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4讲课型2:高考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864682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81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4讲课型2:高考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4讲课型2:高考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4讲课型2:高考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4讲课型2:高考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4讲课型2:高考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4讲课型2:高考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4讲课型2:高考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1,第44讲 课型2:高考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考情分析考向研判题型突破,高考考情分析,题型突破方法,热考视角例析,课时作业,内容索引,高考考情分析,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热考视角例析,视角1 关注民生的改革当今社会,民生成了最流行、最关键的一个词。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已经不仅仅是民意的集中体现,而是成了决策层既定的发展基调。“民生”二字在中国已经演绎成为时下最流行、最得人心的话语,这当然是国家正在快速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真正重视民生才能保障民生,只有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改善民生。因此,政府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之义务,有保障民生

2、、改善民生之责任;学者也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之道义,有研究民生和提供解决民生问题方案之责任。,例题1 (2017新课标全国卷,45)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

3、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答案,答案 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1982年”“1985年”“改变平均主义”“中央只

4、管单位”“其他归省、自治区管理”“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等从方法步骤、原则、管理办法、倾斜对象等方面概括。,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答案,答案 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析 从旧有体制的革新、对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解析,视角2 关注法治建设的改革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各地区各部门务必抓紧抓好,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是长效热点问题,高

5、考命题注重对古代法律的考查,以期对当今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题2 (2017课标全国,44)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

6、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答案,答案 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解析 据材料信息“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可概括其特点是改变前代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据材料信息“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概括其特点是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据材料信息“删繁就简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概括其特点是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

7、义。,答案,答案 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解析 结合材料实行新法的背景,从法律的演变,法律对国家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和对整个法律进程的作用等角度组织答案。,解析,例题3 (2014课标全国,45)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

8、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答案,答案 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如“行政法规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新律以刑

9、法为主体,共20篇(而之前三国魏初多达906卷)”“突出上下尊卑” “同罪而不同罚”,据此加以概括即可。,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答案,答案 “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解析 提取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内容,结合儒学的发展说明其对法律的影响。,解析,视角3 稳定货币金融的改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货币金融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深化货币金融改革,保持中国货币金融秩序的有效稳定运行,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这种重大热点问题在高考

10、历史命题中一定会有所体现。,例题4 (2015新课标全国卷,45)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

11、“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 “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答案,答案 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解析 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从名称、样式、重量等角度解答。,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答案 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

12、得出币制统一、范式固定,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题型突破方法,题型特点该题型问法较为单一,已经基本形成固定化的模式。一般呈现方式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某某改革的特点或者内容等。,题型1 概括类材料题的解法,真题典例 (2016课标全国,45,节选)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

13、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方法突破 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整个试题,了解材料大概意思,通过材料出处弄清楚试题材料的时间。 如本题,通

14、过快速阅读知道这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谱牒(与宗族相关)材料。然后此时思维就会首先向这个方向思考,进行大脑知识搜索。 第二步,仔细阅读设问,搞清楚设问的条件和要求。如本题是要求概括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不仅要根据材料回答,还要结合所学知识,也就是说要用到材料中没有的知识点。,第三步,带着问题细读材料。这个过程中,要把材料分层次,每个层次都一定会有一个要点,甚至每一句话都可能有一个要点。这时候,我们盯住的是一句话,不是一段话,仔细琢磨这句话,慢慢的就会品味出答案要点,即使和答案不一样,起码也接近了。如本题,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在第二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

15、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从这一句话中就可以得出几个要点:“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意味着这是政府行为;“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这是指范围的扩大;“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这是指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参考答案 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题型特点该题型问法也比较单一,模式也基本固定化。一般呈现方式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简析)某某改革的作用或者意义等。,题型2 分析类材料题的解法,真题典例 (2016课标全国,45,节选)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

16、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方法突破 解答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根据第一问的答案思考作答,“作用”一般通过“内容”能够体现出来。如从“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可以得出“抑制旧士族的影响”。如通过“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可以得出“加强皇室地位”“有利于维护统一”等等。 参考答案 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