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羌族名族特色建筑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896839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0.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西北羌族名族特色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川西北羌族名族特色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川西北羌族名族特色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川西北羌族名族特色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川西北羌族名族特色建筑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川西北羌族名族特色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西北羌族名族特色建筑(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朵上的民族,羌族简介 特色建筑 碉楼 石砌房 索桥 栈道 水利筑堰,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古老民族。现在中国官方认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现有人口约30.6万人(2000年)。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 。,受历史、地理环境等的影响,羌族在文明的进程中形成了不少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羌族的建筑了。 我们不难看出羌寨建筑的结构和用材上都有他突出的特点结构上的多用途碉楼的空间布局,选用当地石木作为建筑材料。 特别是这种石木结构,在全国都是少有的。,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

2、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水利筑堰,碉楼,羌语称碉楼为“邓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碉楼也成为羌寨的标志性建筑,隐

3、瞒于羌寨各处。,骑楼式造型回廊,小开口,高楼阁,体型了战时特殊环境现实需求。,想必这种组合式碉楼布局也是战时的特殊考虑所为,石砌房,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羌村落通常是依山傍水尔建,羌建筑除在窗台和楼顶用白石做装饰外整体以原石色为主题,从,村落内部依旧随处可见的中国式装饰,充分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碉楼内部的悬梯,寨中

4、的是敢当,羌寨建筑还有一大特点 我们都知道巴蜀多夜雨 而这种石木结构的建筑在防雨防水反面的独特之处也是其建筑特色之一。,索桥,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索桥的技术在现代的桥梁建筑中也经常用到。,栈道,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挢。同样的这种建筑形式也被广泛的运用到今后的公园建景之中。 而剑门关的栈道就是其典型的运用。,水利筑堰,羌人在水利

5、筑堰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心得,最典型的摸过与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了。由于羌族居住的特殊地理环境岷江上游峡谷山地地形复杂又多雨,长期以来羌族人民在雨水患的斗争中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并被运用到以后的工程建设中去,特别感谢哥们儿的供图,我们从以上羌族的特色建筑不难看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的形成除了受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外,更重要是受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在民族个性的同时细节处也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 而羌族的这种独特的石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大地上也是少有的。 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在现如今的工程建筑中也时常运用到,可谓影响深远。,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