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引流管护理张慧ppt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859505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9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引流管护理张慧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常见引流管护理张慧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常见引流管护理张慧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常见引流管护理张慧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常见引流管护理张慧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引流管护理张慧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引流管护理张慧ppt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U常见引流管 护理,ICU护士 张慧 2014-3-18,外科引流,定义将器官、体腔或组织间液排出体外或引离原处的方法目的 排除脓肿或其它化脓性病变的脓液或坏死组织 预防血液、渗出液或消化液在体腔内蓄积,预防继发感染、组织损害 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合 解除胆道、消化道的梗阻症状,导尿管,种类 普通橡胶导尿管 气囊导尿管,导尿管,目的,主要用于危重病人观察尿量变化情况。 盆腔脏器手术前,行导尿并留置导尿管,使膀胧空虚,有利手术并避免术中误伤膀脱。 某些泌尿系统的脏器手术前导尿并留置,便于术后持续引流和冲洗,并可减轻手术切口的张力,有利于愈合。 昏迷、尿失禁或会阴部有损伤者,留置导尿管,以

2、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导尿管,导尿管的护理要点 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管受压、扭曲、堵塞。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道口清洁,更换导尿管 、引流袋时注意无菌操作,一般需7日更换一次尿袋,无论何时,引流管及集尿袋均不可高于耻骨联合,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尿路感染的并发症。鼓励病人多饮水,常更换卧位,若发现尿液混浊沉淀或出现结晶,应及时进行膀胱冲洗。,导尿管,导尿管的护理 长期留置导尿管时,需定期冲洗膀胱,冲洗液常为庆大霉素溶液或1/5000的呋喃西林溶液。 拨气囊导尿管时必须将气囊内的液体抽尽,使气囊塌陷后再拨。 长期留置导尿管拔除前,间歇性夹闭导尿管,一般 每34小时定时开放一次,以促进膀胱排尿功能恢

3、复。,胃肠减压管,种类 短管(赖文氏管) 长管(米-阿氏管)长 300330cm,置管困难,临床少用。,胃肠减压管,置管适应症(一般) 肠梗阻 幽门梗阻 急性胃扩张 腹部手术后 急性胰腺炎 上消化道出血,胃肠减压管,目的是利用负压吸引和虹吸的原理,将胃管自口腔或鼻腔插入,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及液体吸出,对胃肠梗阻病人可减低胃肠道内的压力和膨胀程度,对胃肠道穿孔病人可防止胃肠内容物经破口继续漏入腹腔,并有利于胃肠吻合术后吻合的愈合。,胃肠减压管,胃肠减压的护理要点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食、禁饮,一般应停服药物,如需胃内注药,则注药后应夹管并暂停减压0.51小时。适当补液,加强营养,维持水、电

4、解质的平衡。要随时保持胃管的通畅和持续有效的负压,经常挤压胃管,勿使管腔堵塞,若有堵塞可用生理盐水冲洗,使之通畅。,胃肠减压管,胃肠减压管的护理要点妥善固定胃肠减压管,避免受压、扭曲,负压引流器应低于头部。观察引流液的色泽、性质和引流量,并正确记录。 根据病情适时拨管,如腹部手术则待肛门排气后可拨管(一般术后72小时)。,胶管引流,适应于引流深部创面,如 肝叶切除术后,胆囊切除术后,脾脏切除术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后等,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创面引流方式,腹腔引流管,双套管负压引流,适应于引流量多,需长时间持续吸引的伤口和胃肠道瘘,一般内管接负压吸引,外管为通气管,腹腔引流管,腹腔脏器内

5、引流管,T管,用于胆总管探查术后,有引流胆汁、支撑胆管及胆道减压作用T管应垂直引出腹壁,用缝线牢固固定在腹壁上,防滑脱,腹腔脏器内引流管,T管,拨管时间:术后4-8周左右,对于复杂胆道手术,可留置13月或更长时间拨管指征:夹管试验,持续夹管2448小时(无腹痛、腹胀,无寒战、发热,无黄疸)无不适可拨管,有条件者应常规行T管造影或胆道镜检查,证实胆总管通畅后再拨管,腹腔脏器内引流管,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目的引流胆汁,迅速解除胆道急性梗阻,降低胆道内高压,改善肝功能,减少毒素吸收,为进一步手术创造条件,提高手术安全性,这种非手术性胆系引流已成为恶性胆系梗阻减压和梗阻性黄疸术前减压的有效

6、方法,优于手术引流,腹腔脏器内引流管,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引流方法在X线电视和B超引导下,操作者先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在明确病变部分范围及程度后,将有多个侧孔的引流管置入扩张的胆管内,导管头端放在梗阻的上方,即可将胆汁引流至体外,降低胆道内压力、缓解黄疸,腹腔脏器内引流管,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穿刺肝内胆管,腹腔及脏器内引流管的护理,一般护理,各引流管标示要清楚妥善固定,防止脱出注意引流管的通畅,防止导管扭曲、折叠 加强观察,有无出血或各脏器液漏等并发症,如腹腔引流液出现金黄色或黑绿色提示胆漏;腹腔引流液出现稀薄的肠内容物或粪便类的臭味或渗出物提示肠漏,放置胰周的引流管

