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电子工程信息检索与利用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907518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电子工程信息检索与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电气电子工程信息检索与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电气电子工程信息检索与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电气电子工程信息检索与利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电气电子工程信息检索与利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气电子工程信息检索与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电子工程信息检索与利用(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电气电子工程信息 检索与利用,任课教师:张冬梅 电话:13560450572/690572 QQ:1178742213,课程内容,第一章 电气与电子工程文献 第二章 文献检索与检索系统 第三章 检索方法与检索技术 第四章 联机检索服务系统 第五章 多种类型文献的检索 第六章 单一类型文献的检索 第七章 事实与数据的检索 第八章 Internet基础知识,课堂要求,请不要无故迟到、缺课,必须请假的同学请提前提交请假条和并且出示证明。遵守上课纪律,上课期间请把手机调成静音、不要聊天、随便进出课室以及扰乱课堂纪律。请迟到的同学保持安静,从后门进入。,成绩评定,期末考试: 70%平时成绩:

2、30%出勤及课堂表现 10%大作业(论文报告) 20%,第一章 电气与电子工程文献,1.1 信息、知识及文献 1.2 文献的类型与识别 1.3 电气与电子工程文献 1.4 主要学术团体及其文献源,1.1 信息、知识及文献,1.1.1 信息的概念 信息这一概念首先是由C.E.Shannon和W.Weaver提出 来的,他们试图给信息一个正式的和定量的定义,从通 信工程、计算机和电信的角度出发,把一个消息中携带 的信息量的大小用比特(bit)来度量。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但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却各 持己见, 众说纷纭,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强调不同的 方面。,1.1 信息、知识及文献,学者们的见解:他们

3、从不同学科方向出发,有不同的观点。哲学家认为: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依据,数学家认为:信息是一种概率,物理学家认为:信息是“熵“,通信学认为:信息是“不定度“的描述,图书信息领域的专家认为:信息是可以以各种形式进行传播、记录、出版及发行的观念、事实及论著。,1.1 信息、知识及文献,经典工具书的定义:我国辞海对信息的释义是: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报道。美国韦氏字典对信息释义为:信息是用来通信的事实;在观测中得到的数据、新闻和知识。,1.1 信息、知识及文献,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可以 这么来认识: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的事实及人类对它们的 认识和创造是信息的内容组成,

4、而载体记录和媒体传播 则是信息存在的物理形式。因此,通过自然力作用在树干上生成的年轮,通过 口授相传的故事,通过凿刻保留在石板上的碑文,通过 无线电广播的新闻,通过印刷出版的图书等等,它们都 是信息。,1.1 信息、知识及文献,1.1 信息、知识及文献,“资讯”一词,用来指信息,特别是那些通过电子方式 记录、传播的信息。信息具有时效性、传递性、可扩散性、可扩充性、可 替代性和共享性。,1.1 信息、知识及文献,1.1.2 知识与文献 知识:是人类对信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它是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人们对事物由表及 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深化,便形成 了知识。知识是

5、信息内容的组成部分。 文献: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对文献有如下 定义: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可见,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知识、载体和记录。,1.1 信息、知识及文献,知识、载体和记录: 知识反映文献的信息内容; 载体是文献的外部形式、知识的包装或运载方式媒体; 记录是一种人工编码;文献信息学作为一门学科,将文献信息及其活动规律 作为其研究对象,本书讨论的文献检索是它的一个重要 方面。,1.1 信息、知识及文献,1.1.3 文献的社会功能文献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归结起来有以下 两大方面: 知识的积累、传播与创造 文献在时间上的传递,;文献在空间上的传播,。 研究成果的确认与评价

6、 文献,特别是科技文献中记载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同时也记录有从事研究的人和完成研究的时间,这是对人的确认,也是对研究水平衡量的重要依据。文献是一种凭证。,1.1 信息、知识及文献,研究人员充分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他人的文献信 息,通过自身的研究活动去产生新的知识,总结成新的 文献,再供其他人享用。这样,形成一个知识、文献信息 不断充实、增长的信息流和知识链。人们在推动世界进 步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1.2 文献的类型与识别,文献的类型是多样的 按文献的信息内容特征划分有:事实型信息(factual information)和分析信息(analytical information);客观信息(o

7、bjective information)和主观信息 (subject information)。按文献的媒体形式划分有:书本型资料(book type),也称印刷型;非书资料(non-book type),包括缩微型、声像型和机读型。,1.2 文献的类型与识别,1.2.1 文献的媒体形式,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机读型,按文献的媒体形式分,1. 印刷型,印刷型(printed form) 即书本型,也称纸介型(paper type), 是一 种以纸介质为载体、以书写或印刷方式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文 献类型。它是一种技术含量低、对个人使用相当方便的一种文 献,人们对它司空见惯,是最常用的一种文献

8、载体。上千年来 它在人类的阅读、信息的流通中功不可没。,优点: 缺点: 易携带性(portability) 信息密度低 易阅读性(readability) 容量小 可做标记(markupability) 体积庞大 个人可支付(affordability) 占有大量存储空间 可存档(archivability) 不易长久保存 可占有(ownability) 可保存(durability),2. 缩微型,微缩型(micro form), 以光学材料和技术生成的文献 形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全息照相技术出现之前,一般只是将文字、图象等信息 符号进行一种等比的缩放。现在常见的有两种胶片产品:缩

