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痹论》讲稿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4876153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1,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问·痹论》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素问·痹论》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素问·痹论》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素问·痹论》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素问·痹论》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问·痹论》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问·痹论》讲稿(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帝内经(释译图析) 素问 痹论第四十三 ,甘肃中医学院 邓 沂,篇名解释,痹,闭也,闭阻不通的意思,指风寒湿三邪杂至,导致经络阻滞、营卫凝滞、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痹证。,本篇较为系统、全面地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治则、预后等,进行了专门讨论,故名痹论。正如 素问直解 卷四所说 : “ 痹,闭也,血气凝涩不行也。有风寒湿之痹, 有皮、肌、脉、筋、骨、五脏外合之痹。六腑有俞, 五脏亦有俞 ;五脏有合,六腑亦有合。故有五脏六腑之痹。荣卫流行,则不为痹。痹之为病 ,或痛 ,或不痛 ,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举而论之,故曰痹论。”,篇章大意,一、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痹证发生的外因,五脏

2、真气不足,营卫运行失常是导致痹证的内在因素。二、提出痹证的分类:从病因分为风、寒、湿痹;从病位分为五体痹,五脏痹;从病性分为寒痹、热痹。三、论述各类痹证的主要症状、机理和辨证要点。四、提出痹证的预后:邪入深者预后差,病程长;邪入浅者预后好,病程短。五、提出痹证的随病、随经取穴的针刺治疗原则。,篇章结构,第一节 讨论痹证的病因、发病和分类第二节 论述痹证的症状第三节 讨论痹证的病机第四节 讨论痹证的传变与预后第五节 讨论痹证的治疗,释译图析 第一节 讨论痹证的病因、发病和分类,一、讨论痹证的病因与三痹证的成因二、阐述五体痹证与四季五时的关系三、讨论五脏痹的成因四、提出六腑痹的成因,一、讨论痹证的

3、病因与三痹证的成因,原文黄帝问曰: 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注解释义 黄帝问曰: 痹之安生?,痹:病名 , 指痹证。痹者,闭也, 闭阻不通的意思,指风寒湿三邪杂至,导致经络阻滞、营卫凝滞、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痹证。如素问直解卷四注曰:“痹,闭也,血气凝涩不行也。”黄帝问道:痹病是从哪里发生的呢?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杂至:杂 , 错杂、混杂。至,到达,作侵袭解。杂至,即错杂侵袭。岐伯对答说:风寒湿三邪错杂侵袭人体即会引起痹证。,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行痹:指以肢体、关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

4、称风痹。尤在泾说:“ 行痹者风气胜,风之气善行而数变,故其证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其所在,血气不通而为痹。”,行痹, 由风邪偏盛所致。因风性“善行而数变”、“善动不居”, 故由风邪为主的痹邪侵袭人体,气血闭阻, 不通则痛,随行随阻。因此行痹以肢体关节酸楚疼痛 、痛处游走不定 、病位波及范围较广为病证特点。另外,行痹是以病证特点命名的,而若根据病因命名则行痹亦称“风痹”。,行痹的治疗素问 缪刺论提出了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在分肉间痛而刺之 的 针刺治疗方法。针对风邪偏胜的特点,程国彭 医学心悟说:“ 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可选用蠲痹汤

5、加减。,寒气胜者为痛痹, 痛痹:指以肢体、关节疼痛剧烈、部位固定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张介宾注:“阴寒之气客于肌肉筋骨之间,则凝结不散,阳气不行,故痛不可当。”,痛痹,由寒邪偏盛所致,因寒性“凝滞收引”,故由寒邪为主的痹邪侵袭人体,气滞血凝,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寒邪等邪气伤人,亦致阳气挫伤,无力行血,经脉阻滞。因此痛痹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并且部位固定,得温则痛减、遇寒则增剧。另外,痛痹是以病证特点命名的,而若根据病因命名则痛痹亦称“寒痹”。,痛痹的治疗灵枢 寿夭刚柔提出火粹、药熨等针灸的治法。针对寒邪偏胜的特点,程国彭指出: “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