7、出现透明、清凉或大米汤样液体提示胰漏等,腹腔及脏器内引流管的护理,一般护理,定时更换引流袋,更换时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拔管后护理:拔管24h内应指导患者健侧卧位,注意观察敷料是否清洁、干燥,观察局部有无渗出、出血、血肿 等,胸腔闭式引流管,根据胸膜腔的生理性负压机制,设计一种密闭式水封瓶引流系统,即依靠水封瓶中所盛液体使胸膜腔与外界空气相隔离。,胸腔闭式引流管,目的 引流胸腔内的渗液、血液和空气,并预防其反流。 重建胸膜腔正常负压,使肺复张。 平衡胸膜腔压力,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 促使患侧肺迅速膨胀,防止感染。,胸腔闭式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原则 装置密闭 无菌操作 有效引流 妥善

8、固定 及时记录 管道通畅,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1、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长玻璃管置于水面下3-4cm,并保持直立位,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包盖严密。,引流装置保持无菌,定时更换引流瓶。 保持伤口处敷料清洁干燥,一旦浸湿及时更换。,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引流瓶位置低于胸腔60cm-100cm,任何情况下不得高于胸腔水平防止引流液逆流。搬运病人时,先用两把止血钳双重夹住胸腔引流管,再把引流瓶置于床上,可放在病人的双下肢之间。搬运后,先把引流瓶放于低于胸腔的位置,再松止血钳。,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3、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挤压引流导管,防止导管受压、扭曲

9、、堵塞;鼓励病人咳嗽、深呼吸运动和变换体位,以利液体、气体排出,促进肺扩张。,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4、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管的长度约为100cm,以能将引流管固定在床缘,且能使它垂直降到引流瓶为宜。过长时易扭曲,还会增大死腔,影响通气。过短时病人翻身或坐起时易牵拉到引流管。固定引流管时,可将引流管两端的床单拉紧形成一凹槽,再用别针固定。现装置先进挂到床沿。,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5、病人的体位 术后病人通常为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如果病人躺向插管侧,注意不要压迫胸腔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6、观察和记录,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并准确记录。注意观察长玻璃管内水柱波动,正常水柱上下波动约是4-

10、6cm。水柱波动反映胸膜腔内负压的情况:若水柱无波动,则提示引流管道系统不畅或肺已完全复张。,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7、引流管的拔除及注意事项 胸腔引流管安置一般4872小时后,如查体及胸片证实肺已完全复张,24小时内引流,量少于50ml,脓液小于10ml,无气体排出病人无呼吸困难,可拔出胸腔引流管。拔管后,要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气胸和皮下气肿。检查流口覆盖情况,是否继续渗液,拔管后第二天应更换敷料。,神经系统引流管,分类 脑室引流 硬膜外引流 硬膜下引流 创腔引流,脑室引流管,目的经颅骨钻孔等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从而控制颅内压、引流脑室积血、降低伤口脑脊液漏的发生。,脑

11、室引流管,护理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易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此时抬高或暂夹闭引流管。引流液500ml/d。,引流瓶的位置 引流管的末端置于侧脑室平面上1015cm,始终保持正常颅内压。,脑室引流管,护理病人病情稳定即可将床头抬高15度30度。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定时更换引流袋 转运病人时应夹闭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术后12日可略呈血性渐变橙黄色,异常时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 提示颅内感染。,脑室引流管,护理,引流管通畅:随病人呼吸、心跳上下波动, 引流管如无脑脊液流出,可能是:颅内压低于1-1.5mmHg;引流管放入脑室过深过长,致使在脑室内盘曲成角;管口吸附于脑室

12、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室壁;引流管被小血凝块或破碎脑组织所堵塞。拔管:开颅术后脑室引流一般3-4天。拔管时先夹闭12天,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方可拔除。,神经系统引流管,简单比较,小结,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作好心理护理 妥善固定导管 保持引流通畅 加强无菌管理 注意观察记录,关心安慰病人,使其消 除顾虑,配合治疗根据病人情况给予相应指导,小结,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作好心理护理 妥善固定导管 保持引流通畅 加强无菌管理 注意观察记录,指导病人在翻身及下床活动时,勿使其脱出注意管道密封情况,仔细检查引流管及接头处有无松动漏气,小结,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作好心理护理 妥善固定导管 保持引流通畅 加强无菌管理 注意观察记录,经常检查引流管有无打折、扭曲、受压经常挤捏引流管,避免 阻塞酌情给予半卧位,可维持良好引流功能,小结,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作好心理护理 妥善固定导管 保持引流通畅 加强无菌管理 注意观察记录,及时更换引流管周围敷料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防止破溃定时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小结,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作好心理护理 妥善固定导管 保持引流通畅 加强无菌管理 注意观察记录,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质准确记录于体温单上,Thank You !,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