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第1-4章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54823970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第1-4章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城市地理学第1-4章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城市地理学第1-4章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城市地理学第1-4章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城市地理学第1-4章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第1-4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第1-4章(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地理学,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城市的空间和(包含非空间)现象。2、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城市(镇)形成、发展及其地理分布规律。,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属于社会学范畴的地理学科,并朝着一门综合的社会科学的目标

2、发展。城市主体是人及其活动,主要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故在发达国家其已归入社会科学。,城市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社会科学中的城市地理学,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2、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3、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4、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5、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第三节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一、1920年以前无独特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二、1920-1950年经济活动的重心转入城市“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 :帕克,沃思,伯吉斯等克里斯泰勒:1933年发表南德的中心地三、1950-1970年地理学经历了“数量革命”布赖恩贝里的实证研究四、1970年以来针对西

3、方的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第四节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908年张相文等效仿欧美的先例创立“中国地学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地质学和地理学的萌芽。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深入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及标准一、城市和城镇二、定义城镇的标准

4、城镇与乡村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在产业构成、人口规模、建筑密度及景观、物质构成、职能等方面。(界线有逐渐模糊的趋势,见下图)世界上并没有统一的城镇的定义。,第二节 城市地域,一、城市规划基础(知识补充)1、城市发展的历史(1)前工业社会的城市 早期城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 (3500-3000),中国(2500-2000) 中世纪城市:(2)工业社会城市欧洲、美洲(3)后工业社会城市人文城+科技城+生态城,2、城市规划思想(1)霍华德:1898,田园城市(2)柯布西埃:现代城市(光辉城市)5%的建筑用地,摩天大楼,花园住宅,地下(重型)、地上(市内)、高架(快速)交通体系,严格的几何图形(3)

5、其他理论索里亚玛塔-线性城市,环形铁路线戈涅-工业城市,工业在河口,城市在高地沙里宁-有机疏散,二、城市的行政地域,三、城市的实体地域城乡界限的划分,美国国情普查局规定,大都市地区和城市化地区,通勤场和城市场,通勤场(commuting field) 到有关中心城市通勤的外界(0%等值线)所包括的范围。大都市区的外界大体与通勤率1030%的范围相当,故它是比大都市区更大的功能上的城市地域概念。城市场(urban field) 从良好的社会经济联系的网络演化成的、有着相对低密度的、广阔的多中心区域结构。包括城市居民周期性的户外娱乐活动场所,囊括了城市居民的绝大部分生活空间。,四、城市的功能地域,

6、1、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国外常用,包括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之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一般以县为单位。2、大都市地区( metropolitan district)美国1910年提出,1949年建立具体标准,称标准大都市区(SMA),1951年改称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1980年改为大都市统计区(MSA),但基本内容未变。,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地域组织的特点,1、多核心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2、交通走廊铁、公路的无间隔连接;3、密集的交互作用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为标准;5、国家的核心区域

7、经济效益最高,甚至为国际交往枢纽。,五、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0年修订)简介,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是对2003年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需再次上报国务院批准。本轮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修改内容有五个部分。,1、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规划区范围由上版总体规划的2893平方公里扩大至4960平方公里,将长沙市内五区、长沙县全县域、望城县全县域、浏阳东部新城和宁乡县县城(包括金洲开发区)纳入了规划区范围。在规划区范围内将构建一个能承载千万级人口规模的大都市区。都市区是城市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的主要集中区,其范围在上一版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增加了长沙县的黄兴镇、安沙镇、跳马乡和干杉乡

8、等四个乡镇,总面积由1450平方公里调整为19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按照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界完整的原则确定,包括了长沙市河东内四区全部,以及岳麓区、望城县、长沙县的一部分,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62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将承载大约629万人口。,规划区-都市区-中心城区(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图),2、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从城市发展大趋势来看,提出了沿“一轴两带”发展。“一轴”指湘江发展轴,“两带”分别指北部发展带(串联了宁乡县城、长沙县城及一大批国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和南部发展带(串联黄花机场、长沙高铁南站、省政府、大学城、洋湖垸总部基地等)。 从发展片

