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结构本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908658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的结构本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皮肤的结构本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皮肤的结构本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皮肤的结构本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皮肤的结构本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皮肤的结构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的结构本(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皮肤的结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严月华,概 述,皮肤为人体最大的器官 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 总面积:成人:1.52.0 新生儿:0.21 厚度:0.54(不包括皮下组织), 存在较大的个体、年龄、和部位差异,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其中含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和各种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甲等,皮肤表面具有特殊的皮沟、皮嵴,掌跖及指(趾)屈侧的皮沟、皮嵴称为指(趾)纹,具有个体差异性皮肤颜色因种族、年龄、性别、营养及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由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和树枝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组成 树枝状细胞包括黑素细胞、朗罕斯细胞、Me

2、rkel细胞等 细胞之间有桥粒半桥粒等连接结构,与真皮间通过基底膜带相连,第一节 表皮(Epidermis),一、角质形成细胞 占表皮80%以上,来源于外胚叶,在分化的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 根据角质形成细胞分化阶段(由内向外)分为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颗粒细胞层、透明层及角质层,1.基底层(stratum germinatum):为一层柱状或立方状细胞,胞浆嗜硷性,胞核呈卵圆型,偏下,核仁明显,核分裂相常见 电镜下:胞质内有许多走向规则的张力细丝,生发层:基底细胞每天10%进行核分裂,有次序地向上移动产生以上各层细胞 表皮通过时间(28天):从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上层(14天),至角质层而脱落14

3、天,2.棘层(Stratum spinosum):48层多角形细胞,相邻细胞突起互相连接,形成桥粒 电镜下:胞质内有许多张力细丝聚集成束,上部细胞胞质中散在分布直径为100300nm的包膜颗粒,称角质小体或Odland小体,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 13层梭形细胞,掌跖部可达10层,胞浆中有大量形态不规则的呈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keratohyline granule),4.透明层 Stratum Lucidum: 23层,仅见于掌跖部,细胞扁平无核、境界不清、嗜酸性,胞浆中有较多疏水的蛋白结合磷脂,与张力细丝融合在一起,为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障,5.角质层 Str

4、atum corneum: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无核的细胞、细胞器基本消失 电镜下:胞质中充满由张力细丝与均质状物质结合而形成的角蛋白,下方角质层可见桥粒,而上方角质桥粒消失,二、树枝状细胞 1.黑素细胞 来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 位于基底层,约占基底细胞的10%,数量与 肤色、人种、性别无关而与部位、年龄有关HE染色胞质透明,银及多巴染色示较多树枝状突起 与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接触,输送黑素,形成表皮黑素单元(epidermal melanin unit) 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来源于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 多分布于表皮

5、和毛囊上皮基底层以上的部位,约占表皮细胞的35% HE及多巴染色阴性,氯化金及ATP酶染色阳性 胞浆内可见杆状或网球拍状的Birbeck颗粒 有多种表面标记如MHC-类分子、FcR、CR等膜分子及CD4、 CD45、S-100等,是正常皮肤内唯一能与CD1a(OKT6)单克隆抗体结合的细胞 具有抗原呈递作用,是皮肤内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3.Merkel细胞: 位于基底细胞之间 细胞具有短指状突起,胞浆中含有许多神经内分泌颗粒 Merkel细胞-轴突复合体,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的感觉作用,三、生物结构 1、桥粒 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 相邻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由胞浆蛋白(

6、桥粒斑块蛋白)和跨膜蛋白(桥粒糖蛋白)构成,胞浆蛋白包括桥斑蛋白(desmoplakin)和斑珠蛋白(plakoglobin)等;跨膜蛋白主要包括桥芯蛋白(desmoglein, Dsg)和桥粘蛋白(desmocollin, Dsc),2、半桥粒 基底细胞与基底膜带间的主要连接结构 主要成分有BPAg1、BPAg2等,3、基底膜带 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 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构成 具有连接表皮和真皮、渗透、屏障等作用,第二节 真皮(dermis),由中胚层分化而来 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内有附属器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 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为主,1.胶原纤维: 乳头层内:细小、不

7、成束、排列不规则方向不定 网状层内:较粗、呈束、主要呈水平方向排列 功能:韧性大、抗拉力强、缺乏弹性,2.网状纤维: 分布:乳状层附属器、血管和神经周围及基底膜带的网板处,是未成熟的胶原纤维 染色: HE染色难以显示,银染成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 功能: 对附属器、血管及神经起支架作用,3.弹力纤维:分布:缠绕在胶原纤维之间染色:HE染色难以辨认,醛品红染成紫色功能:使皮肤具有弹性,4.基质: 为无定形物质,主要化学成分为蛋白多糖、水、电解质、血浆蛋白等 5.细胞: 主要有成纤维C、肥大C、巨噬C、真皮树突C、朗格罕斯C及噬黑素细胞,还有少量淋巴C和其它白C,第三节 皮下组织(subcutane

8、ous tissue),位于真皮下方,与真皮无明显界限,其下方与肌膜等组织相连 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 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汗腺等 其厚薄因身体部位及营养状况而异,第四节 皮肤附属器 (cutaneous appendages),1.毛发 被覆皮肤表面大部分区域 长毛、短毛和毳毛;毛干、毛根、毛球和毛乳头;髓质、皮质和毛小皮 生长周期: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毛囊 漏斗部:毛囊口至皮脂腺的开口 峡部:皮脂腺的开口至立毛肌附着处 茎部:毛球顶端到峡部底端 球部:毛囊下段末端膨大部分称毛球,2.皮脂腺: 由腺泡和短的导管构成 位于立毛肌和毛囊夹角之间,立毛肌收缩时可促进皮

9、脂的排泄 有毛区开口于毛囊,无毛区开口于皮肤 腺体细胞由外向内逐渐增大,胞浆内脂滴逐渐增多,最终破裂而释出脂滴,经导管排出,故属全浆腺,3.小汗腺: 由分泌部和导管部构成 分泌部位于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由单层分泌细胞排列成管状、盘绕如球形,其分泌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 导管部由两层立方形细胞组成,在表皮中呈螺旋状上升,直接开口于表皮 分泌细胞有明细胞和暗细胞两种,前者主要分泌汗液,后者分泌粘蛋白和回收钠离子 除唇红、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等部位外,分布全身,4.顶泌汗腺: 主要分布于腋窝、乳晕、脐周围、会阴部及肛门周围 开口于毛囊的皮脂腺入口上方,少数直接开口于表皮 分泌部为一层立方或柱状分泌细胞,分泌主要受性腺影响 由于分泌时连同细胞部分顶部胞浆一同脱落,故属顶浆分泌,5.甲,第四节 皮肤的神经、脉管和肌肉,一帆风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