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意图与使用建议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893431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9.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标准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意图与使用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课程标准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意图与使用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课程标准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意图与使用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课程标准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意图与使用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课程标准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意图与使用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标准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意图与使用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标准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意图与使用建议(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标准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意图与使用建议,刘炳昇 http:/www.skwl.org,衷心地欢迎无锡市使用苏科版教材!,无锡市的中学物理教育处于江苏省的前列,有优秀的传统和创新的精神。 无锡市参与使用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新课程的试验,与全省的初中物理教师一起努力, 一定能使江苏全省的初中物理教育研究迈上新的高度,也将有力促进苏科版教材的建设。,教材编写力求突出以下特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基于直觉兴趣的内部动机; 重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关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并

2、逐步提高逻辑思维的认识过程。,一、教材结构设计,力求体现学科、学生认知 和心理发展的统一,教材结构设计的思想,教材结构的设计应当综合考虑学科逻辑、学生认知、学生情感这三个因素,体现学科、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统一。 不过于强调学科结构逻辑的严密性; 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两套教材结构的比较,人教社教材的宏观结构:,苏科版教材的宏观结构,苏科版教材宏观结构特点,1。以声、光、热(物态)、运动中的现象和简单规律作为起始学习的内容; 2。力学和电学部分的结构性比较强,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的作用; 3。“能量”贯穿始终,特别是教材后面的部分,能量作为一条主线,将基本的概

3、念、规律,以及生活、社会联系起来。,8年级教材的章目,引言探究物理世界的奥秘 第一章:奇特的声声现象 第二章:漫游世界的小水滴物态变化 第三章:在明媚的阳光下光现象 第四章:拓展视力的神镜光的折射 透镜 第五章:千里江陵一日还物体的运动 第六章:走进物质世界物质的物理属性 第七章: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从粒子到宇宙 第八章:联系宇宙万物的纽带力 第九章:左右物体运动的规律 力与运动 第十章:意想不到的作用压强和浮力,9年级教材的章目,第十一章 延伸人体的神臂简单机械和功 第十二章 发动机中的秘密机械能和内能 第十三章 电,现代社会的“空气和水”电路初探 第十四章 电路中的“交通规则”欧姆定律 第

4、十五章 丰富多彩的电器世界电功与电热 第十六章 探索电与磁的联系电磁转换 第十七章 走进信息时代电磁波与现代通信 第十八章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单元结构及微观呈现模式的讨论,学生对教材宏观结构的认识开始时是比较粗略的,学到一定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自己学过的知识,如同爬山到了山顶俯视全景,就会清晰得多。 对于微观知识学生会感觉比较实在,但却容易“井底观天”,看不清微观知识之间的联系。 因此,教材中观的单元结构的设计更为重要,它指导教师帮助学生不断地扩展和深化认知建构的量和质的水平。,苏科版单元结构设计的考虑,1。考虑但不拘泥于学科逻辑顺序; 2。有利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的开展; 3

5、。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低年段,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4。有利于创设联系生活和社会的学习情景。,沪教科版与苏科版的物态变化结构比较,第十章 从水之旅谈起 第一节 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第二节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第三节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第四节 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第二章 物态变化 -漫游世界的小水滴 第一节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第二节 汽化与液化 第三节 熔化与凝固 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 第五节 地球上的水循环,折射与透镜 (沪教科版与苏科版的比较),第四章 多彩的光光的折射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眼睛与视力娇正 神奇的“眼睛”,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拓展视

6、力的“神镜” 光的折射 透镜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娇正 望远镜与显微镜,物体的运动,两种结构的比较,传统教材(一种) 机械运动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 速度和平均速度什么运动最简单,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苏科版新教材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速度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苏科版“物体的运动”结构特点,与一般结构顺序不同之处在于将概括抽象性很高的机械运动和运动相对性的内容放在最后一节,因为学生已有以地面为参照的学习经验和基础,所以它并不影响前面内容的学习,而且有利于

7、降低起始难度。 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放在第一节,一来易于调动学生动手的直觉兴趣,二来为下面的探究奠定技能的基础。 本单元最后运用梳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演绎性更强的逻辑结构。,教材使用建议(一),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教学的要求,1.对逻辑严密性的辩证认识,物理学科课程要关注学生逻辑的思维习惯的养成,概念是物理理论大厦的砖石,但概论的形成和深化不可能一次到位,应当把握概念教学的阶段性。 应当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关注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逻辑形式变为学生可接受的物理思想。,对逻辑严密性的辩证认识,例1:力的测量,对初中学生不可能先讲胡克定律、二力平衡条件,再讲力的测量。 例2:下沉的物体受

8、到浮力吗? 不需要先讲力的合成,再分析受三个力的情况。 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习初始阶段更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类比方法。,2.把握整体结构的阶段要求,例如,9年级的教材将从物体的机械运动深入到分子的热运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领域,并进一步研究与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联系的能量及其转化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奠定物理知识技能的基础、发展科学思想观念、培养实验和思维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核反应,核能利用,3.理解教材中概念和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案例1:速度 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速) 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光速) 比较运动快慢:速度与平均速度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光速).,案例2

