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流感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4839255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防治流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医防治流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医防治流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医防治流感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医防治流感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防治流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防治流感(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防治流感南苑社区中心 刘俊红,概念,时行感冒:以憎寒、发热(39-40)周身酸痛、疲乏无力,全身症状重。伴鼻塞、流涕、咽痛等呼吸症状。较一般感冒重。少数病人可有腹泻, 水样便。 流行性,四季皆可发病,以 冬春季多见。,病因病机,1.外感风邪疫毒:外感邪气或疫毒,从皮毛或口鼻侵犯人体,使肺卫失和而发病 2. 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起居不慎、寒温不调、过度疲劳皆使肌腠不密,肺卫失调。,病机关键 1、“非其时而有其气” (诸病源候论)。 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2011年冬春季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方案(第一版) 一、中医药预防,今年冬春我市气候寒冷少雪,天气干燥,因寒而少

2、雪宜生燥,燥邪伤阴,与风热毒邪极易形成温病流行而成疫,加强人群预防至关重要。,(一)生活预防措施,生活起居预防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 (2)“食饮有节,不过不失”,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食刺激之品。 (3)“起居有常,行止适度”,作息要有规律,多动、早睡。 (4)“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态平衡,祛除对流感恐惧心理。,饮食预防,1.茶饮系列 鸭梨(去核)、绿豆适量煮水代茶饮; 莲藕、白萝卜、罗汉果各适量煮水代茶饮;葱白、白萝卜、香菜适量加水,煮沸热饮。,薄荷、生姜、大枣(去核)各适量沸水浸泡5-10分钟趁热饮用。 桑叶、菊花、芦根各适量,沸水浸泡代茶

3、频频饮服。,2.保健粥系列,薄荷、带皮鸭梨、大枣(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用小米或大米煮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可吃。 百合、薏米、绿豆和小米或大米共同煮粥。,3.防燥小窍门,若口鼻干燥较重,可以棉签蘸香油外涂,具有润燥的功用,日常生活预防注意事项,(1)保持手部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 (2)避免手部接触眼睛、鼻及口。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遮掩口鼻。 (4)不随地吐痰,如要吐痰应将分泌物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5)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发烧时,应戴上口罩,并尽早就医。 (6)若出现流感症状,尽量不要上班或上学。 (7)如外出旅游途中或回程后出现发烧或类似流

4、感的症状,要马上就医,并告知医生旅游记录。,药物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方 1.补气解表方。 组成:党参10克 苏叶10克 荆芥10克 适用人群:用于平时体弱易感人群。 服用方法:将上3味药放入杯中,加500mL开水,加盖闷泡30分 ,代茶饮。,2.温中散寒方组成:生姜10克 大枣15克 防风10克 适用人群:用于普通人群。 服用方法:将上3味药放入杯中,加500mL开水,加盖闷泡30分钟。代茶饮。儿童酌情减量。,根据中医和民间传统,多用具有芳香化浊类中药,制成香囊或熏香,具有除瘴避秽的作用,如苍术、艾叶、藿香、当归、白芷等。,二、中医药治疗,(一)轻症辨证治疗方案 1.温燥犯肺 主症:发热恶寒,头

5、身酸痛,咽干咳嗽或咽红干痛,无汗。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润燥,基本方药: 桑叶10克、苏叶10克、杏仁9克、沙参15克、浙贝母10克、香豉10克、炒栀子6克、苦桔梗10克、芦根30克,2.风寒束表主症:发病初期,恶寒,发热或未发热,身痛头痛,鼻流清涕,无汗。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而润。 治法:辛温解表。,基本方药: 炙麻黄6克、炒杏仁10克、桂枝10克、葛根30克、炙甘草10克、羌活10克、苏叶10克。 常用中成药:九味羌活颗粒、散寒解热口服液。,3.风热犯卫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基本

6、方药: 银花15克、连翘10克、桑叶15克、菊花15克、炒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茅根15克、牛蒡子15克、苏叶10克、芦根15克、薄荷(后下)6克、生甘草6克,常用中成药: (疏风清热)疏风解毒胶囊、香菊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双黄连类口服制剂、小儿感冒颗粒,葛根芩连类制剂等。发热者可服用金花清感颗粒。,4.热毒袭肺 主症: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解毒,基本方药: 炙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先煎)30克、知母10克、芦根15克、牛蒡子15克、浙贝母10克、金银花15克、青蒿(后下)15克、荆芥10克、生甘草6克,常

7、用中成药: 清肺解毒类中成药或制剂,如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莲花清热类制剂、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二)危重症辨证治疗方案,1.热毒壅肺 主症:高热,咳嗽咯痰,气短喘促;或心悸,躁扰不安,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或灰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肺,解毒散瘀。,基本方: 炙麻黄、生石膏、炒杏仁、知母、葶苈子、鱼腥草、金荞麦、黄芩、浙贝母、生大黄、丹皮、青蒿 持续高热,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 常用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喜炎平、痰热清、血必净注射液等,2.脱证,主症:呼吸急促或微弱,或辅助通气,神志淡漠甚至昏蒙,面色苍白或潮红,口燥咽干,舌暗淡,苔白,或舌红绛少津,脉微弱。 治法:

8、扶正固脱,基本方:偏于气虚阳脱者选用人参、制附子、干姜、煅龙骨、煅牡蛎等;偏于气虚阴脱者可选用人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等。常用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三 穴位防治,1、易患感冒者,可坚持每天按摩迎香穴,用手掌搓颈后风池穴,皆可预防感冒。 2、取鲜薄荷叶适量,将其揉成团,在迎香、合谷穴各擦1-2分钟,每日4次,三日为一疗程,适用于感冒鼻塞者。,四 刮痧,前额、太阳穴、脊柱两侧、肘窝、腘窝等处,沿同一方向轻轻向下或向内、向外反复刮动,至出现紫红斑点或斑块为度,一般持续约20分钟。具有发汗解表,退热止痛,辟秽祛浊之功。 危重患者及局部皮肤溃疡、损伤者不宜!,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