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4848651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6.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医 护 理操作,内 容,耳穴埋籽 拔火罐 艾灸 穴位按摩,耳穴埋籽,耳穴埋籽:是指用硬而光滑的药物种子和药丸、磁珠等在耳穴表面贴压并用胶布固定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耳穴顾名思义就是耳朵上的穴位,与人体脏腑、经络相沟通,反应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是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特定点。 如 心:强心、调节血压、宁心安神、清心泻火等功能。神门:镇静、镇痛、消炎作用。,耳穴埋籽,耳的解剖,耳穴结构口诀,一舟一垂一结节, 二轮二屏三切迹,三脚三窝十六部注:一舟:耳舟;一垂:耳垂;一结节:耳轮结节;二轮:耳轮、对耳轮;二屏:耳屏、对耳屏;三切迹:屏上切迹、屏间切迹、轮屏切迹;三脚:耳轮脚、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

2、脚;三窝:三角窝、耳甲腔、耳甲艇,(一)耳轮耳郭外缘向前卷曲的部分。,(二)耳轮结节耳轮外上方稍肥厚的结节状突起,又称达尔文结节。,(三)耳轮尾耳轮下缘与耳垂交界处。,(四)耳轮脚耳轮深入到耳甲腔的横行突起。,(五)对耳轮与耳轮相对的隆起处。,(六)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的分支。,(七)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下的分支。,(八)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窝。,(九)耳舟对耳轮与耳轮之间的凹沟。,(十)耳屏耳郭前面的瓣状突起,又称耳珠。,(十一)对耳屏耳垂上部与耳屏相对的隆起。,(十二)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十三)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十四)轮屏切迹对耳屏与对

3、耳轮之间的凹陷。,(十五)耳甲是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脚下缘围成凹窝。,(十六)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十七)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十八)耳垂一耳郭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它在耳前外侧面的排列像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腹部和下肢朝上,胸部和躯干在中间。,耳穴分布,耳垂相当于头面部 对耳屏相当于头脑部和神经系统 轮屏切迹相当于脑干 耳屏相当于咽喉、内鼻和鼻咽部 屏上切迹相当于外耳 对耳屏相当于躯干、运动系统 对耳轮下脚相当于臀部、坐骨神经 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耳穴与人体对应规律,耳穴与人体对应规律,耳舟相当于上肢 三角窝相当于盆

4、腔、内生殖器 耳轮脚相当于膈肌 耳轮脚周围相当于消化道 耳甲艇相当于腹腔 耳甲腔相当于胸腔 屏间切迹相当于内分泌系统,耳穴全息图,各种疼痛性疾病 炎症性疾病 内分泌性疾病 慢性病 神经系统性疾病 还可戒烟,解酒,催乳,晕车,美容等。 如可治疗感冒、鼻炎、胃痛、失眠、颈椎病、腰腿痛、美容、肥胖、痤疮、月经不调、痛经和落枕,外耳患有病症如冻疮湿疹溃疡等 有习惯性流产者禁用耳穴 月经期慎用,个别有经期缩短、但停用后又会恢复,适应症,禁忌症,诊断疾病并对耳廓进行望诊(变色、变形、丘疹、血管变化)和触诊(结节)后,进行选穴,然后对耳廓进行清洁,用探棒进行按压。医者做手扶患者耳背,右手持探棒,以适宜压力按

5、压各穴,并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应注意压力要均匀一致,按压时间要基本相等。而后进行贴压药物种子,达到刺激穴位的作用。,操作方法,用物,相应部位取穴 根据脏腑辨证和经络学说取穴 按现代医学理论,发病原因取穴 按穴位功能取穴 临床经验取穴,取穴原则,食欲不振:脾 胃 小肠 胰 口 皮质下 内分泌可促消化,促进食欲,提高代谢功能 失眠:神门 枕 皮质下 胃 心神经衰弱区可协调大脑兴奋和抑制,起到镇静作用 月经不调:子宫 内分泌 垂体 卵巢 肾 肝月经期慎用,在其他时间进行调节 落枕:颈或颈椎 神门 枕 腰椎间盘突出:背腰椎穴 肾 肝 内分泌 三焦,常见病的取穴,相应部位: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平喘穴