9、:能量,声波具有能量(从声波能使耳膜振动等个例认识声能生活。物理。社会) 光具有能量(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汽车等个例认识光能生活。物理。社会)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通过风力发电、漂流等休例认识动能生活。物理。社会) 运动的物体、弹性形变的物体、被举高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归纳得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与物体动能、势能类比引入分子热运动有关的内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能:,在“电路初探”一章的第一节中,从各种用电器的用途归纳为“用电器是使用电能进行工作的装置,它与电源连接后,可以将电能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能”。 在“电功与电热”一章的“电能表与电功”一节,从电能表的读数变化可以测

10、量电路消耗电能的多少,进而阐明“电流做功的过程中,伴随着电能向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消耗了多少电能”,“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案例3:对图像认识和技能发展,在第一章声现象的声音的特性一节中,出现借助仪器观察到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如图1-10, 这是教学中首次给学生一点图像的感性认识。,案例3:,第二章物态变化温度测量那一节中首次介绍从具体测量到图像的转化过程: 在烧杯中倒入约80的水,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度,在图1-11所示的温度计的刻度上标注相应的测量温度,用平滑的线把每次测量的标注点连接起来。 你觉得这种表达测量数据的方法有什么优点和不足?,案例3:,在观察水的沸腾

11、、探究冰和石蜡熔化的实验中,要求学生根据测量的数据描绘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图1-12), 训练学生图线描绘的技能和根据图像定性描述物理过程变化特点的能力。,案例3,在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一节中,要求学生根据玻璃管中气泡上升的数据描绘气泡上升的路程与时间的图像,理解图像的意义,学习用插入的方法寻求相关的物理量。 在十四章欧姆定律“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学习用数据分析法和图像法总结物理定律。 不要超越初中对图像的要求,进行复杂的训练。,二、学习动机,关注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多么希望有一种能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创造性

12、的学习平台, 然而,我们现在给孩子们的却是让他们好奇心逐渐磨灭的令人窒息的学习环境。 我们期待新课程给孩子们带来希望,还孩子们幸福成长的童年。,激趣当头,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为什么要有一个第0章序言? 为什么要从身边的现象开始? 为什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感受? 为什么要选择较低的起始难度? 为培养兴趣开路! 所谓内部动机是想要在学习本身中发现学习的源泉和报偿。其报偿是对于学习活动的出色结果的满足感,或者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喜悦。,教材使用建议(二),关注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和探究兴趣的协调发展, 让每个人都看到自己的优点,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做一个蜡烛跷跷板,隔着水杯观物(字),观察并描述看到的现

13、象,透过水杯看模特,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利用可乐瓶、棉花、水杯等制成,棉花能够把水杯中的水吸入杠杆式的“饮水鸭”玩具内, 请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什么饮水鸭能够抬头又低头、不断地运动?,点击视图播放:,随声起舞的奥秘,裙边的奥秘,三、重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重过程,必须从教科书做起,教科书陈述某一过程和学生经历某一过程不是一回事! 教科书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思考。 探究的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探究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关注小型简易的探究活动。 关注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结合。 关注教师在探究中的指导作用。,创设情景从定性观察开始,给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机会

14、; 促进学生定性思考和提出猜想; 有利于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 为进一步探索和建构奠定基础。,要让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知识是怎样得来的,速度的概念是怎样得来的? 密度的概念是怎样得来的? 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是怎么知道的? 太阳光是由多种单色光组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是怎样知道的?,案例,声音的特性,使用教材建议(三),关注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防止探究的形式化。 探究不一定都按“七个步骤”来操作。 “理论推导实验验证”“实验归纳理论论证”两种基本模式。 三种“自主与指导”的不同层次。 灵活多样的方法:观察发现,概念形成,规律寻找,模型确认,技术设计,社会热点问题探

15、究等,都会用不同的方法。,案例:,从感知液体压强存在到 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联想液体压强,玻璃杯由于受重力作用,会对台面产生向下的压力,即有向下的压强, 玻璃杯里的水会对玻璃杯的底面产生压强吗?,验证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会,压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怎样证实? 学生:在透明塑料筒的下端口蒙上一张橡皮膜,往筒内注水,可以看到橡皮膜向下突出,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吗?,猜想是否有向上的压强及验证,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呢? 由于液重,上方的液体可能对下面的物体产生压强,而下方的液体是否存在对上方物体的压强呢? 怎样证实你的猜想?,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还是想不通!,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

16、液重无关,很难想得通。 做实验,试一试。(该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做。),四、关注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关注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物理学的发展改变着人类对自然、宇宙的认识,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思想宝库。 但在传统物理课程中,只见作为科学结论的理论知识,而科学作为一种创造的探究过程,丰富的科学人文教育的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物理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结构上关注渗透人文教育,案例:物态变化:全章的内容以水为典型,以水循环为主线展开, 从云、雨、雾、露、雪等自然现象引入,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初步认识有关自然现象形成的原理, 再回到自然界的水循环,终于水资源的保护。,案例:透镜及其应用拓展视力的神镜,人的眼睛就是一个巧夺天工的凸透镜成像系统,眼镜使人的视力得到矫正; 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使人的视觉能力不断提高,照相机、摄像机,可以捕捉美好的瞬间;投影仪、放映机,可以展现历史的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