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物理方法2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929465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物理方法2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数学物理方法2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数学物理方法2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数学物理方法2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数学物理方法2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物理方法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物理方法2(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地球大气是迄今为止以发现的天体大气中唯一以氮、氧为主,水可以以气体、液体、固体三态出现的大气。地球大气的演变简述如下:地球在46亿年前形成,它形成时是没有大气 的。地球大气的演变可分为原始大气,次生大气 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原始大气:(46亿年前)由于太阳风和地球升温的作用,原始大气是一些轻物质:H2,He、CO次生大气:(4520亿年前)由于地球逐渐冷却,造山运动、火山喷发和 从地幔中释放出地壳内原来吸附的气体形成次 生大气(CO2,CH4,NH3,H2O)现代大气:(6亿年前)以N2、O2为主,地球上的生命是何时才有的?原始和次生大气均没有O2。30亿年前O

2、2很少,或只有 由水汽光解作用产生极少量的氧气。在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的原始生命,既要躲避太阳辐射,又需光合作用,因此 最初的生命是在10米下的海洋表面,一些厌氧生物产生O2。亿年前,大气O2浓度达到现在的1,(生物史上第一关键浓度),高空臭氧层增加,削弱了紫外线,生命到达水面。亿年前,大气浓度达到现在的十分之一,植物茂盛生长,生命由海洋到陆地, O2更多。同时动植物的呼吸和死亡又会消耗O2产生CO2 ,这个演变过程 逐渐达到了一种平衡。CO2从亿年前的3000ppm下降到280ppm, 生物也从海洋到陆地,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繁衍下去。,2.1大气成分的组成和分类2.1.1 大气成分的组成:大气

3、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 包括N2、O2、Ar、CO2、CH4、O3、H2水汽、大气气溶胶。,2.1.2 大气成分的组成和分类2.1.2.1 按浓度分类:主要成分: N2 、 O2、 Ar、CO2 (300ppmv) 微量成分: CH4等(1-20ppmv)痕量成分: O3 、 H2 、氮氧化合物 、硫化物及氟氯化烃(1000年) N2 、 O 2 、 Ar 、 Ne、He 、 Kr 、 Xe等可变成分: (几十几年) CO2 、H 2、CH4、N2O 、 CO 、 O3、NH3、NO2、SO2、H2S水汽、大气气溶胶快变成分:(1年)碳、硫、氮的化合物 微量成分和痕量成分一般也是寿命短的

4、成分,它们至少有两个特点:有化学活性,多为温室气体。,由于大气中存在着空气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湍流运动和分子扩散,使不同高度、不同地区的空气得以进行交换和混合,因而从地面开始向上直到90km处,空气主要成分(除水汽臭氧和若干污染气体外)的比例基本上是不变的。因此,在90km以下可以把干洁空气当成分子 量为28.97的“单一成分”来处理。,2.2 干洁大气干洁大气的定义:通常把除水汽、大气气溶胶以外的其余大 气称为干洁大气,简称干空气。下面介绍对气象影响较大的干洁大气,2.2.1 碳的化合物(CO2、CH4以及氟氯烃化合物) 一、CO2: 1、来源: 人工源:地面燃烧、工业活动,生物体的呼吸和

5、生物尸体腐化都排出CO2。 呼吸作用:CH2On+nO2=nCO2+nH2O(包括动植物的呼吸,但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使CO2还原) 自然源:CO2分压大于大气CO2分压的海水。 (如热带和低纬地区的海洋是大气的源,放出CO2),人工汇: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CO2光合作用:nCO2+nH2O=CH2On+nO2自然汇:CO2分压小于大气 CO2分压的海水。(如高寒冷地区的海洋是大气的汇,吸收大气中的CO2 )全球平均,是大气向海洋输送CO2。深海的水流能把海水中的部分CO2从高纬流向低纬, 部分CO2还变成碳酸盐矿物(贝壳)沉到大海。因此, CO2是在地壳、大气层、海洋和生物圈之间循环的。,2、

6、 CO2的含量变化:大气中主要原因是由燃烧煤、石油、天然 气,化学燃料等燃料引起;次要原因是火山爆发及碳酸盐矿物、浅地层里释放CO2 ,原子武器试验把放射性碳带进大气等。随着19世纪初工业的发展及世界人口的增长,全球 大气中的CO2含量在逐年增加。图2.1为过去一千年来CO2的含量变化曲线,3、作用:CO2吸收太阳辐射很少,却能强烈地吸收地 面长波辐射,使地面和空气不致于因放射辐射而失热过多。因此它们都有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温室效应) 这样一来,当浓度不断增加会改变大气的热量平衡,导致大气底层和地面的平均温度上升,而全球气候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CO2增多引起的温室效应,使两

7、极冰川融化,致使海平面 升高,危及沿海城市,使海岸地区土地盐碱化,增加开发难度, 温度升高还使一些山顶的积雪融化,使以积雪融化为水资源的河 流水量减少,甚至发生断流现象,影响这些地区的生产活动。,二、 CH4:(甲烷)甲烷分子式CH4,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甲烷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是天然气、沼气、坑气及煤气 的主要成分之一。 CH4主要是由湖泊、沼泽里的生物体腐败后被细菌 分解而成。大气中CH4的80%来自地表生物源,是在严 格无氧环境中产生的。,CH4不仅是温室气体,又是一种化学活性气体,在大气中容易被氧化而产生一系列氢氧化物和碳氢氧化合物。CH4的浓度近