6、参以补火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涩,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方选桂枝加附子汤、当归四逆汤或活络效灵丹加减。,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著痹:著,音义均同 “ 着 ”,重着、 留着不去之义。著痹即着痹,指以痛处重着不移、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张介宾注:“ 肢体重着不移,或为疼痛,或为顽木不仁。湿从土化,病多发于肌肉。”,著痹,由湿邪偏盛所致,因湿为有形阴邪、性质重着粘腻,故致病易于困遏阳气、阻滞气血运行。故由湿邪为主的痹邪侵袭人体,常为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重着,或顽麻不仁,或肌肤肿胀,并且缠绵难愈。另外,著痹是以病证特点命名的,而若根据病因命名则痛痹亦称“寒痹”。,著痹的治疗灵枢四时气

7、提出针刺足三里温健脾胃,以消散寒湿。针对湿邪偏胜的特点,程国彭指出:“治著痹者, 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可选用补土燥湿汤加减。,图表分析 痹证的病因与三痹证的成因,风 胜 行 痹 疼痛游走(善行数变) (风痹) 痛无定处风寒湿 气血凝滞 寒 胜 痛 痹 疼痛为主痹 杂 至 经络闭阻 (凝滞收引) (寒痹) 部位固定湿 胜 著 痹 痛处重着(重着粘腻) (湿痹) 顽麻不仁,小结,一、痹证的命名:痹,闭也,闭阻不通的意思,指痹证。痹证是以病机命名的病证名称。二、痹证的病因:原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三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病因。

8、三、痹证的病因、病证分类:原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风寒湿邪错杂侵袭人体引起痹证,由于风寒湿三邪各有偏胜,因此即可形成不同的证型。如风气胜者为风痹、寒气胜者为寒痹、湿气胜者为湿痹,是为病因分类;而象风气胜引起的疼痛游走、痛无定处的行痹,寒气胜引起的疼痛为主、部位固定的痛痹,湿气胜引起的痛处重着、顽麻不仁的著痹又为病证分类。,临床意义,本文所述三痹证的成因对临床风寒湿痹的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痹证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为特点的多为风气偏胜引起,痹证以疼痛为主、部位固定为特点的多为寒气偏胜引起,痹证以痛处重着、顽麻不仁为特点的多为湿气

9、偏胜引起,这些均为临床辨证的要点。,二、阐述五体痹证与四季五时的关系,原文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注解释义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五者:痹证行痹、痛痹、著痹三痹证以外的另外五个证型,即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痹证。 黄帝问道:痹证另外还有五个证型是怎样发生的呢?,岐伯曰: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统称五体痹、五痹证,是由风寒湿三邪在不同季节里,侵入人体五脏相合的五体所致。五痹证是以病位命名的病

10、证名称。如医学纲目注 :“皆以所遇之时, 所客之处命名,非此行痹、痛痹、著痹之外,又别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也。”至阴 : 指长夏。,岐伯曰: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岐伯答道:由于四季五时主气不同,所应五脏各有差异,而五脏主管五体,因此在不同季节受邪,就会在不同部位发生痹证。如冬季感受以寒邪为主的痹邪易于伤害肾脏引起骨痹,春季感受以风邪为主的痹邪易于伤害肝脏引起筋痹,夏季感受痹邪易于伤害心脏引起脉痹,至阴长夏感受以湿邪为主的痹邪易于伤害脾脏引起肌痹,秋季感受痹邪易于伤害肺脏引起皮痹。,骨痹 发病 由于肾为寒水之脏

11、、主藏精,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闭藏,故肾与冬季在五行均属水而临床上外感寒邪最易伤肾、肾本身得病也常出现阳虚阴盛、寒从下生的虚寒证,因此冬之气内通于肾。同时肾藏精、生髓而主骨,所以肾气虚衰不能适应冬季严寒的气候,感受痹邪就易于引起骨痹。,病证表现根据本篇痹在于骨则重 及其素间 长刺节论之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 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骨痹的病证表现为骨重不可举、 骨髓酸痛、畏寒肢冷等。所见病症如强直性脊椎炎、退行性骨关节炎 、大骨节病、痛风等病症类似于骨痹。,治疗治宜温肾散寒通痹,方用右归饮合肾着汤等。灵枢五邪指出可取涌泉 、昆仑穴 , 灵枢 官针提出用短刺和输刺法治疗,均可参考。,筋痹 发

