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和方法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54892161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5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策略和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学策略和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学策略和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学策略和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学策略和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策略和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学策略和方法,华南师大附中 黄永友,2,一、人教版和岳麓版说明二、选修2教学方式介绍三、整合必修,构建体系,讲话纲要,3,谢 谢!,请多提宝贵意见,4,、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章主题内 容,对小组讲明探究性要求和评价标准。 、小组长牵头,内部分工和合作,准备资料制作课件和上讲台讲课。3、课前老师在全班要讲清线索,课后老师要小结本单元内容,要实时监控学习效果。归纳总结法(纵横联系,由此及彼); 对比学习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睡前联想法; 唠叨线索法; 考前突击灵感法;,第二部分 教学方式简介探究学习,小组合作,BACK,5,学习目标:扎实打好知识基础,不断强化基本技能。

2、立足于必修教材,要有明确清晰的通史线索,第三部分 整合必修,构建体系梳理归纳,触类旁通,指导思想:夯实基础,把握主干,贯彻“一步到位”原则。,内容安排:把选修2的相应知识打入到对应的必修模块必修I、II、III的知识体系中。,6,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西方专制主义理论(背景、内容和目的):阿奎那的“君权神授”;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 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荷兰斯宾诺莎 “天赋人权”思想;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联系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必修3第六单元第3课),7,一、启蒙运动的兴起,1、兴起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推翻封建制度作舆论准备(法国)

3、;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为挣脱封建迷信的束缚,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发展概况:英国(起源)-法国(高潮)、德国等(扩展)世界; 群众基础广泛 核心指导思想:理性主义呼吁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反对专制和愚昧;追求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 理性即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以理性来判断是非,反对一切外在权威。,8,荷兰斯宾诺莎的思想: 民主政体最优论和“天赋人权”思想,二、启蒙运动的概况,1、意识到思想自由重要性,主张每个人都可自由思想,自由发表意见 2、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 3、包含天赋人权思想和社会契约

4、论色彩,9,二、启蒙运动的概况,1、起源:英国霍布斯和洛克,国家是由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是由人民授予的要绝对服从君主的统治(利维坦),霍布斯(Hobbes 1588-1679),实行 君主立宪制,主张行政权、立法权、外交权 分属议会和君主的“分权”学说(政府论),洛克(Locke,16321704),10,哲学通信等,孟德斯鸠 法的精神,卢梭 民主,狄德罗 科学和理性,1、反对君主专制,反对教权2、倡导君主立宪制 3、天赋人权,论法的精神,1、主张君主立宪制; 2、倡导“三权分立”; 3、法律不能违背理性,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社会契约论,1、否定封建王权 2、社会契约论、人民 主权说、重视公共

5、意志 3、提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百科全书,反对迷信、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和理性,1、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和教权,2、提出理性思考,提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制,3、提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设想: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论,2、高潮:法国,11,三、启蒙运动的影响,2、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和蓝图,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影响和推动了北美和拉美的独立革命,3、启迪各国人们的思想,动摇封建统治,鼓励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改造旧社会的斗争,1、使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法制成为强大的国际社会思潮,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促进世界社会的进步,穿插讲解西

6、方近代民主思想(选修2第一单元),12,联系英法美三国革命和保障民主的重要文件 (选修2第二、三单元),英法美三国革命对比,13,必修1第七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会制的确立与发展,联系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选修2第四、五单元),1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时代背景:13世纪,议会制度形成,分为上、下两院 政治前提: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斯图亚特 王朝统治; 1688年,发生宫廷政变“光荣革命” 重要结果: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等。,结果:后来,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权力,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7、确立起来,特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的混合物; 宪法限制王权,但保留君主,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议会(内阁和首相),作用: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保证政治斗争的有序状态,稳定社会。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责任内阁制形成和两党制的演变,15,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背景前提,主要内容,评价或影响,前 提:美国独立战争 必要性:邦联制国家,中央政府软弱严重阻碍美国发展 理论来源:英法启蒙

