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需求侧管理及其应用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888084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需求侧管理及其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电力需求侧管理及其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电力需求侧管理及其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电力需求侧管理及其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电力需求侧管理及其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力需求侧管理及其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需求侧管理及其应用(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电力需求侧管理 Power Demand Side Management,2,2004年24个省级电网限电 今明二年用电最紧张,2004年,除吉林、辽宁、黑龙江、新疆、海南电网外,其他省级电网一律拉闸限电,形势比去年严峻得多。今明二年缺电最严重的依然是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组成的华东电网,估计2004年缺电达到1700-2000万千瓦。明年缺电可能高达2500-3000万千瓦左右。,3,如何解决中国的电荒问题,是加快电站建设,满足MD,还是。 煤在那里 水在那里 土地在那里 运输问题 环境问题 资金问题,4,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发出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决定年至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

2、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做出重要批示。在全国电话会议上曾培炎副总理作了重要报告。,5,一、DSM概念介绍,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和综合资源规划(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先进的资源管理技术和规划方法。 DSM这一概念萌芽于18世纪90年代的美国;20世纪中后期第二次世界能源危机后,再次引起世界能源界的重视。9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6,1、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定义,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政府和电力公司采取有效的激励和诱

3、导措施以及适宜的运作方式,与用户共同协力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改变用电方式,为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实现最底成本电力供应和消费所进行的管理活动。,7,2、管理的目标、对象和技术手段,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目标: 合理用电、节约电力和电量。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对象:用电终端。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手段: 应用先进节电技术和管理技术提高用电效率或改变用电方式。,8,3、 DSM的基本思路,电力需求侧管理来自综合资源规划的基本思路,是电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 综合资源规划是将供应方和需求方各种形式的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资源规划。 资源观点、效益观点、实施观点是综合资源规划的基本观点。,9,4、电力需求侧管理

4、基本特点,需求侧管理与电力部门传统的计划用电管理相比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是管理方式的一种演进和变革。 (1)需求侧管理强调在提高用电效率的基础上取得直接的经济效益。 (2)需求侧管理强调建立电力公司与用户之间的伙伴关系。 (3)需求侧管理强调基于用户利益基础上的能源服务,包括电力服务和技术中介服务。,10,5、供应方资源与需求方资源,一、供应方的资源 (1)各种类型的电厂; (2)外购电; (3)电力系统节省的电力和电量。 二、需求方资源 需求方资源指的是用户潜在的节电资源,大体上包括: (1)提高照明、空调、电动机、电热、冷藏、电化学等设备用电效率所节约的电力和电量; (2)蓄冷、蓄热、蓄电等

5、改变用电方式所节约的电力; (3)能源替代、余能回收减少和节约的电力和电量; (4)合同约定可中断负荷所节约的电力和电量; (5)建筑物保温等完善用电环境条件所节约的电力和电量; (6)用户改变消费行为减少用电所节约的电力和电量; (7)自备电厂参与调度后减供的电力和电量。,11,6、成本效益原则及评价,最小综合成本原则即社会、供应、需求各方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 对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主要有: (1)可避免电量。由于节电使电力系统避免的新增电量。 (2)可避免峰荷容量。由于节电使电力系统避免的新增装机容量。 (3)可避免电量成本。由于节电使电力系统避免的新增电量成本。 (4)可避免峰荷容量成本

6、。由于节电使电力系统避免的新增装机容量的成本。 (5)单位节电成本。指节电项目在寿期内节约单位电量的支出费用。 (6)节电峰荷容量成本。指节电项目在电厂寿期内的支出费用与可避免峰荷容量之比。 (7)年纯收益。指实施节电项目的收益与成本之差,系节电项目能否获利的指标。 (8)投资回收期。是节电项目以各年获利偿还原始投资所需要的年数。,12,7、实施环境及相互关系,1) 政府的作用 2) 电力公司的作用 电力公司是电力需求方管理的主体,要与电源开发和供电一样把节电纳入日常运营活动。 3) 电力用户的作用 4) 能源服务公司类中介机构的作用,13,14,为什么人们并不总是对节能感兴趣,这是因为:,缺

