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生物教师随堂精选课件:《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1(浙科版必修3)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919928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10.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生物教师随堂精选课件:《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1(浙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2013届高三生物教师随堂精选课件:《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1(浙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2013届高三生物教师随堂精选课件:《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1(浙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2013届高三生物教师随堂精选课件:《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1(浙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2013届高三生物教师随堂精选课件:《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1(浙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三生物教师随堂精选课件:《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1(浙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三生物教师随堂精选课件:《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1(浙科版必修3)(1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 脊髓和脊神经 脑和脑神经 内脏神经 脑脊髓被膜、脑室、脑脊液、脑屏障,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量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构成 灰质。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形成 的灰质团块,称为神经核。各种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总称为 白质。白质内,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 一起,称纤维束。 脑和脊髓中,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交织排列成网状,称为网 状结构。 周围神经系统,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集合在一起形成的 结构,称神经节,神经纤维聚合在一起形成神经。,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一、脊髓和脊神经,(一)脊髓脊髓的位

2、置和外形 位置:椎管内 外形: 前后略扁的圆柱形 脊髓表面的纵行沟裂 脊髓节段:31节段(颈8、胸12、腰5、骶5、尾1) 脊髓膨大:颈膨大、腰骶膨大。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一、脊髓和脊神经,(一)脊髓2、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中央管 前角 运动神经元 后角 感觉神经元 侧角 胸段和上腰段脊髓 交感节前神经元,侧角,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一、脊髓和脊神经,(一)脊髓 白质 (1)前索、外侧索、后索 (2)上行纤维束 薄束和楔束 脊髓小脑束 脊髓丘脑束,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起止

3、于起于脊髓不 同节段的上下行纤维,视听反射,中缝脊髓纤维,(二) 脊神经,颈神经(8对):C18 胸神经(12对):T112 腰神经(5对):L15 骶神经(5对):S15 尾神经(1对):C0,脊神经 (31对),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一、脊髓和脊神经,(二) 脊神经,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一、脊髓和脊神经,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运动纤维 躯体感觉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脊神经内的纤维成分,前根,后根,二、脑和脑神经,(一)脑,脑,端脑 间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延髓,脑干,端脑,松果体,小脑,中脑,延髓,脑桥,丘脑下部,丘脑,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 脑干,(1)脑干的外形

4、腹面,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1. 脑干,(1)脑干的外形背面,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1. 脑干,(2)脑干的内部结构灰质 白质 网状结构,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灰质,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运动核 感觉核,脑干内直接与第对脑神经相连的核团,与脑神经无直接联系的核团 与上、下行传导束相联系 脊髓、小脑、中脑和大脑之间传导信息的中继核 中脑红核与黑质、中脑上丘核和下丘核 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2)脑干的内部结构,白质,上行传导束 (1)内侧丘系 (2)脊髓丘系 (3)三

5、叉丘系 (4)外侧丘系,下行传导束 (1)锥体束 (2)锥体外束,皮质脑桥束 红核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2)脑干的内部结构,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的分区 旁正中区 内侧区 外侧区 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 调节骨骼肌的张力 调节内脏活动 调节大脑皮质的活动,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2)脑干的内部结构,2. 间脑,丘脑 下丘脑,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丘脑,下丘脑,(1)丘脑,前核:内髓板分叉之间的区域。接受乳头丘脑束,发出纤维至扣带回。 内侧核:位于内髓板内侧。接受背侧丘脑其它核群来的纤维,发出纤维投射

6、到大脑额叶皮质。是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 外侧核:位于内髓板外侧。分背、腹两层。 内侧膝状体:接受外侧丘系纤维,发出听觉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听觉中枢。 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纤维,发出视觉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视觉中枢。,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2. 间脑,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2. 间脑,(1)丘脑,(2)下丘脑,位置,下丘脑,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2. 间脑,内部结构,视上区,结节区,乳头体区,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 小脑,小脑的位置、外形及分叶,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

7、、脑和脑神经,(一)脑,小脑分叶,绒球小结叶:接受前庭神经及前庭神经核的纤维 (古小脑) 与调节平衡有关,小脑前叶: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纤维 (旧小脑)与肌张力调节有关,小脑后叶:主要接受来自脑桥核的纤维 (新小脑)与协调肌群的运动有关,小结,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3. 小脑,4. 大脑,大脑半球的位置、外形和分叶,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4. 大脑,大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 侧脑室,基底核 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杏仁体,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