6、:功能穴 口:经验穴 脑干、神门、枕:镇静止咳 脾:祛痰,止咳,相应部位:支气管、肺 平喘穴:功能穴 肾上腺:可使支气管扩张,肺通气量增加,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神门、枕:镇静止咳平喘,平喘,操作流程,经络? 经 络?,经络?,经络?,经络?,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头,胸,手,足,腹,手三阳经,足三阴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

7、阴心包经,食指端,足大趾,目外眦,目内眦,足小趾端,无名指端,足大趾端,小指端,鼻孔旁,心中,胸中,肺中,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

8、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拔火罐,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

9、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主要临床作用,拔火罐是传统的中医外治方法,可以行气活血、疏经活络、消肿止痛、祛除风湿。 常用于治疗腰背痛、颈肩痛、风湿痛、落枕、感冒、消化不良、失眠、更年期综合征以及部分皮肤病等。,原理,祖国医学角度按中医理论讲,拔罐具有行气止痛、祛风散寒、调理脏腑虚实、活血化瘀的作用。,现代医学角度,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病的机理是: 拔罐能使病人皮肤的毛细血管充血破裂,以至自身溶血,从而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这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可以被送往全身各处,刺激机体的各个器官,增强

10、各器官的功能,以起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拔罐可使机体局部的血管扩张,起到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作用。,拔罐还具有增进人体内淋巴液的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脏器对其代谢产物的排除。 拔罐可以通过刺激病人的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到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拔罐法的应用单罐 、多罐 、闪罐 、留罐 、走罐 、针罐 、药罐、刺血(刺络)罐,拔罐后皮肤变化的临床意义罐斑-皮肤发生颜色和形态的变化表现为皮肤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血,伴热痛感,是体内病理的反映。,拔罐印色素反映如下: 1、紫黑而暗:-行经不畅有血淤 2、发紫并伴有斑块: - 寒凝血淤 3、呈散在紫

11、点状 - 气滞血淤 4、鲜红而艳: -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5、红而暗: -血脂高,且有热邪 6、灰白,触而不温: - 虚寒或湿邪 7、表面有皮纹或微痒:-风邪或湿症 8、罐体内壁有水气: -有湿气 9、出现水泡: 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 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注意事项,第一、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第二、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第三、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

12、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第四、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第五、留罐时间根据病情、部位决定。一般留罐10-15分钟,大罐吸拔力强,可适当缩短时间,否则可能会起泡。,第六、罐口应光滑无破损,也不要太薄,防止割伤皮肤 第七、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才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等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垫高壮举部,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针刺人中、合谷,拔罐十忌,1、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皮肤损伤、精神病或神经质

13、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不宜拔罐。 2、严重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血液性疾病; 3、骨折部位、静脉曲张部位; 4、孕妇、月经期妇女、精神病人、肺结核活动期病人; 5、血压过高病人; 6、重度心脏病病人;,拔罐十忌,7、六岁以下小孩。 8、过于瘦弱的人也不宜胡乱施穴或慎用拔罐疗法; 9、头部、心脏处更应慎用,不能什么伤痛都用火罐,外伤、内部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火罐。因为不对症的拔罐虽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却会贻误病情,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10、皮肤过敏、溃烂部位、水肿部位;皮肤有破损,或患有易出血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紫癜风等)的病人也不适合使用拔罐疗法。,常用的治疗罐法,留罐法 指

14、罐吸拔在皮肤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罐时间一般为10到15分钟,夏季及皮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临床应用 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走罐法 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临床应用 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闪罐法 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拔

15、于病人患处,随即将罐立即取出,反复如此操作,直至皮肤潮红发热为止。 临床应用 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拔罐疗法治疗咳嗽,拔罐取穴:大椎、风门、肺俞、 拔罐操作:患者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取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或投火法等,将火罐吸拔在所取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34天治疗1次(根据皮肤反应而定), 5次为1疗程。,拔火罐法治疗腹泻,临床采用拔火罐法治疗腹泻,常用方法: (1)患者取仰卧位,用口径 6cm的中型火罐于肚脐窝处(相当于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两侧天枢穴的部位)拔一罐,一般隔一天或隔四天一次,往往13次即可减轻或者痊愈。适用于大便溏薄、次数多,或为清冷之灰白色稀便,或为完谷不化之稀便。 (2)取穴: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下巨虚。按俞穴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取上述两组腧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一次,进行拔罐治疗。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泄泻。,操作流程,艾灸,概 述,艾灸法,又称“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点燃后置于体表的一定穴位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经络,益气活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