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拔罐技术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886983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8.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拔罐技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中医拔罐技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中医拔罐技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中医拔罐技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中医拔罐技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拔罐技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拔罐技术课件(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拔罐技术,天津市和平区中医医院推拿科张耀巍,张耀巍 副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委员 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委员 政府授予推拿名中医称号 和平区首席医师 天津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委 天津中医药学会针刀分会常委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会委员,中医拔罐技术,拔罐技术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热胀、冷缩等物理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者病灶处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方法。 古代常以筒形兽角作罐具,且多用燃烧火力排气拔罐,故又称“角法、吸筒法、火罐气。”本法具有操作简便,使用安全,适应广泛等优点,临床十分常用。非常适合社区使用。,常用罐具,传统罐具新型罐具

2、,传统罐具,1、竹罐 用坚韧成熟的青竹,按节锯断一端,留节作为底,一端去节作罐口,将外形剥皮磨光,罐长度与口径比例适度,规格据材而定,大小不等。竹罐取材容易,制作简便,吸拔力强,能耐高温,不易破碎,可用于身体各部拔多种罐法,尤其多用于水煮罐法。但竹罐易燥裂漏气,且不透明,难以观察罐内皮肤反应,不宜应用刺血拔罐。,传统罐具,2、陶瓷罐亦名陶罐,系用陶土烧制而成。形如缸状,口底稍小,腔大如鼓。其罐吸拔力强,易于高温消毒,适于全身各部。但体较重,易于破碎,且不透明,目前已不常用。,传统罐具,3、玻璃罐用耐热质硬的透明玻璃烧制而成的罐具。形如球或笆斗,口平腔大底圆,口缘稍厚略外,内外光滑,大小规格多样

3、,其罐透明,吸附力大,易于清洗消毒,适用于全身各部,可施多种罐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罐具之一。但传热较快,易于破碎,操作方法,根据罐具的种类,目前罐具的吸拔方法已有多种,常用的有火罐法和水罐法。,火罐法,1、闪罐法 用镊子夹住略蘸酒精的棉球,或手持闪火器(用细铁丝将纱布缠绕于7-8号粗铁丝的另一端,将纱布蘸少许酒精),一手握罐体,将棉球或纱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闪火即退出,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此法适用于各部位,可拔留罐、闪罐、走罐等,临床最常用。此法罐内无燃烧物坠落,不易烫伤皮肤。但蘸酒精宜少,且不能沾于罐口,以免烫伤皮肤。,火罐法,火罐法系借燃烧火力排出罐内空气成负压,将罐吸附于体表的吸拔法。,火

4、罐法,2、投火法 将蘸酒精的棉球或折叠的软质白色纸片(卷)点燃后投入罐内,趁火旺时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此法罐内燃烧物易坠落烫皮肤,故多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拔单罐、留罐、排罐等。,火罐法,3、贴棉法 将直径约1-2cm的薄脱脂棉片略蘸酒精后贴于罐体内侧壁,点燃后迅速将罐口与吸拔部位,此法亦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操作时所蘸酒精必须适量,酒精过多或过少均易发生棉片坠落,且酒精过多尚易滴流于罐口,而引起皮肤烫伤,火罐法,4、架火法置胶木瓶盖或薄小面饼,中药饮片于应拔部位,并在其上放置酒精棉球,点燃后迅速将罐吸拔于该部位。此法不易烫伤皮肤,适用于肌肉丰厚而平坦部位拔留罐、排罐。,水罐法,水罐法是指拔

5、罐时用水热排出罐内空气的方法。,水罐法,1、水煮法 将竹罐放入水中或药液中(煮沸)即刻采用镊子将罐倒置夹起,用手将罐内水甩净,趁热将罐拔于应拔部位。此法消毒彻底,温热作用强,且可罐药结合,适用于各部位拔留罐、排罐。但操作应适时,出水后拔罐过快易烫伤皮肤,过慢又易致吸拔力不足。,水罐法,2、蒸气法将水或药液在小水壶内煮沸,至水蒸气从壶嘴或套于壶嘴的皮管内大量喷出时,将壶嘴或皮管插入罐内2-3分钟后取出,速将罐扣于吸拔部位。扣上后用手轻按其罐少许,使之拔牢。,拔罐法的临床应用,1、单罐法 即一罐独拔。运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痛点的病症,如胃痛拔中脘穴,牙痛拔颊车穴,软组织损伤拔阿是穴