7、乏信息/信息高成本和不对称 交易成本和争论/ 效果的不确定性/交易风险 筹措资金/资本的途径 激励的分割/商业的和政策的 关心初期费用/不正确的比较,15,二、 管理的技术手段,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目的,主要集中在电力和电量的节约上(1)通过负荷管理技术(包括经济激励机制)改变需求侧的用电方式,降低电网的最大负荷,取得节约电力、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效益。 (2)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高效设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减少电量消耗,取得节约电量效益,同时获得节约电力,减少系统装机容量的效益。,16,1、 改变用户的用电方式,改善电力系统的负荷特性电力和电量、 峰谷差与电力系统效率 积极采取负荷整形技术措施负荷

8、整形主要有削峰、填谷、移峰填谷三种。,17,2、主要的移峰填谷技术措施,1)采用蓄冷蓄热技术。 2)能源替代运行。 3)调整作业程序。 4)调整轮休制度。,18,3、供应侧DSM项目的应用(略),确保供电质量,提高电厂用电设备电能利用率,减少自用电率和线损。 推广电力负荷监控技术及组网准则。 实施经济激励政策措施包括两步制电价,提高基本电价、减低电度电价,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和可中断电价,减免供电容量贴费,推广新技术补贴等。,19,4、提高终端用电效率的主要途径,包括直接节电和间接节电二类技术途径。 直接节电是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节电;间接节电是依靠改善经济管理,采取调整和控制手段少

9、用电能。 观念和方法上,要注意选择“正确”的、适用的,而不是一味追求先进的、“好”的。 鼓励和推广各种节电措施。,20,5. 国家鼓励各种节电措施,(一) 推广绿色照明技术、产品和节能型家用电器; (二) 降低发电厂用电和线损率,杜绝不明损耗。 (三) 鼓励余热、余压和新能源发电,支持清洁、高效的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综合利用电厂; (四) 推广用电设备经济运行方式; (五) 加快低效风机、水泵、电动机、变压器的更新改造,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六) 推广高频可控硅调压装置、节能型变压器; (七) 推广交流电动机调速节电技术; (八) 推行热处理、电镀、铸锻、制氧等工艺的专业化生产。 (九) 推

10、广热泵、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十) 推广远红外、微波加热技术; (十一) 推广应用蓄冷、蓄热技术;,21,6、节电和移峰的主要措施,(1)照明方面 (2)电力拖动方面 (3)制冷空调方面 (4)变配电方面 (5)余能余热回收方面 (6)作业/开台合理调度方面 (7)建筑设计及改进方面 (8)能源替代方面,22,(1)照明方面,采用紧凑型荧光灯替代普通白炽灯,用高效荧光灯替代普通粗管荧光灯,由钠灯替代汞灯,用高效电感镇流器替代普通电感镇流器,用电子镇流器替代普通电感镇流器,用高效反射灯罩替代普通反射灯罩等高效节电灯具,以及采用声控、光控、时控、感控等智能开关和钥匙开关控制等节电运行措施

11、。,23,(2)电力拖动方面,选用高导电、高导磁性能的电动机替代普通电动机,选用与生产工艺容量相匹配的电动机提高运行的平均负载率,应用各种调速技术实现电动机节电运行,实现流水作业降低电动机空载率等。,24,(3)制冷空调方面,应用溴化理吸收式制冷减少用电,应用智能控制高效空调器节约用电,利用热泵替代电阻加热的取暖空调节约用电,采用节能添加剂提高运行效率,加强运行管理,建立适应人体生理条件的消费行为降低用电等等。,25,(4)变配电方面,采用低铜铁损的高效变压器,减少变电次数,实行变电器节电运行,配电线路合理布局和采用无功就地补偿减少配电损失等等。,26,(5)余能余热和梯级利用,应用高温余热回

12、收发电、高炉炉顶排气压力发电、工业锅炉余压发电等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增加终端用户自给电量,采用热泵、热管和高效换热器等热回收和热传导设备,直接或间接地减少用电消耗;采用热烟气制冷减少电制冷电耗等。,27,(6)作业/开台合理调度方面,实行专业化集中生产,提高设备装载率,合理负载率,降低单位产品电耗;实行连续作业,减少开炉停炉损失,提高设备的用电效率;风机、泵类、压缩机实行经济运行等等。,28,(7)建筑设计及改进方面,采用绝热性能高的墙体材料和门窗结构,充分利用自然光和热等。 公共建筑用能设备的优化配置及节能技术改造 。,29,(8)能源替代方面,在能源替代方面,要把可再生能源和燃气作为与电能相互替代的主要对象,更经济合理地利用能源资源。,30,(9)DSM需要关注民用节电,空调 冰箱 电热水器 照明 电炊具 电脑和网络、通讯设备 各种家用电器待机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