 (3)注意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2.问题 (1)较多体现了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 ()对个人生活幸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得不够 ()对独立的价值思考与批判能力的强调仍然不够 三、对于我国德育目的的思考 (一)由他律走向自律 1.他律,指那种不重视人的价值,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的道德规范,并依靠社会舆论和社会奖惩等为动力,促使人在思想上和言行上循规蹈矩 根本功能:外力制裁 特点:权威性、约束性、强制性、被动性、他

3、教性 鲁迅概括的国民劣根性: 驯服与奴性 麻木与卑怯,圆滑与欺瞒 迷信与惰性 奴性是核心的东西 2.自律 指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依靠理性、信念和道德良心,依靠内心自觉,而不是靠外力强制 根本功能:内在制裁 特点:自觉性、自主性、内控性、自教性 3.他律与自律的关系,道德的基本发展规律:无律他律自律 他律是自律发展的基础,自律是他律的升华,两者在人的道德生活中不可或缺 (二)造就主体性道德人格 无视个体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表现: 把德育片面地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规范 对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得虚空 在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的接受者,普遍采用灌输,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和责任的

4、认同,热无视义务与权力的对等性 后果: 造就了惟命是从,唯书唯上的自觉的奴性公民 造就出阳奉阴违,言行不一,双重人格的伪君子 造就出什么都不信的道德虚无主义者 扬弃和超越两种倾向: 一是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将道德教育变为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灌输,二是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把道德教育变为琐碎的行为训练和消极防范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必须否弃拒斥灌输! 1.否弃灌输 灌输的实质: (1)在目的上,它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在内容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乃是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规范,(3)在方法上,使用一些专制性的、强迫性的和非理

5、性的甚至反理性的方法来传授一定的道德内容 灌输的弊端: ()存在着道德立场上的弊端 ()蔑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存在着方法上的弊端 道德教育中有着灌输教育难以解决的问题 只能灌输某些道德知识,无法解决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更为深层的东西,导致方法上的机械化和简单化 2.构建参与式道德实践模式: ()道德需要源于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活动是品德发生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案例:“大眼睛”与教室的“监狱化” 一些条件好的学习化大笔钱购买监视系统,在每个教室都装上监视镜头,使教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处在“大眼睛“的监视之下。,道德审视: 1.监视技术的如此运用使教室变成了“全敞景式监狱”。 2.在“大眼睛”的注视下生活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使个性的丧失。 3.与个性丧失伴生的是创造性的泯灭 4.催生“作秀”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