12、病 春之气内通于肝,肝藏血、主筋,所以肝气虚衰不能适应春季的生发之气,感受痹邪就易于引起筋痹。筋痹的发病实为肝之气血不足,感受痹邪,痹邪闭阻,肝之气血不能温煦、滋养筋膜引起。,病证表现根据本篇痹在于筋则屈不伸 及其素间 长刺节论之 病在筋, 筋孪节痛, 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筋痹的病证表现为筋脉孪急、屈伸不利、关节疼痛等。 所见病症如坐骨神经痛、腱鞘炎、周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一些创伤、慢性劳损等因素引起的肌腱粘连而活动不便的病症类似于筋痹。,治疗治宜祛风散寒除湿、舒筋缓急通痹,方用活血舒筋汤等。素问 长刺节论提出针刺 筋上为故 ,灵枢 官针指出用恢刺和关刺之法。,脉痹,发病 夏之气内通于心

13、,心主血脉,所以心气不足,不能适应夏季炎热的气候,感受痹邪就易于引起脉痹,如马莳注云:“心主 夏,亦主脉,心气衰,则三气入脉,故名之日脉痹。” 病证表现 根据本篇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医宗金鉴之“脉痹脉中不流行而色变”,以及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之 病脉痹,身时热的记载,脉痹的病证表现为肢体疼痛、病位固定、遇寒痛甚,或见局部冷痛青紫,或脉显露成索条状;若寒湿邪郁化热而脉有瘀热,又可见身热、肌肤灼热疼痛、局部色赤紫等。,所见病症如静脉炎、大动脉炎及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动脉炎、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下肢静脉曲张、肢体动脉栓塞等周围血管病未发生溃疡或坏疽时的病症类似于脉痹。,治疗治疗以 血实

14、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为原则,宜散寒除湿通脉、活血化瘀止痛, 可用当归四逆汤合活络效灵丹之类;若以局部血脉凝涩为主可用温经通络汤温经通络;若脉有瘀血郁热者方用桃红四物汤加茜草根、丹皮、连翘活血清热。,肌痹 发病 春至阴长夏之气内通于脾,脾主肌肉,所以脾气虚衰,感受湿邪等痹邪就易于引起肌痹。,病证表现根据本篇 痹在于肉则不仁、医宗金鉴之“ 肌痹肌顽麻不知痛痒 ”及其素问 长刺节论之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肌痹的病证表现为肌肉顽麻不仁、酸痛无力等。 所见病症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周围型麻痹症、重症肌无力等病症类似于肌痹。,治疗治宜祛湿散寒通痹, 方用除湿蠲痹汤,薏苡汤、三痹

15、汤、神效黄芪汤(类证治裁痹证论治)等亦可选用。素问长刺节论提出可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 , 即取分肉之间而刺之。灵枢 官针 指出用合谷刺法, 马莳注云: “ 合谷刺,左右用针如鸡足然,针于分肉之间 , 以取肌痹。”,皮痹 发病 秋之气内通于肺,肺主皮毛,所以肺卫虚衰,痹邪乘虚侵袭就易于引起皮痹。,病证表现根据本篇痹在于皮则寒及其诸病源候论之 “ 痹病之状,皮肤顽厚 ”、医宗金鉴之“皮痹皮虽麻尚微知痛痒”的记载,皮痹的病证表现为皮肤干燥、寒冷,顽厚不仁。 所见病症如硬皮病以及秋冬发病、加重的皮肤瘙痒、皴裂等病症类似于皮痹。,治疗治宜祛祛风散寒除湿、调和营卫通脉,方用黄芪建中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越婢汤加羌活、细辛、白蒺黎(张氏医通痿痹门),或当归生姜羊肉汤。,图表分析 五体痹证与四季五时的关系,小结,本文指出五痹证是由风寒湿邪在不同季节里,侵入人体五脏相合的五体所致。五痹证是以病位命名的病证名称,其与三痹证之间并非全然无关,而是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如肌痹是根据病位命名的病证名称,而肌痹同时又依据感邪轻重与症状特点分成风痹、寒痹、湿痹或行痹、痛痹、著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