9、微胶卷(microfilm )和缩微平片(microfiche)。它的显著优点是体积小,只 占纸介文献存储空间的1/10,存储密度高,易保存和流通 、价格低、管理方便。缩微技术既可以实现纸面文献的缩 小(microphoto),也可以进行缩微片的复制(microcopy), 还可以完成缩微品对纸介文献的还原。一张国际标准型缩 微平片可以1:24的比例容纳98页书面文献。,2. 缩微型,用户通过阅读机(reader)直接从屏幕阅读;用还原机(reader-printer)既可阅读,还可将其打印出纸介文献。缩微技术的发展使一张平片存储400页的纸面文献已变得轻而易举。许多报刊、学位论文等文献做成缩

10、微版本,世界上最大的缩微公司UMI(University Microfilm International)已出版了2.7万余种报刊的缩微品。缩微品的主要缺点是它需要的设备比较贵昂,检索不便。缩微媒体还可作为计算机数据的存取载体,分别有输入胶卷CIM(Computer Input Microfilm)和输出胶卷COM(Computer Output Microfilm)。缩微图象可复制,传送设备能将扫描的缩微图象在异地的打印机或传真机等设备上输出。缩微型资料本身的数字化被认为是一种趋势。,3. 声像型,声像型(audio-visual form);也称视听型,它使用电、磁、声、光等原理、技术将知

11、识、信息表现为声音、图象、动画、视频(sound, image, animation & video)等信号,给人以直观、形象的感受。比起文字信息来,人们更乐于并容易接收视听信息,它是人们认知、学习、文化娱乐的重要来源。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它在描述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表现力,比如大至天体星云,小至原子结构。在语言学习方面,这类文献也有其独到之处。,3. 声像型,声像文献有许多制品,从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胶片直至当前风云市场的唱盘和视盘(audio disc & video disc)。利用计算机对音像信息的处理,使声像型文献更丰满、诱人,也声像文献与电子文献浑然一体。,4.

12、机读型,机读型(machine readable form);是电子型(electronic form)的前身,所谓“机“现指的就是计算机、微机。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存取与处理,完成文献信息的数字化(digitalizing),形成电子型文献及形形色色的电子出版物,它们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电子新闻、电子会议录等等。机读型的版本也是多样的,有磁带版(magnetic tape)、磁盘版(floppy disc)、光盘版(CD-ROM)、联机版(online)以及最新的网络版(network)。 电子型文献不仅具有存储密度高、存取速度快的特定,而且具有电子加工、编辑、出版、传送等种种功能。,4.

13、机读型,它有如下特点: 可存取性(accessibility) 可获得性(availability) 即时性(immediacy) 及时性(currency) 可检索性(searchability) 可研究性(researchability) 学科交叉性(interdisciplinarity),动态性(dynamic) 合作性(collaboration) 可链接性(linkability) 交互性(interactive) 广博性(encyclopedic) 多媒体性(multimedia),5.文献类型的发展趋势,当今时代,文献的媒体形式正在朝数字化和多媒体方向发展。多媒体是数字化视听媒

14、体,由计算机提供交互式访问,除文字外,包括图、声、视频等综合效果,界面友好,它是电子型的、也是声像型的。高技术支持的虚拟实现(virtual reality)可以将人们带进一个虚幻的模拟空间去漫游和体验。,5.文献类型的发展趋势,电子文献借助计算机被海量存储,又借助计算机网络流向四面八方,它是当代文献的一道风景线。有人说电子文献是人类在知识生产与交流方面继语言、文字和活字印刷以来的第四次革命。人们通过计算机来书写、编辑、生产电子文献,人们又通过计算机来检索、阅读、交流、收集电子信息资源,出现了当代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网络素养(network literacy)等新

15、概念。,5.文献类型的发展趋势,电子文献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与应用前景,一些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已经问世。不过,当前还难以预料一个无纸社会(paperless society)来实现电子文献对其他各种信息媒体的完全替代。各种文献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需要。多种媒体文献的共存,互补,结合将存在一个相当时期,它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服务于人类的文明发展。,1.2 文献的类型与识别,1.2.2 文献的媒体形式按对文献信息内容加工的深浅不同划分:一次文献、二 次文献和三次文献。,一次文献(primary document),是指处于原始形式中的文献,包括第一次书写的

16、、第一次报道的或第一次出版的文献。一次文献通常是以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工作经验和实践体会为原始依据而形成的,这类文献中包含有大量的最新信息。一次文献也称第一手资料,它包括阅读性图书、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会议论文、专利说明书和学位论文等等。不管这些文献以何种物理形式出现,也不不管其是否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文献资料。一次文献信息内容比较具体、丰富,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系统性等特点。,二次文献(secondary document),是通过对一次文献的加工、提炼和浓缩而形成的。它将大量分散、无序的信息转变成有序的、便于管理的系统。文献被压缩成条目,也称记录(entry, reference, citation, record),并以一定的序列组织起来,成为可用于查找一次文献的工具。二次文献也称二手资料,它包括目录、题录、文摘和索引等检索工具,可对一次文献进行报道和线索指引。二次文献具有浓缩性、汇集性、有序性等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