8、)脑,4. 大脑,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4. 大脑,大脑髓质(1)联络纤维(2)连合纤维:胼胝体 前联合 穹隆(3)投射纤维:内囊:投射纤维出入大脑半球时,经背侧丘脑和尾状核的外侧,豆状核的内侧,集中成一个宽厚的白质纤维板。,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二)脑神经,(一)脑神经的名称、顺序 嗅、视、动眼; 感觉神经(3对) 滑、叉、外展; 运动神经(5对) 面、听、舌咽; 混合神经(4对) 迷、副、舌下神经全。 副交感性(4对),三、脑脊膜、脑室、脑脊液、脑屏障,脑脊膜 脑室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屏障,第一节 神

9、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三、脑脊膜、脑室、脑脊液、脑屏障,脑脊膜 硬膜 蛛网膜 软膜 脑室 侧脑室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脑脊液及其循环,第三脑室,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三、脑脊膜、脑室、脑脊液、脑屏障,脑屏障 血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脑屏障,脑屏障的基本结构,毛细血管内皮,室管膜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三、脑脊膜、脑室、脑脊液、脑屏障,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四、内脏神经(自主神经系统),(一)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须经2级神经元,分别称节前及节后神经元)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头、颈、胸腹腔脏

10、器及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 副交感神经(神经分布见脑神经),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四、内脏神经(自主神经系统),(二)内脏感觉神经 周围突:随同舌咽、迷走、交感神经及骶部副交 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接受来自内脏的刺激。 中枢突:终于孤束核及脊髓灰质后角。,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 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一)经典的突触传递,1、突触分类: 轴-胞突触轴-树突触轴-轴突触树-树突触,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2、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前膜: 递质突触间隙: 水解酶 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 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二)非突触性化学

11、传递 1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结构:曲张体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特点 不存在突触前、后膜的特化结构;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可支配多个效应细胞;,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 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特点 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距离一般大于20nm,远者可达几十m; 递质扩散距离远,耗时长,一般传递时间大于1s; 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有无相应受体。,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 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三)电突触传递 1结构特点: (1)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2)两个神经元间紧密接触部位间距仅为2-3nm,第二节 神经元活

12、动的一般规律,一、 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膜两侧胞浆内不存在囊泡,两侧膜上有沟通两细胞胞浆的水相通道蛋白质,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无突触前、后膜之分,为双向传递 电阻低,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1神经递质:在突触间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 2神经递质的特点 3神经调质及其调制作用,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二、神经递质,1、神经递质 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二、神经递质,2、神经递质的特点 在突触前神经元中合成,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

13、系统。 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受到适宜刺激时,能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出来。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 存在有使其失活的机制。 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二、神经递质,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二、神经递质,3、神经调质: 指由神经元产生,也作用于特定受体,但不在神 经元间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效 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的一类化学物质。,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二、神经递质,3、神经调质:调制作用:调质所发挥的作用称为调制作用。例:阿片肽对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 甲肾上腺素的调制作用: 作用于- receptor,促进末梢释放

14、NE,加强血管收缩。 作用于- receptor,抑制末梢释放NE,抑制血管收缩。,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二、神经递质,4神经递质的共存 戴尔原则:一个神经元的全部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 递质共存现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同时末梢也可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包括神经调质)。,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三、神经递质的受体Receptor,1、Receptor的概念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一般位于细胞膜上的receptor是带有寡糖链的跨膜蛋白质分子。,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

15、一般规律,三、神经递质的受体Receptor,2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Agonist and Antagonist) 激动剂:能与Receptor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一般指药物制剂)。 拮抗剂(antagonist):只与Receptor发生特异性结合,但并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一般指药物制剂)。 配体(Ligand):激动剂、拮抗剂及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等化学信号物质统称配体。,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三、神经递质的受体Receptor,3Receptor与Ligand结合的特性 相对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三、神经递质的

16、受体Receptor,4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 受体有亚型:一个配体有多个亚型。同一ligand在与不同亚型受体结合后,可产生多样化效应。 受体存在部位:受体不仅存在于突触后膜,而且存在于前膜。大多数前膜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其作用是抑制前膜递质的进一步释放,如NE作用于前膜2受体可抑制NE的释放。少数突触前受体能易化递质释放。,突触前受体,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四、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递质:乙酰胆碱(胆碱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纤维) 受体:毒蕈碱受体(M受体) 烟碱型受体(N受体)胆碱能神经元:分布广泛(中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特异性感觉投射神经元、脑干网状系统投射神经元;外周-运动神经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多数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