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人口与全球气候变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898022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人口与全球气候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0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人口与全球气候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0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人口与全球气候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0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人口与全球气候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0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人口与全球气候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人口与全球气候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人口与全球气候变化(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与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主要内容,人口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适应与减缓 人口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吗? 人口如何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联 中国的人口变化与二氧化碳减排,1.1 气候变化的影响,过去年间全球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4。从区域差异看,近年来北极平均温度以两倍于全球平均速率的速度上升,气温升高最显著的地区为北美洲北部、欧洲和亚洲,热带地区影响相对较小。 未来一个世纪,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极端强降水事件更加明显;撒哈拉沙漠、亚洲东部和南非等地区干旱更趋严重。,1.2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我国

2、近百年来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0.50.8,增温速率比同期全球平均略强。 从地域分布看,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夏季高温热浪增多,霜冻日数下降,雪灾发生几率增加,沙尘暴趋于减少;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1.3 全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根预测,我国未来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

3、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国家发改委,)。 与年相比,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年将升高2.33.3,全国温度升高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未来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到年可能增加。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未来100年中国境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沿海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1.4 人口迁移将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气候变化对

4、地球生态系统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长期的、不可逆转的威胁。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人口分布的全局演化过程中起了主导驱动作用,从年来中国气候演变的历史规律看,个温暖期正好对应着农耕文化兴盛发达时期,而个寒冷期则对应着人口迁移期。由地形地貌、植被、气候和水文等自然因子构成的人居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口分布格局。 气候变化除直接导致环境难民和生态移民之外,还对人口预期寿命、健康水平、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收入水平及劳动力产业结构产生影响。,1.5 气候变化对穷国和穷人的影响更大,目前世界人口68亿,到2050年会增加到92亿,其中大部分增长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过去对气候变化的影

5、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却要这些最贫穷国家来承担。 气候变化对老年人、儿童、女性、低收入者、欠发达地区贫困群体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由于极端贫困以及公共卫生系统反应能力有限,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健康将遭受最强烈影响,例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感染疟疾的人口可能新增2.24亿,而这种疾病每年会夺取约万人的生命。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是世界上最容易遭受旱灾的两个国家,在这两个国家里,岁或者岁以下的儿童如果是在旱灾期间出生的,他们营养不良的几率将分别增高和;在埃塞俄比亚,气候变化意味着年新增大约万名营养不良的儿童;在尼日尔,旱灾年份出生的岁或者岁以下的儿童中,身高低于同龄人的可能性增加了(,

6、)。,2.1 人口与气候变化,自马尔萨斯以来,人口就常常被归结为全球问题的“罪魁祸首”。 198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4年联合国人口发展大会以来,西方主流社会认为人口与发展之间并没有很强的关联,人口问题作为全球性问题“根源”的看法发生改变,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领域中,又开始把人口作为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人口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减缓(减少碳排放)与适应(减小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脆弱性),2.2 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人口和二氧化碳排放对比,2.3 人口、经济与二氧化碳排放,2.4 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口变动1850-2007,3.1 人口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人口是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吗?至今

7、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Erlich的公式:I=PAT, 这里I为影响,P 为人口,A为富裕程度,T 为技术进步。 后来人们又把这一公式进行扩展,提出了改进的“人口、财富、技术影响动态回归模型(STIRPAT)”用来研究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发现了人口变化相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弹性系数基本上为1, 也就是说1%的人口增长会带来1%碳排放增加。 但这样的研究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则是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同质的的个体,而事实上人口的异质性很强,人口的结构和分布影响必须加以考虑。 人口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通过消费实现,不同消费水平人的影响差别很大。,3.2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与人口,一般认为

8、影响气候变化的三大因素为:(1)二氧化碳排放,(2)由燃烧化石燃料推动的经济增长;(3)提高了温室气体排放活动的人口增长。 但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之间很复杂,且仍然有争议。 北方国家是主要的排放国,但人口增长率很低,南方国家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碳排放的贡献很少,但人口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很难被认定为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 不过一般都认为,北方国家的消费和南方国家的人口增长都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3.3 人口、能源利用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IPCC评估报告),3.4 IPCC 评估报告对人口因素的评估,评估报告中把发展中国家人口态势的变化作为一种情景来讨论,没有把人口增长作为驱动因素,也没有把减

9、缓人口增长作为减轻气候变化的手段。但在讨论适应策略时,则讨论了人口增长、密度、分布和流动的影响。,3.5 为什么人口和气候变化联系起来是困难的(美国4%的人口,排放了20%的二氧化碳),3.6 2005-2050全球人口重要变动趋势,3.7 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增长,3.8 不同类型国家人口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1980-2005),3.9 有关人口变化和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研究尚较缺乏,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中还没有系统考虑人口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弄清楚人口增长、迁移、城市化、老龄化和家庭构成对减缓和适应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IPCC最新的气候模型考虑了二氧化碳排放的五个因素: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

