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3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806860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18.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3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3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3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3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3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3(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医学的历史比较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 (鲁迅)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辨。) 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人为鉴,可正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 站在世界医学史立场,回顾中西医漫长历程,科学对待二者的差异、冲突、交融,分析各自的兴盛、危机、迟滞,冷静总结经验、教训。 看历史要具备三双眼睛。,古代的世界医学,现代科学基本上是西方大传统的产物,不深究希腊科学特别是其渊源,则不可能了解西方科学传统。西方科学传统表现于两个方面:1、并非一套孤

2、立观念、学说、发明、技术、人物的集合,而是从某些共同问题和观念所衍生出来的一整套理论、观察、论证、方法,它们相互结合,成为有机体系,体系又产生不同流派。,2、传统有强大的延续性:不但在某些时期蓬勃发展,而且经过移植或长期中断,仍能凭借其前的观念、理论,重新萌芽、滋长。公元前6世纪3世纪,是大传统诞生时期。古希腊宗教、神话以及埃及、巴比伦远古科学传统通过融合、蜕变产生多个相关联的流派,包括自然哲学、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科学。,西罗马帝国覆灭后300年,希腊科学与哲学为伊斯兰世界移植和继承。阿拉伯代数、三角学、位置记数法、炼金术对西方科学传统的影响和贡献。中世纪踏入近代的转折点士

3、15世纪。奥图曼帝国的进逼,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希腊热潮和数理科学研究的回归。导致近现代科学的革命。哥白尼、第谷、伽利略、开普勒、牛顿,与近现代科学革命密切相关:中国火药、印刷术、磁针引起远航探险、知识广泛传播的深远变化。西方科学是一个历时悠久、覆盖面宽广,然而并无固定地域中心的大传统。它有四个特征:1、历史极其漫长,大约3500年,它最早的文献使用巴比伦楔型文字(陶泥数学板)或者埃及行书体文字(林德数学手卷),其后依次使用希腊文、,阿拉伯文、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德文、英文等。2、发展中心不固定,缓慢但不停地在欧、亚、非三大洲许多不同地点之间转移。(克罗顿、雅典、亚历山大、巴格达、伊朗与中

4、亚、开罗、科尔多瓦、托莱多、罗马、佛罗伦撒、巴黎、牛津、北意大利、剑桥等)科学发展中心转移、“多文化、多言语”现象意味着什么?,科学发展必须有非常特殊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人才的结合,但这样的结合很稀有和不稳定。科学需要在适合其继续生长、发展的地区立足。广义的西方世界具有复杂地理环境和包括多种民族、文化与文明的广大地区。3、西方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密切。宗教精神是古代、近代一些大科学家的基本动力。4、两次革命:古希腊科学的开创;牛顿革命。,一、古埃及医学 一、纸草文献中的医药学记录1、史密斯康氏纸草文2、埃伯斯纸草文3、赫尔斯特纸草文4、柏林纸草文5、康氏纸草文6、伦敦纸草文,二、早期人体生理

5、、病理的认识1、宗教崇拜与疾病认识2、原始体液与病理学说3、木乃伊制作的医学意义4、医生与医学教育,石 刀,五 行 属 性 归 类,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表里经同名阳经 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 心中 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 胸中 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 肺中,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十方面: 1、较早的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 2、重视关系(包括人际关系)而超过实体; 3、重视功能动态而超过形质; 4、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5、认为整体运动是一个圆圈;,6、重视形象思维,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会贯通; 7、偏向综合而疏于分析; 8、喜重平衡均势而强调和谐统一; 9、重视

6、时间因素超过空间因素; 10、长于直觉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中国文化在总的趋势上是“整体实用”,具有阴性特征,古代奴隶制社会的西方医学一、古希腊医学(一)概况(二)古代自然科学的一般发展历程与古希腊医学的分期,第一阶段: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阶段第二阶段:自然哲学阶段第三阶段:系统哲学阶段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分化,阿波罗,第一阶段:图腾崇 拜和原始宗教阶段,阿斯克雷庇亚,阿斯克雷庇亚,蛇徽:西方医学的标志,蛇徽:西方医学的标志,轴心时代辉煌的科学、文化和医学雅斯贝斯:公元前800200年, 巨人的时代,第二阶段: 自然哲学阶段,1、自然哲学的勃兴 泰利士“万物由水所生” 阿那克西美尼

