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958171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6篇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与毒性,(1)研究化学污染物造成的生物效应(如致畸、致突变、致癌的生物化学机理)(2)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毒性的相关性(3)多种污染物毒性的协同和拮抗作用的化学机理(4)污染物食物链作用的生物化学过程,2,污染物质机体积累与转化,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运动过程-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吸收、分布和排泄称为转运。排泄与生物转化称为消除。吸收-污染物质从机体外,通透体膜进入血液的过程。吸收途径-机体的消化管、呼吸道和皮肤。消化道是吸收污染物质最主要的途径。消化管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其次是胃。,3,污染物质机体积累与转化,呼吸道-吸收大气污染物主要途径(主要吸收部位

2、-肺泡)吸收的气态和液态气溶胶污染物质,以被动扩散和滤过方式,分别迅速通过肺泡和毛细血管膜进入血液。固态气溶胶和粉尘污染物质吸进呼吸道,在气管、支气管及肺泡表面沉积。,4,污染物质机体积累与转化,皮肤吸收皮肤接触的污染物质,以被动扩散相继通过皮肤的表皮及真皮,再滤过真皮中毛细血管的壁膜进入血液。,5,污染物质机体积累与转化-分布,污染物质分布过程-污染物质的转运以被动扩散为主。污染物质与血浆蛋白质结合-具有可逆性-动态平衡。污染物质与血液的红细胞或血管外组织蛋白相结合。,6,污染物质机体积累与转化,排泄(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排泄器官:肾、肝胆、肠、肺、外分泌腺等。肾排泄-污

3、染物质通过肾随尿而排出的过程。胆汁排泄-主要由消化管及其他途径吸收的污染物质,经血液到达肝脏,以原物或其代谢物和胆汁一起分泌至十二指肠,经小肠至大肠内,再排出体外的过程。,7,污染物质机体积累与转化,蓄积机体接触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排泄及其代谢转化),污染物质在体内逐增的现象。蓄积量是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各量的代数和。机体的主要蓄积部位是血浆蛋白、脂肪组织和骨酪。污染物质常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蓄积。蓄积部位中的污染物质,常同血浆中游离型污染物质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8,物质通过生物膜方式-生物膜结构,9,物质通过生物膜方式,膜孔滤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借助膜两侧静水压及渗透压经膜孔滤过

4、。 被动扩散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 被动易化扩散物质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低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过程。 主动转运(消耗代谢能量)物质在低浓度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 胞吞和胞饮,10,污染物质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生物富集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富集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即: BCF = Cb/Ce式中:BCF:生物浓缩系数Cb: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中的浓度Ce: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周围环境中的浓

5、度。,11,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程度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积累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12,污染物质毒性-毒作用过程,(1)毒物机体吸收体液,分布、代谢转化排泄。 (2)毒物或活性代谢产物与其受体进行原发反应受体改性生物化学效应 (3)病理生理的继发反应可观察到的毒作用的生理和(或)行为的反应(致毒症状),13,污染物质毒性-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酶活性的抑制毒物进入机体,一方面在酶催化下进行代谢转化;另一方面也可干扰酶的正常作用,包括酶的活性、数量等,从而有可能导致机体的损害。干扰酶的作用 (1)对酶活性的抑制 (2)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质与含巯基的酶结合,14,污染物质毒性-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致突变作用致突变作用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两类。 致癌作用 致畸作用 致畸物干扰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合成 致畸物引起了染色体数目缺少或过多 致畸物抑制了酶的活性 致畸物使胎儿失去必需的物质(如维生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