10、变化、能源利用方式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一般发现人口规模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正相关,但模型并没有考虑其他人口因素如城市化、老龄化和家庭规模的影响。有关人口变化和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待深入。,3.10人口结构和分布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消费模式不同,对碳排放能够产生的影响也不同,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减少交通消费需求,但会增加取暖和空调的消费需求,生育率下降所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会促进经济发展和能源使用,因此,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取决于上述效应的综合效应。 人口城市化会带来规模经济、新技术、土地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从长期来看会带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减少。当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中,生

11、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将发生变化,收入水平和生产效率也会发生变化,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影响取决于长期和短期影响的综合效应,结论并不确定。,3.11 家庭户变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家庭户而不是个人应该被作为研究影响CO 2 排放的分析单位,因为家庭往往是消费的单元。 有研究指出,当以家庭户为单元分析对能源消费影响的时候,比以人口为单位分析的影响大大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家庭户规模的小型化趋势,降低了家庭户的能源利用效率。,4.1 中国的人口变化与减排,在过去30 多年里,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5. 8 下降为1. 8 ,这意味着少出生约4 亿人口,按照2007年人均碳排放量4. 57 吨计算,

12、中国当年减排贡献约为18. 3 亿吨。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中国目前的排放主要是生存排放,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23 %和德国的50 %。,4.2 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托马斯威尔(Thomas Wire,2009)利用成本-效益方法分析了各国计划生育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基本逻辑是:各国花费经济资源(包括人力成本、药物和设备成本、公共支出、医院相关开支等,全球每年人均计划生育耗费1.5美元)用于计划生育,计划生育降低了意外怀孕和生育数量,从而降低了人口增长率,进而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其考察的几个国家中,计划生育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积极影响仅次于美国:2010-2050年间,计划生育导致中国共减少

13、10.3亿人的二氧化碳排放,排放量减少40亿吨;计划生育导致美国共减少2.6亿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量减少53亿吨;计划生育导致印度共减少16.6亿人的二氧化碳排放,排放量减少20亿吨。 再从各种减少碳排放量的方法的成本收益比较来看,2020年各种措施减排1吨二氧化碳的成本分别是:计划生育7美元,风能24美元,太阳能51美元,装备碳捕获和存储设施的燃煤电厂为57和83美元,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92美元,电动汽车131美元,计划生育是最经济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途径之一。,4.3 中国人口的变动趋势预测,4.4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4.5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中国老年人口占

14、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亚洲的1/2,居世界第一位。到2014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2050年将突破4.37亿左右(最新预测达4.67亿)。 二是老龄化速度快 。中国现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口800万左右。200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10,2009年占1/8,预计2018年约占1/6,2025年约占1/5,2030年约占1/4,2050年将占1/3左右。 三是高龄化发展速度快。2009年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1899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1.4%;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达3008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预计2050年全国80岁以上老年人

15、口将突破1个亿。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区域看,东部地区快于西部地区。上海市及东部一些中心城市,老龄化程度已经突破20%。从城乡看,农村老龄化程度将逐步超过城市。到2020年,中国农村老年人口有可能占到21.2%。2030年有可能达到33%,2040年有可能39%,2050年有可能到41.5%。 五是空巢老人大量增加。随着人口流动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全国城乡空巢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全国计划生育已累积到1亿多户,空巢、独居老年人将大量增加,对社会养老保障和为老服务的需求日益突出。,4.6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趋势,4.7 中国的家庭小型化趋势,4.8 2005年中国城镇乡家庭平均规模,4.9 中

16、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Dalton等(2007)运用PET模型研究中国和印度家庭年龄结构变化和城市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考虑不同年龄、城乡居住地家庭户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及家庭结构变动,更重要地是,该模型考虑了不同时期城市化和人口老化与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和消费行为(如储蓄)的动态关系,得出了对两个国家本世纪CO2排放的预测。 对中国的预测结果显示,在考虑了人口年龄结构和城市化因素情况下,温室气体排放将从2000年的1.2GtC增长到2100年的3.8GtC。比在不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和城市化因素情况下的预测结果高出约45%。由于城市地区较高的矿物燃料的消费,城市化将提高CO2的排放;人口老化将在2030年以前有助于提高CO2排放,但2030年之后,随着劳动力人口比例的下降,人口老化将会有助于降低排放。,4.10 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4.11 中国面临的挑战:几个排放增长最快国家的碳排放和人口增长(1980-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