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820540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中国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中国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中国传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中国传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兆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220余次,因此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就是在这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中国传统文化

2、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儒家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

3、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二、儒墨显学,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孔子思想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仁”、“礼”、“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的论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的最直接也最可信的资料。,中国传统文化

4、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1)“仁” (2)“礼” (3)“中庸” (4)“教”与“学” (5)主张“因材施教”,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仁,“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 孔子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一曰“仁者,人也。”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二曰“仁”即

5、“爱人”(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象尧舜一样“南面而己。” 子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四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他倡导以“孝悌”为基础的伦理观念,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学而)。甚至“仁”的精神也渗透到他的教育思想当中,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

6、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礼,“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他教育颜渊要“非

7、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理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他教育弟子的基本原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颜渊)。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行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违礼。因此,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且还通过编修春秋,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进行了讥刺贬斥。,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

8、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在政治上,他反对使用强制性的刑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孔子崇奉、维护周礼,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根据情况变化,对周礼有所损益。如周代的礼帽是用麻料做的,可是后来大家都用丝料做,对于这种改变,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子罕)按照周礼规定,童子死后,只能以简单的“殇”礼来办丧事。可是鲁国的童子汪,死在抗击齐国入侵的战场上,因他大有功于国家,人们不愿用“殇”礼葬他。当问及

9、孔子时,孔子回答:“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礼记檀弓下),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他赞赏尧所提出的“允执其中”(尧曰),反对“过”与“不及”。 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所以子罕篇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四者讲的都是排除固执主观成见,尊重客观事实。 子罕还

10、载孔子的话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指的就是引导人们排除认识上的片面性,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子路)。他所谓“和而不同”,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不是单纯的一方依顺另一方,而是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和为贵,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这一观点是由其弟子有子陈述出来的。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

11、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礼”本来是用来显示不同等级之间人们身分差别的,强调“和为贵”,就是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种强调协调与和谐的观点,脱离开其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内涵,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乃是一种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原则。,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中庸难以做到,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

12、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教”与“学”,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又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也向他的学生学习,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当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又问:“礼后乎?”孔子说

13、:“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他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

14、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他提倡奋发学习,讲求学习方法。在知识的形成积累上,强调学与求的重要性,称自己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要求弟子“发奋忘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一再赞扬好学的颜回,称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同时又批评白天睡觉的宰予,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公冶长)。,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他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

15、。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一方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丰富提高自己。他还强调学与行结合。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认为只说不做是可耻的,“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他们重视血亲人伦,重

16、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2)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3)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4)在修身论方面,他们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为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墨家:其创始人是战国时的墨子,墨子,也叫墨翟,关于其生平,史记上记载的很少,关于他是哪国人,历来也有分岐。一说是鲁人,一说是宋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附带写了几行:“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可见,在西汉初年,墨翟的事迹己不能确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