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篇》第三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908756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谋攻篇》第三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谋攻篇》第三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谋攻篇》第三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谋攻篇》第三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谋攻篇》第三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谋攻篇》第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谋攻篇》第三(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谋攻篇,以智攻敌,题解:,谋:谋略、计谋、智谋;攻:攻击,进攻。谋攻,是指对敌人的一切作战举动,都要在谋略的指导下进行。正如军事家陶汉章所说:“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是以智谋胜敌,而不只是以力胜敌。”,谋攻篇主要论述在战略战术已经确定,武器装备粮食草料等后勤物资已准备就绪的情况下,怎样运用谋略夺取胜利的问题。正如张预注曰:“计议已定,战具已集,然后可以以智谋攻敌,故次于作战。”,内容包括:关于全胜的意图;进攻的目标和作战方法;战略指导关系;知胜的方法;收句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名言。 谋攻篇集中论述了“全胜”的战略思想及其实现的方法和条件,核心是一个“全”字,具有鲜明的东方兵学的特色,揭示了

2、战略战术原则的真谛。,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全:完全、保全、完整,这里是活用作动词,完全征服。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完整地使敌国屈服是上策,经国交战击破敌国就次一等。曹操注:“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之。” 军、旅、卒、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善之善:意即最好的战争指导,最高明的用兵。,孙子说:指导战争的法则是,使敌人举国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

3、敌军就次一点;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点;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点;是敌人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点。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部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上兵伐谋:用兵中的上策,就是在敌方开始计谋之时,我方及早察明敌人的政治和作战动

4、向,以巧妙地计谋使敌人的计谋不能得逞。 伐交:在外交上战胜敌人。 伐兵: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修:制造。橹:大盾。轒轀:攻城用的兵车,上蒙以生牛皮,可以掩护十人,下有四轮,可推向敌城,往来运土填堑,以防城上矢石的攻击。,闉:指高于敌人城墙的土山,构筑这种攻城的土山,可以向城上敌兵射箭,以掩护部队攻城。 不胜:克制不住。 蚁附:像蚂蚁一样依附,指驱使士兵像蚂蚁一样爬梯攻城。,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是说这样打法将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打不下来,这是攻城造成的祸害。以上是孙子反对攻城的理由。当时无攻城炮火,又缺乏其他攻城器械,避免攻城的主张是正确。 屈:屈服。屈人之兵:是敌人的

5、军队屈服。 非战:不用战斗的方法,而使敌兵屈服投降。,必以全争于天下:一定要设法使用全胜的计谋,争取天下。 兵不顿,而利可全:顿通钝,指疲惫、挫折。利:利益。这样军队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却能圆满地取得。 此谋攻之法也:者就是运用谋略进攻敌人的法则。,翻译:,所以,指导战争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下策是攻城。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的巢车河轒轀,准备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能竣工。将帅不胜其忿怒,驱使他的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士兵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害呀!,所以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屈服敌人

6、的军队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堡不用硬攻,灭亡敌人的国家不须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至于受挫疲惫,而胜利又可以完满取得。这就是谋划进攻的法则。,伐谋:用智慧和谋略使敌人屈服。 颜师古注云:言知有谋者,则以事而应之,沮其所为,不用兵事,所以为贵邪。 不战不是放弃武装,而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以迫使敌人屈服。 墨子救宋。 45页弘高慰秦。,伐交:指在外交斗争中战胜敌人。 张预说:伐交者,用交以伐人也,言欲举兵以伐敌,先结邻国为犄角之势,则我强而敌弱。 李筌注云:伐其始交也。苏秦约六国不事秦,使秦国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山东也。 例子:烛之武使秦,范昭使齐,伐兵:是相对攻城而言

7、,实际是指野战与攻城,就是阵地战。 张预:不能效其始谋,破其将和,则犀利兵器以胜之。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战人 。毛泽东,攻城:城邑的修建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就产生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卿大夫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大量地修建城池,对于这种固若金汤的城池,当时缺乏进行攻坚的兵器,攻城的损伤往往很大。 张预:攻城屠邑,不惟劳师费财,是为攻之下也。,攻城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毁门,就是士卒们用修橹、轒轀,冒着敌人的矢石接近城门,以巨型的悬木猛烈地冲击城门,打开缺口,攻进城去。毁门作战,往往伤亡很惨重。,二是