8、思想家的分权学说(洛克和孟德 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进步性: 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保证权力制约平衡,维护国家主权和资产阶级民主 确立了美国邦联制,美国形成总统制、联邦制与共和制三者混合 对欧洲亚洲及拉丁美洲的宪法和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确立有重要影响,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忽视印第安人和妇女选举权 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明确是财产性划分标准,最高行政长官总统:军事、行政 最高立法机关国会:财政、立法 最高司法机关联邦司法 地方自治与中央政权的和谐统一关系 特点:联邦集权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性原则,16,法兰西王国(843-17

9、9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 拿破仑统治时期,君主制,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权,七月王朝(1830-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法兰西第二 帝国(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和宪法巴黎公社,维希政权(1940.5-1944),临时政府(1944-1946),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1958),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至今),法国政权的更迭,结论:法国的共和政体确立经过了一百年的民主与封建专制、 帝制的斗争,有其长期性和复杂性。,17,法国

10、共和制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国宪法,背景,内容,意义,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推翻波旁王朝统治 经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部长,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成为众议院和行政权的制衡力量。,法国共和派掌握政权,确立了共和体制,是历史的进步,标志着法国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法国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18,必修3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师夷制夷”,“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11、”),维新变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器物,制度,思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深化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思 想 近 代 化,19,联系中国近代史前期洋务派等(萌发)、康梁(形成)和孙 (成型)等人的民主思想(选修2第六单元第1、2课),20,“”阶段特征和主干知识: 资产阶级为了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发动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革命兴起(革命思想传播、团体建立),革命发展(同盟会和三民主义、各地武装起义),革命高潮(武昌起义、民国政府和临时约法),革命结

12、局(南北议和、袁世凯篡夺果实),联系前反对专制斗争(选修2第六单元第3课),21,“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线索:袁世凯一步步建立起独裁统治和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北洋军阀而作斗争,历 史 线 索,袁世凯专权(宋案)和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和护国运动,张勋复辟和讨逆运动,段祺瑞独裁和护法运动,联系后反对专制斗争(选修2第六单元第4课),22,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必修1第八单元),理论,实践,挫折 发展,马克思主义(背景、标志、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从一国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到二战后多国社会主义革命(苏联的改革与挫折),从巴黎公社(第一国际、第二国际)

13、 到苏俄十月革命,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原因、内容和影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概况和影响),联系英国宪章运动和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对比 (选修2第七单元第3、4课),23,在之前三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从思想上学习了欧洲从专制到民主的进程,也学习了英法美三国为追求民主人权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以及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但是,政权的建立巩固与制度的日趋完善却并非意味着压迫消失.在19世纪,工业化早期阶段,欧洲社会严重分裂,贫富分化严重.上流社会奢侈至极,但对工人压迫至深.在这样的环境下,欧洲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与其它民主权利进行了不懈斗争.一方面,工人通过建立工会组织来捍卫自己的

14、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发展了独立的政治活动.其中,英国宪章运动巴黎公社运动最为声势浩大.而在斗争中,工人阶级逐渐领悟到各国工人之间休戚与共的命运以及互相支持的重要意义,于是,第一国际第二国际诞生.,背景,24,宪章运动(背景、概况和影响),国际工人运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早期工人运动,三次请愿活动 (1839、1842、1848),1837年,英国工人阶级与议会阶级激进派草拟“人民宪章”,发展壮大,产生巨大影响,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1847年,共产主义同盟成立 (1852年同盟解散),(英国),(国际),点,面,联系英国宪章运动(选

15、修2 第七单元第1课),25,国际工人运动,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1889年7月14日,第二国际成立 通过了关于“五一”的决议,巴黎公社陷入敌人包围 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攻陷,第一国际随之解散,一系列“合法斗争”,获得重大成就,工人运动低潮,士气重新高涨,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对比 (选修2第七单元第2课),26,比较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背景、活动和影响),1、相同点: (1)它们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 (2)它们的建立都处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 (3)马克思、恩格斯都积极参与了对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了对第二国际早期的指导。 2、不同点: (1)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主要由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组成。 (2)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在组织上,第二国际不是各国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政党是独立自主的,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政党指明方向。,27,中国近代史线索:总体上可以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义 革命阶段,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近代史后期是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必修1第三单元第3、4课),中国近代史后期(1927-19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