8、一两百年来有明显的增加,值得重视。,三、氟氯化碳化合物氟氯化碳化合物由氯、氟、碳原子组成, 这是一类大气中根本不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其中氟里昂-11(CFCl)、氟里昂-12(CFCl),由于性质非常稳定无毒,被人们作为制冷剂、喷雾发射剂和发泡剂、电子元件清洗剂长期使用,在对流层 中浓度逐年积累,能做长距离输送并向上进入平流层。,CFCS在平流层能光化学分解成Cl,起到破坏臭氧层的作用,同时还是温室气体,在地气 系统辐射收支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中,氟氯烃化合物减少臭氧的反应:当CFCS在平流层被光化学分解成Cl,Cl+O3 ClO+O2ClO+O Cl+O2O3+OO2 ClO和 Cl未减少,只

9、起催化作用。,2.2.2 臭氧虽然臭氧在大气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但因它对太阳紫外辐射(0.20.29m)有强烈的 吸收作用,所以臭氧是大气中最重要的微量成份之一。1995.9.16联合国大会作出决定,把每年的9.16作为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一、臭氧的作用: 1、臭氧层阻挡强紫外辐射到达地面,是地面上生命的保护伞。强紫外辐射有足够的能量使包括DNA在内的重要生 物分子分解,增高患皮肤癌、白内障和免疫缺损症 的发生率,并能危害农作物和水生生态系统。少量 的紫外线对地面上的生命有杀菌作用,对人类生存 起保护作用。,2、臭氧层吸收的太阳紫外辐射能量 使平流层大气增温,对平流层的温度场和 大气环流起着决

10、定性的作用。如果平流层的臭氧浓度下降,将引起平流层上部的温度下降,平流层下部和对流层的温度上升。因此,臭氧层对建立大气的垂直温度结构和大气 的辐射平衡起重要作用。臭氧层吸收了部分太阳辐射 能,估计使地面的平均温度降低12oC。,二、臭氧的产生:氧气在太阳紫外辐射作用下发生光致离解,光致离解产生的氧原子是大气臭氧的主源。O2+hO+OO+O2+MO3+MO+O+MO2+MM为第三种分子(如N2),作用是维持反应过程的动量和能量守恒;太阳紫外辐射主要指波长短于0.24m的紫外辐射,h为普朗克常数,为频率。三、臭氧的消失: O3+h O2+OO3+O2 O2 可见,影响O3生成的两大因素:太阳紫外线

11、、O2的含量,四、臭氧的空间分布:1、垂直分布: 测量臭氧垂直分布的方法很多,可在地面或卫星上遥测,也可用气 球或火箭直接收集资料。在近地面层臭氧含量很少 从10km高度开始逐渐增加,在12-15km以上含量增加得特别显著,在20-30km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则逐渐减少,到55km高度上就极少了。why?,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由于在大气的上层中,太阳短波的强度很大,使得氧分子解离增多,因此氧原子和氧分子相遇的机会很少,即使臭氧在此处形成,由于它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又引起自身的分解,因此在大气上层臭氧的含量不多。在2030km高度这一层中,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这就造成了臭氧形

12、成的最适宜条件,故这一层又称臭氧层。,2、水平分布:用臭氧厚度表示总臭氧含量,单位 是多普森单位DU, 即1DU=10-3大气厘米 见图,北半球,大部分地区臭氧层的厚度春季 变大,秋季变小。高纬的季节更明显,最大臭氧带靠近极地。南半球,各纬度的季节变化比较小。最大臭氧带在春季的中高纬地区。,若按光化学平衡理论,气柱臭氧的极大值应出现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夏季赤道区域,但实际观测并非如此。见图:,臭氧最大浓度在北极和南极的60o左右。,臭氧总量不仅和光化学反应有关,还和大气运动有关。臭氧主要在赤道生成,通过大气环流向高纬输送,这种极向环流冬春季最大,并在极地变成下沉气流,形成臭氧高浓度层。影响臭氧浓度

13、的因素,大气高层以光化学作用为主; 低层大气以动力输送为主。所以低层大气的臭氧含量和 天气系统发生了联系。,近几十年根据卫星观测资料发现,全球 臭氧浓度及气柱总量有缓慢下降的趋势。 全球臭氧总量变化范围200450DU,平均300DU,而南极春季少至100DU!Why?,五、臭氧洞:1985年,英国南极站的大气科学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臭氧洞!臭氧洞的含义:臭氧总量在60oS附近地区的环极涡旋形成低值区;从时间序列上在910月臭氧总量突然大幅下降形成低谷。,对臭氧洞成因的研究,目前主要在两个方面:1、大气动力原因:南极冬季环极涡旋作用2、大气化学原因:氟氯烃等化合物的破坏作用。南极臭氧洞的成因很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清楚!1995年,中科院周秀骥等根据卫星资料,在青藏高 原夏秋季节又发现一臭氧低值区!,思考题:1、大气由哪些成分组成?2、什么是干洁大气?主要成分、微量成分、痕量成分有哪些?3、对气象影响较大的干洁大气有哪些?综述题:1、关于CO2CO2的特性、CO2含量的变化,CO2的变化对人类生活有什么 影响、CO2的其他最新资料 2、关于臭氧O3的形成、O3含量的变化、 O3是人类的保护伞、臭氧洞、 臭氧的其他最新资料,查阅资料的途径:1、图书馆的藏书(p4大气科学类图书)、期刊大气科学气象学报应用气象学报气象知识2、网上查询:百度、谷歌、专业网站、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