6、,以及蚊虫叮咬处拔毒,疮痈部排脓等。,拔罐法的临床应用,2、多罐法 即多罐并用。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病症。常根据病情与解剖特点,于多部位或多个穴位处拔数罐至数十罐。如沿某一静脉或某一肌束的体表顺序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罐具,又称排罐法,多用于神经肌肉疼痛,陈旧性软组织损伤及气血瘀滞病症。排罐间距要适当,疏密视病情与体质而定。,刺血拔罐法 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 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5-10分钟,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拔罐法的临床应用,拔罐法的临床应用,3、留罐法 又名坐罐

7、法,拔罐后将罐留置5-15分钟,使浅层皮肤和肌肉吸入罐内,轻者皮肤潮红,重者皮下淤血紫黑。此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以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留罐时间久暂视拔罐反应与体质而定,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年老与儿童留罐时间不宜过长。,拔罐法的临床应用,留罐中,据病情需要,可于皮肤垂直方向有节奏地轻提轻按(一提一按)罐体,或频频振颤罐具或摇晃罐体,或缓缓于水平方向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转动罐体。以增加刺激,提高治疗效果,但手法宜轻柔,以免肌肤疼痛或罐具脱落。,拔罐法的临床应用,4、闪罐法 用闪火法将玻璃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用治

8、风温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肌肤麻木,肌肉痿弱的病症。 本法要求:动作迅速而准确。,拔罐法的临床应用,5、走罐法 亦称推罐法,拉罐法。操作方法是先于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以凡士林、润肤霜为佳,亦可用水或药液,同时将玻璃股罐口亦涂上油脂。用闪火法吸拔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稍用力将罐沿着肌肉、骨骼、经络循行路线推拉(罐具前进方向略提起,后方着力),反复运作至走罐区皮肤紫红色为度。,拔罐法的临床应用,走罐法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肌肉丰厚而平整部位行罐,如背部脊柱两旁,下肢肌四头肌处,腰骶部,腹部及肩关节登。可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症,肌肉萎缩等病症。,拔罐法的临床应用,应据病情与患者体质而

9、调节负压及走罐快慢与轻重;吸拔后应立即走罐,否则吸牢后则难以走罐;走罐动作宜轻柔,用力均匀,平稳,缓慢。罐内负压大小以推拉顺利宜,若负压过大或用力过重,速度过快,患者易疼痛难忍,且拉伤皮肤;负压过小,吸拔力不足,罐容易脱落,治疗效果差,拔罐法的临床应用,6、针罐法 指针刺与拔罐相配合的治疗方法。,拔罐法的临床应用,留针罐法 于相关腧穴上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拔留罐5-10分钟启罐,出针。此法宜用于治疗风湿痹症。但不宜用于胸背部,因罐内负压易加深针刺深度,从而引起气胸。,拔罐法的临床应用,出针罐法 于有关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或持续快速行针后,出针,立即于该部拔留罐,吸出少许血液或组织液后起

10、罐,用消毒药棉擦净,拔罐法的临床应用,7、药罐法 是指拔罐配合药物的罐药并用法。 常用方法有药煮罐法,药蒸汽罐法,贮药罐法等。还有将备用药水(液),药乳,药油,药膏,药糊涂于应拔部位或罐内壁而拔罐。,施罐与启罐,1、施罐前注意事项 治疗室应空气流通,室温适宜。 根据病情与施术要求,选择适当体位与罐的规格。 施罐时患者充分暴露应拔部位,有毛发者应剃去,拔针罐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选择适当体位,防止罐具脱落。 老年、儿童与体质虚弱的患者施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 初次接受拔罐者,应消除其畏惧心理。,施罐与启罐,2、施罐中注意事项 施罐手法要求:动作要轻、快、稳、准。拔罐数量宜少,罐间距离应适中

11、。 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注意观察其局部和全身反应。,施罐与启罐,一般拔罐后有下述三种反应: A 患者感觉拔罐部位紧束、酸胀、温暖舒适,可见罐内肌肤突起,呈红润,红疹或紫斑样变,为正常反应。 B 患者感觉吸拔部明显疼痛或烧灼,麻木,多为吸拔力过大。 C 患者毫无感觉,多为吸拔力不足,应启罐重拔。,施罐与启罐,拔罐期间,如患者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胸闷心慌,应及时启罐,根绝当时情况,及时对症处理。,施罐与启罐,3、启罐方法启罐亦名起罐,即将吸拔牢稳的罐取下的方法 一般罐的启法 一只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住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则罐

