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894313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前瞻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前瞻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前瞻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前瞻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前瞻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前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前瞻(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前瞻,路桥中学 谢伟强,一.现实背景 二.阅读教学的重构 (一)学生:由消极被动的阅读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二)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三.谈谈问题探讨教学方式,一、现实背景,“从哲学层面上讲,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在本质上还滞留在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解释学观念上。在这种语文教学中,课文的意义等于作者寄寓其中的原意,阅读教学的目的只是去追寻求证作者寄寓其中的原意。”(王尚文 语文教学对话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第140页),“教师的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的低层面之上,也就是一种我说你听的不平等的驯化

2、式的教学层面上。”(王尚文 语文教学对话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第141页),张志公说:“目前的语文教材里有比例很不少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读写训练的,连古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做法。”(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学生失去了自我,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在阅读中他们不能言说,也不允许他们言说”(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

3、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苏教版教材的三种呈现方式: (1)文本研习:提供经典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2)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 (3)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

4、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二、阅读教学的重构 (一)学生:由消极被动的阅读者转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名言:“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老教材练习: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曾”和“忆”两字在表达时间上起什么作用?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起了描写秋色之深的作用?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

5、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使用“赋”,有什么艺术效果?新教材(苏教版)练习(叫活动体验):围绕沁园春 长沙的内容,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的经历,体会诗人的情怀。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这首词。,(二)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二、阅读教学的重构 (一)学生:由消极被动的阅读者转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学生话语:“把作业给你做起来”。 教师话语:“我给你们三分钟时间思考。”,名言:“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老师传递知识、

6、信息,学习者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在学习者原有的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审美积淀的基础上,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在作者写完文本时就已产生,而是在阅读过程中才由读者完成的读者所完成的作品的意义不仅可能和作者的原意不相一致,不同的读者所完成的意义也会千差万别。”(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第54页),“在阅读研究中,建构主义作了以下调查:一个文本的意义是如何随读者观点、目的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变化的。同时,它还研究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的意义如何因文本的回忆背景的变化以及读者知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7、。”(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页),“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对红楼梦的主题理解,鲁迅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绛花洞主小引),“预设不等于预定,因为学生是主体,教育过程中学情的变化是教师无法预期的,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也往往出人意料,教师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预设,使

8、自己的教学能够灵活适应变化了的学情。”(钱梦龙 一个哈姆雷特还是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第24页),“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好”(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15页),弗莱雷:“把他人想象成绝对的无知者,这是压迫意识的一个特征,它否认了教育与知识是探究的过程”(被压迫者教育学)。,王尚文:“教师的人格未必比学生高贵,教师的心灵未必比学生高尚,教师的能力未必比学生高明”(“非指示性教学”再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04、3),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钟

9、启泉:“在某些条件下,接受学习和教师讲解依然是必要的乃至是必须的。例如,当学生经过集体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就需要教师的教授。”(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126页),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一个著名的实验:奥克学校是一所位于中等城市低层阶级社区的公立小学。新学年伊始,一至六年级十八位教师都得到他们自己班上那些在今后一年内会显示出大的智力增长的特殊儿童名单,其实这些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毫无差异,差异只存在于教师心目中而已,一年后,这些“特殊”儿童的学习成绩、智商明显高于其他儿童。(资料源于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著,

10、唐晓杰、崔允郭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转变学习方式“研习、探讨、体验”文本研习:较多采用加圈点、写批注、作摘录、品效果、谈心得、说体会等从语言入手进行解读的方法。问题探讨:较多采用讨论交流、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具有较强思维力度的方法。活动体验:较多采用各种模拟生活情景的、易于操作的活动形式。,三、问题探讨教学方式:,问题探讨教学方式实施的一般过程:,1、设计问题要结合专题和板块,“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的 矛盾的“有话要说”与 “无话可说” ? “有话要说” 的句子: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我们还在这样

11、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无话可说”的句子: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2、问题探讨必须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生发出来:,教学参考书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问题探讨必须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生发出来。既要通过问题学文章,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找到思想与表达 融为一体的切入口,安排教学步骤,向预设计的核心问题逼近;还要通过文章解答问题,把握作者的观点思想,作为思考的

12、素材、回答的理由,让文本学习通过问题探讨生成丰富的意义,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我们发现记念刘和珍君文后在“问题探讨”栏目下设置了三个问题,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稳重“庸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鲁迅对“庸人”的态度是怎样的?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我们就把以上问题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从以下几个句子中能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

13、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从分析词语的角度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毅然说明她渴望真理,要求进步; 黯然说明她具有思想,有远见,有责任感; 欣然说明她敢于斗争,是一位具有渴求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爱国青年。 这三个词语恰恰体现了刘和珍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可以说切入角度小,高度贴合文本,达到了探讨人生选择的目的。,2.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无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教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