8、距闉,就是攻城部队在城墙外堆起一座与主城墙同高,而且与城平行的土山,凭借这个攻城。墨子城守里面说,足以劳师,不足以害城,对于攻城部队而言,这是一种劳民伤财的笨办法。,三是攀援,就是士兵们利用云梯像蚂蚁一样攀附城墙,这种战法将会遭到守城之军使用强弓劲弩檑木滚石等各种武器从正面、侧面多方向地猛烈打击,结果三分之一被歼灭,而城却没有攻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孙子在这里谈用兵之法,一共提出了六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十则围之,就是说我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即可以围而降之,也可以围而歼之。第二种情况是五则攻之,就是我的兵力

9、五倍于敌,就可以打歼灭战。,第三种说有两部于敌的兵力,就可以力战胜敌,而与敌人兵力相等呢,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再各个击破。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两种情况都是指兵力少的时候,要摆脱敌人,避免交战。在孙子看来,兵力少和实力不若,都要退出战场,另寻战机,不可硬拼。,“用兵之法”这个词在孙子兵法当中出现七次,他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所指,这里所说的十围五攻之类的用兵之法指的是常法,是战争中优胜劣汰的一般规律,是孙子在战争认识上唯物论的表现。就战争力量的客观性而言,多胜少,强胜弱,优势装备胜过劣势装备,是战争运动的普遍性规律。,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将:在外独立指挥军队的主将。

10、 辅:增强车轮支力的辅木。 周:亲密无间。 隙:漏洞、缺陷,引申为相互之间意见不合、不和睦。,翻译: 将帅好比是国家的辅木,将帅和国家的关系如同辅车相依。如果相依无间,国家一定强盛,相依有隙,国家一定衰弱。 孙子认为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助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助有缺陷国家就衰弱。为了保证将帅能够完成安国全军的重大使命,孙子特别提出了“将能而君不御”的观点。,什么意思呢?就是一方面他要求将帅自身要具有良好的品质,所谓智、信、仁、勇、严,另一方面,孙子主张国君应赋予将帅指挥战争的实权。他认为,君主如果过多地牵制将帅的行动,必然会导致败军祸国的严重后果。从军队指挥的角度,孙子尖锐地提出了国君危害军队的

11、三个问题。,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縻:羁绊、牵制。 同:参与、干涉。 引:引导,导致。,孙子说,国君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一是随意越级指挥的縻军,就是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它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它后退,这就叫做束缚军队。例如淝水之战,苻坚不懂得军队的形式,轻率指挥军队后退,结果引起了队形混乱,以至于失败。,他说国君危害军队的第二种情况是错误决策的惑军。就是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主持军队

12、的行政管理,将士就会迷惑。关于惑军,曹操有个注释:“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治国讲礼仪,治军讲权变,治国的这一套不能机械地搬来治军。例如宋襄公对敌人还讲究仁义道德,他就不懂得兵者诡道,结果败于泓水。,第三种情况,孙子叫做疑军,什么是疑军?就是说不懂军队的权变,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惑。例如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军惨败。当时赵国的上卿蔺相如就指出,说赵括只会读他父亲赵奢的兵书,而不懂得战争当中的灵活变化,赵王不听劝,最终导致长平之战的失败。,那么縻军、惑军、疑军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孙子直截了当地指出后果严重性。军队既迷惑又疑虑,那么各个诸侯国

13、就会趁机入侵,灾难就到来了,这就叫扰乱自己的军队而使敌人获得胜利。也就是说这三种情况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将导致自乱其军,失去胜利的机会。 例子:齐鲁长勺之战,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着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虞:备,准备。 御:驾驭,牵制,干预。,翻译:他说预知胜利有五个方面:知道可以打或者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多兵与少兵不同用法的能胜利,军队上下意愿一致的能胜利,以有准备对待无准备的能胜利,将帅有指挥能力而国君不加牵制的能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首先是知道可以战与不可以战。它是战争指导上的首要问题,是战争决

14、策问题,是关系战争全局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我方的军事能力究竟是否强于敌方,一旦开战是否有必胜的把握,这是战争指导者必须充分思考。认真策划的。 例如:抗美援朝之战。,第二条,识众寡之用。他作为一条战略原则也是至关紧要的。当开战决策定下来之后,就要筹划战争动员问题,计算动用多大的兵力进行战争,历史上有一个典型的战例可以说明。 王翦攻打秦国。,第三条上下同欲,第四条以虞待不虞,都是以有准备对待没有准备。这两条比较好理解,就是说全局乃至全国,要上上下下同心同德,提高战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从战略指挥的角度来说,上下同欲也还包括君将之间要统一战略意图,从思想上保证实现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 。,第五条,就是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能力而国君不牵制。者是紧接着上文论述国君患军之后,再一次强调将帅要有机断指挥的职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看一下秦韩宜阳之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但是了解自己,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都有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