12、具自落。切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否则会引起疼痛,甚至损伤皮肤。,施罐与启罐,抽气罐的启法 注射器抽气罐,空气唧筒抽气罐,向罐内注入空气,罐具即脱。 水药罐的启法 应防止水药液漏出,若吸拔部位呈水平面,应先将拔罐部位调整为侧面后再启罐。,施罐与启罐,4、效应观察 拔罐后留下的痕迹,通称罐斑,或罐印,是属正常反应,1-2日即自行消失,施罐与启罐,病理反应 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提示湿盛或寒湿。若水气色黄为湿热;水泡呈红色或黑色,示久病湿盛血瘀。罐斑色深紫,示淤血为患。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系热瘀结。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为虚寒症。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多系风邪为患。罐斑或血泡色淡,多

13、属虚证。拔针罐后,血色深红为热,青色为寒凝血瘀。上述反应应结合临床而综合分析。,施罐与启罐,5、善后处理 启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擦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若罐斑微觉痛痒,不可抓破,数日内应可消退。如出现小水泡可任其自行吸收,不需处理;水泡较大,应用消毒毫针破,放出水液,涂上龙胆紫。 处置停妥后,嘱患者休息片刻离开治疗室。,拔罐法作用原理,拔罐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发展而成的外治法。中医认为,本法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清热降火,解毒泻浊,吸毒拔脓,祛腐生新,益气温阳,扶正固本等作用。随着对拔罐疗法的不断深入研究与发展,目前对其作用已有进一步的认识。,拔罐法作用原理,1

14、、良性物理刺激作用 机械刺激作用 拔罐时罐内产生负压作用,可致机体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使毛细血管通透性与组织的气体交换增强,进而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溢入组织间隙而发生淤血,红细胞受到破坏,大量血红蛋白释出,使机体发生了自家溶血现象。,拔罐法作用原理,同时由于负压的吸拔或熨刮,摩擦,牵拉,挤压对皮肤与肌肉浅层的良性刺激,不仅调节血液循环,也刺激了神经,皮下腺体,肌肉等多系统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如走罐,多种物理刺激作用于背部神经根,反射于大脑皮层,兴奋中枢神经,可引起背部发生持续一天以上的舒适感与反射性温热感。,拔罐法作用原理,温热作用 拔罐法本身即有温热反应,尤其火罐、水罐、药罐等更具温势

15、刺激作用。温热刺激使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改善组织的营养供给,增强皮肤深层细胞的活力,血管的通透性,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增强组织的耐受性与抗病能力,通过反射机制而调节人体。,拔罐法作用原理,2、体内生物学效应 促进血液循环 拔罐的物理刺激,致局部肌肤充血,血液往复灌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与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从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还能使淋巴循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拔罐法作用原理,拔罐刺激还可通过神经机制加强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增加血管壁的弹性,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全身营养状况。还可加速静脉

16、回流,降低大脑循环阻力,减少心脏负担,调节肌肉与内脏血流量,增强内脏的活力。,拔罐法作用原理,促进新陈代谢 拔罐可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加,调节微循环,加速局部组织的供氧与营养物质供给,体废物与毒素的排出,提高新陈代谢水平与组织细胞的活动。皮肤内汗腺与皮脂腺有分泌与排泄的功能。,拔罐法作用原理,拔罐的负压作用使汗腺与皮脂腺功能增强,协助与加强肾脏排泄体内新陈代谢的废物,同时也可使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负压使皮肤表面产生微气泡溢出,排出组织血液的“废气”,也加强了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除,加强了新陈代谢。同时血液成分改变,体内酶,内分泌等也随之变化,均可直接或间接的促进新陈代谢。,拔罐法作用原理,提高免疫能力 拔罐的良性物理刺激可增加组织细胞气体交换,可使人体产生自家溶血,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均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对人体的组织产生双向调节,增强其功能活动,促进免疫系统活跃与加速淋巴循环,刺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使皮肤对外界变化的耐受力与敏感性增强,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