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一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811958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专题一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必修三专题一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必修三专题一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必修三专题一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必修三专题一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专题一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专题一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考纲】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提示】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第28课时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百家争鸣,知识点1,1.儒家思想:,德治,私人讲学,仁政,仁,制天命而用之,概念阐释: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 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 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农家等;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2、”:“仁”者爱人;如何实行仁,要“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恢复“礼制”);主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使国家“足兵”,取得“民信”;主张逐步改良(反对春秋时期的大动荡,“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认为春秋变革是“礼崩乐坏”的表现,试图恢复周朝的社会秩序代表的是春秋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立场。),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

3、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度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你还知道孔子哪些教育名言?),易错警示: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否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见教辅,如何评价孟子的思想?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返回目录,知识校对,百家争鸣,知识点1,2.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影响,小国寡民,天道,自然,奖励耕战,法治,知识校对,思想评价: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知识初探: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为什么备受推崇?,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

4、的趋势 3、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族、小生产者。 四大派别:儒、墨、道、法。,1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否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2老子(道家学派)与墨家学派(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

5、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2)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重难点一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思想及意义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A层 史论突破高考

6、命题探源点,重难点一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思想及意义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发的特点。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p146,3.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特点:,以“仁”、“民本”为核心,经历了一个继承、发展的历程,形成儒学体系,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1)道家思想 史料一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7、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 导读:史料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世界观,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4.道、法、墨家思想主张,史料二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 导读:史料反映的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这种思想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2)法家思想 史料 韩非认为:“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还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导读:史料

8、反映了韩非子主张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主张;还表明了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思想及影响,史论突破1,战国秦 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2、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3、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

9、,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不受统治者重视原因:墨家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尚贤,主张节约,反对浪费,反映了劳动者追求平等、和平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体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的要求。但在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变革时期,其主张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社会变革的愿望,也已超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显/隐,3,1,2,庄子提出了“齐物”的观点。“齐物”就是齐一万物。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从“齐物”的观点出发,庄子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逍遥”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庄

10、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属于自然的东西本来就有,是人所不能改变的,人为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在今天人与自然的相处中有巨大借鉴意义。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返回目录,2012年十八大报告“以人为本”的阐述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知古通今,【思维引导】阅读教辅材料,简述先秦三位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中体现的民本思想,体会其与现代民本思想的不同。,【拓展探究】1、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关注民生等)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11、,勿施于人,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提示: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返回目录,热点材料: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思考:古代儒学的什么核心思想?孔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本思想有何不同? 提示:(1)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2)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

12、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2012年十八大报告“以人为本”的阐述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知古通今,【拓展探究】2、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 法家的法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兼爱、非攻,“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平等博爱、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古为今用:“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返回目录,汉代儒学,知识点2,1.“焚书坑儒”批判,(1)内

13、容:,焚书:除 、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以外,一概予以焚烧。 坑儒: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人坑杀于咸阳。,(2)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3)影响:,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2罢黜百家,(1)内容:,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2)董仲舒的主张:,确立儒学的 的地位; 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秦记,独尊,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核心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 根本目的: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

14、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返回目录,汉代儒学,知识点2,2罢黜百家:,(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政治上“启用”:启用儒学之士担任重要职务。,(4)影响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演变。 (2)科举制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 为选官的标准,以 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

15、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标准,推动儒学的兴盛。,思想上“肯定”: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教育上“垄断”: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儒家经典,影响补充: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因为?,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考试成绩,儒学经典,重点背记,返回目录,汉代儒学可归纳为“一、二、一” 一个实质:文化专制。 两大思想:秦代,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一个目的:文化一统

16、是为政治一统服务的。,1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否只是发展儒家思想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特点、实质及影响,史论突破2,【思维引导】阅读教辅史料,简述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实质,理解新儒学的影响与评价。,【知识探究】,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P147,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社会正统思想。 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