7、“气为万物本源” 赫拉克利特四元素说 毕达哥拉斯, 数论派 毕达哥拉斯 原子论 个人主义 中国的血缘氏族宗法观念 柏拉图的相论 Theory of idea西方的两个世界中国的天人合一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逻辑中国的比类取象,轴心时代辉煌的医学雅斯贝斯:公元前800200年, 巨人的时代,第三阶段:系统哲学阶段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医学学派,克罗吞医学学派西西里医学学派尼多斯医学学派科斯医学学派,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 (1)体液生理与病理学说火(热)血液(心)热湿多血质(活泼型)水(冷)粘液(脑)冷湿粘液质(镇静型),风(干)黄胆(肝) 热干胆汁质(兴奋型) 土(湿)黑胆(脾) 冷干忧郁质(

8、抑制型),(2)灵气说 (3)解剖学知识 (4)整体观和预防思想 (5)关于医学道德,希波克拉底外 科手术用的器械,轴心时代辉煌的医学 黄帝内经 希波克拉底全集 1、都坚决抛弃了巫术和迷信 2、双方都强调整体观念 3、双方都重视动态平衡 4、双方都强调哲学指导 5、双方都强调临床观察,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阳刚阴柔,动静升降 阴平阳秘;谨察阴阳,以平为期 五行生克乘侮,差 异 1、功能与结构的偏重不同 2、哲学思辨的地位不同 3、理论的普适与局限不同,亚历山大利亚时期医学 欧几里得几何学体系阿基米德古典力学阿波罗尼圆锥曲线亚里士多德生物分类法和逻辑学理论,欧基里德 (公元前3

9、30275),阿基米德 (公元前387272),1、医学中心的转移2、解剖学和生理学成就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学派,名医辈出,学派蜂起 1、百科全书派塞尔萨斯 2、方法学派索兰纳斯,盖 伦,1、生平及著述 2、主要医学思想 3、杰出的解剖学研究 4、实验生理学研究的先驱 5、临床医学的贡献,在一幅十三 世纪的壁画 上, 盖 伦 (左)正在 与希波克拉 底切磋,见 于拉提尤木 姆的教堂 (1231年),盖伦及1586年威尼斯出版的盖伦选集扉页,异 流 一、中西医圣的不同范式 科学范式 准科学 潜科学 前科学 常规科学 显科学 后科学 超科学 潜科学 伪科学,范式:科学范式就是在特定时期内,根据权

10、威的科学共同体理论体系和社会心理特征所制定的一整套原则、理论、定律、准则和方法等。1、哲学性范式:指基本原则,科学信念,以至世界观等。,2、社会性范式:指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影响包括历史、经济、文化、民族传统和社会心理等,特别是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和心理特征。3、结构性范式:根据科学史上重大科学成就而确定的定律、规则、方法等,属科学因素。,文化背景与两种医学文化与健康 一、文化与躯体健康 二、文化与心理健康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地域环境生产条件;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 1、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2、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3、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冒险征服 4、内向与开放 5、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11、 6、实践理性(实用)与思辨理性 7、羚羊挂角与板上钉钉 8、雾里看花与光风霁月玻璃的世界,中西哲学与中西医学 太极生两仪阴阳学说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元气论;辨证法;整体观; 平衡观;恒动观 仁;人伦道德;厚德载物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西方哲学的认识论 实物中心论 原子论 基本粒子 整体由部分构成 还原论 生命运动由较低级的物理、化学等运动组成 人是机器,中西医认知方法比较西医的认知方法 1、构造自然观、结构中心论、解剖观察法 2、要素质与还原方法 3、证实、证伪与实验方法 4、形式逻辑严密 概念准确明晰 5、重视归纳法,中医的认知方法 1、有机自然观、功能中心论司外揣内法 2、系统质与

12、朴素的系统方法 3、道与心法体悟诸法 4、取象比类,类比推理 5、试探与反证,张仲景的伟大成就: 1、六经辨证;辨证施治 2、理、法、方、药 3、方剂之祖;伤寒113方;金匱262方;总计269方。214药。 4、外科、妇科、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和预防医学思想。 5、病因学说,张 仲 景,张 仲 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医圣祠,中西医圣对后世医学的影响隋唐以后的医学建制张仲景医学的影响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明清医学近代、现代中医学模式,华 佗,华佗 五禽戏,华佗 五禽戏虎鹿熊猿鸟,扁鹊 淳于意 郭玉 董奉,1、简述希波克拉底的主要医学成就 2、盖仑的主要医学贡献及其对后来的医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中医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简述古代中西医学不同范式的相同点及其差异。 5、简述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简述华佗的医学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