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4907359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办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观(钱是个坏完意)学生观(钱是个坏完意)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因材施教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教师观(促进者教师观(促进者 研究者研究者 开发者开发者 开放型)开放型)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

2、的研究者。教师不仅是教学者还应该是研究者,要精通教学理论和分析教学理论,并可以独立完成教育行动研究。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要开发教育资源,包括开发校外和校内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进度和结构;教师还要有设计教学活动能力。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师的教育不仅局限学校、课堂。所以教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师而且是社会的一员。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

3、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创新观创新观1、破除知识中心观念(不唯书)不能一味的相信知识,要对原有的知识提出质疑,不是说不要积累知识,而是以知识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破除教师权威观念(不唯师)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学实践中有很多不当的教师权威现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起着负面作用。3、培养问题意识(不唯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要意识到态度比答案更重要,并且要对学生有创意性的答案持赞赏态度。评价观评价观 基本理念: 发展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2、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素质评价。3、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4、评价主

4、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5、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教学观(人教学观(人 生生 交交 程)程)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再也不能被动的听从课程的指令,而是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好设置课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实质是交往,师生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要重视客观真理,但更重视获得真理的过程。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给学生充分的个性空间和时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育

5、学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含答案含答案) )教育学教育学 一、绪论一、绪论 1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 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教育的对象:不限于青少年,也包括幼儿、特殊儿童(主要是缺陷儿童)以 及成人。 3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教育学的创立于 16 世纪18 世纪创立的标志:对象: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 体系;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专门的

6、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1)来源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3)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4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形成多种流派.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强调定量研究文化教育学:狄尔泰等;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制度教育学:乌里、瓦斯凯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 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批判教育学:鲍尔斯 5.当代教育学的当代教育学的特征特征(发展趋势)(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

7、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 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 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三个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作用)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 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 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

8、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 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 中介 3.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两个大的时期 (1)古代教育古代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点是: 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二、教育没有阶级性 三、教 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第二、教育具有阶级型和等级性 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2)现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9、两个阶段A、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 向全体社会成员第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B、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是: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 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4现代教育的现代教育的特征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三、学校三、学校 1.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 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 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10、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 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 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艰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学校的学校的公益性公益性特点特点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 与宗教实行分离. 4.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概念:的概念: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 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 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

11、惯、教育 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1)学校文化的内容内容有:教育的理想或追求;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 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等。(2)学校文化的形式形式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3)学校文化的形成形成: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 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是区别于社会 主流文化的亚文化)(4)学校学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包括包括: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学 校物质文化不仅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身心的健康 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12、观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 性的养成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学生的发展的影响: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 成的一种文化,是学校组织对其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包括: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6.学校管理学校管理1) 、学校组织的特性组织的特性垄断性非自愿性公益性2) 、学校管理的三个要素管理的三个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3) 、学校管理中的沟通功能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信息传递;控 制;激励;情感交流沟通的形式有: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两种。4) 、学校的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

13、度(1)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 重要标志。(2)内容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 益的好坏;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些方面所反映出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 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5) 、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 经济方法;学术方法6) 、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 工作管理 7.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

14、行制度 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教师人事制度。 8.学校、家庭和社会学校、家庭和社会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学校的作用的作用决定性影响决定性影响(即主导作用)(即主导作用)(1)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 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2)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个人进行教育的社会机构,学校 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也是社会生活形式(3)学校里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怎样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影响(2)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

15、的发展(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家庭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是影响少年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最重 要的因素。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特点, 会极大地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孩子。家庭关系及家庭教育的类型:(1)独裁型;(2)保护型;(3)和平共处 型;(4)合作型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 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家庭教育的要求:(1)为孩子创造一

16、个良好的家庭环境;(2)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3)提高父母自身素养 3、社会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1)社会群体(2)社会道德(3)社会文化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2)组织好学 生的各种假日活动;(3)为学校培养各种学生骨干;(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 公益活动;(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 (二)三种教育的相互配合问题(二)三种教育的相互配合问题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1)一般性指导(2)针对性指导(3)分 类指导;(4)个别指导 配合方法 (1)互访;(2)家长会;(3)家长委员会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配合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