9、区来看,提出了“一主两次六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上一版总体规划“一主、两次、四组团”(一主指河东主城市区,两次指河西新城和星马新城,四组团指高星组团、捞霞组团、暮云组团和坪浦组团)的基础上,重新划定了界限,并增加了黄榔高铁组团和黄花空港组团。 从城市中心来看,明确提出了多中心的概念。除了河东CBD外,还规划了河西CBD、星沙副中心、雷锋湖-梅溪湖副中心,以及多个组团级中心,其中高铁组团中心远期将升级为城市副中心。,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3、升级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的区域交通地位大转型和构建国家级交通枢纽是本轮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由黄花国际机场、长沙高铁南站、长沙

10、火车站、金桥城际铁路站、霞凝货运枢纽组成的五大综合交通枢纽,优化了铁路、公路、水运、轨道、城市道路等五大综合交通网络。 航空方面,根据经民航总局批准的黄花机场总体规划,规划了机场向东发展的空间,并在机场周边安排了基础设施对接和临空经济发展的空间。 铁路方面,落实了武广高铁、沪昆高铁、“3+5”城际铁路等重大铁路设施的站线空间位置,规划预留了长渝和至海峡西岸的铁路大通道。 公共交通方面,继续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轨道线网做了较大修改,规划了与城市空间拓展相匹配的“米“字型构架,2020年规划地铁线路6条,总长约230公里。 道路方面,重点强化了快速路网和跨湘江的过江

11、通道。提出了与区域高速公路对接的“五纵五横”快速路网骨架,湘江过江通道除已建和在建的10个外,还规划预留了10个。另一方面对支路网和停车场提出了分区规划的原则。,中心城区客运交通枢纽规划图,4、整合了历史文化名城资源,落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要求,挖掘整理更多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构建由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街巷、地下文物埋藏区、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构成的完整保护体系,提出了自然风貌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思路,在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规划了岳麓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更加彰显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

12、相呼应的山水洲城格局。本次规划还新增了历史地段保护层次,以及汉长沙王考古遗址公园、明王陵景区、靖港古镇等保护内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5、新增了生态控制线规划内容,为确保良好的生态环境,新增了生态控制线内容,把一级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的范围、坡度大于25%和相对高差大于30米的山地、林地、主干河流、水库及湿地,以及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全部纳入了生态保护范围。规划区内生态控制线范围内总面积(包括水面)2284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46,构建了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森林、农田、流域、湿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除上述五大部分内容外,本轮总体规划修

13、改也涉及了基础设施、用地布局等方面的相应调整,详细情况请见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官方政务网站()。,市域生态环境区划图,第三节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1955年公布第一个标准,基本规定聚居人口10万以上可设市,10万以下,确有必要时也可设市。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2000以上、居民50%以上为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区可设镇,少数民族地区从宽。 1963年作较大修改。设镇标准下限提高到3000人以上,非农人口大于70%。设市标准基本未变但从严审查,缩小了郊区范围。 1984年公布现行设镇标准,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基本以2000非农业人口作设镇下限。 198

14、6年设市标准作重大调整,增加经济指标。 1993年又作调整。,二、我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标准,(1)无稳定和恰当的城乡地域划分标准,没有建立城镇的实体地域概念。 (2)1955年公布第一个城乡划分标准,城镇人口包括市和镇辖区总人口(农业和非农业人口)以及城镇型居民区人口,当时市、镇郊区小,较符合实际。 (3)1963年,规定城镇人口只计算设有建制的市镇非农业人口,不再包括农业人口。城镇人口与城镇地域之间开始脱节,农业人口可能在城镇辖区内(如郊区),非农业人口可能在城镇建成区以外。 (4)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重新使用1955年标准。后设市镇标准下降,市镇辖区迅速膨胀,城镇人口统计上超常增长。1

15、989年城镇人口达51.7%,其中农业人口63.5%,UN、WB等停止使用我国1982年以后数据。 (5)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使用新标准。,按两种不同口径计算的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三、市带县,(1)我国特定条件下的行政地域概念,不是城市地域概念。(2)至1990年,168个市领导了约700个县。(3)不同市带县的范围没有明确标准。(4)产生了较多问题。,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出现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在此之前经历了第一、二、三次社会大分工。(地利说,要塞说,阶级说),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地质、地貌、气

16、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如,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多于低山丘陵地区;城市选择两种定性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生态学中边缘效应)。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水、热、动植物等资源的丰饶度及组合,基础设施、劳动力、历史、经济现状及结构、潜力等。,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位置就是某一个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1、大、中、小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从城市与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及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1)实体转运(2)商业性转运(3)政治性转运,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规模经济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是指各种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业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一直或减小城市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