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病人的护理4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803966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4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4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4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4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4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病人的护理4(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病人的护理,lihong,概 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衣原体、立克次 体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 寄生虫病: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概述,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最常见 3.显性感染 比例最少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 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 暴发季节性 地方性 有感染后免疫,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一般分为4期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 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前驱期 从起病到该病明显症状开始为止

2、的一段时间症状明显期 某些传染病在渡过前驱期后,进入发展阶段,病 情逐渐加重,达到了顶峰,出现某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 状、体征,如典型的热型、皮疹、肝脾大和脑膜刺激征等。,本期又可分为上升期、极期和缓解期。恢复期 人体 免疫力增强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病人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临床类型,根据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 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及非典型 临床分型对治疗、隔离、护理等具有指导意义,共同的症状和体征,发热、皮疹、全身不适、头痛、关节痛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等表现。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

3、血、增生等反应,临床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传染源,病人 隐性感染者 病员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如动物源性传染病:狂犬病,传播途径,空气、飞沫、尘埃 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出门户的传染病 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水、食物 主要见于以消化道为进出门户的传染病 如霍乱、细菌性痢疾。某些传染病还可通过与疫水接触,病原体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导致感染,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手、用具、玩具 又称日常接触传播,可传播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如痢疾、白喉。,传播途径,吸血节肢动物 又称虫媒传播。如蚊传播乙脑、虱传播斑疹伤寒 血

4、液、血制品、体液 见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土壤 如钩虫,人群易感性,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阻断传染病流行 推行人工自动免疫,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 主要包括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水平、生产、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 仰等,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管理传染源,对病人的管理 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对接触者的管理 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传染病的报告制度,法定传染病共计35种 甲类 鼠疫、霍乱 城市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 乙类 城市发现后

5、6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 12小时 丙类 24小时内上报,切断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染病 加强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及粪便管理、保护水源,消灭苍蝇、蟑螂、老鼠等。 呼吸道传染病 着重进行空气消毒,提倡出外时戴口罩; 虫媒传染病 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采用药物防虫、杀虫、驱虫。,保护易感人群,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主要措施包括:加强体育锻炼、调节饮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改善居住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愉快心情等。 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预防接种起关键用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药物预防,传染病的隔离,隔离的定义 将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便于集中治疗和护

6、理,防止传染和扩散。,隔离的种类及措施要求,呼吸道隔离 蓝色标志 消化道隔离 棕色标志 严密隔离 黄色标志 接触隔离 橙色标志 血液/体液隔离 红色标志 脓汁/分泌物隔离 绿色标志 结核菌隔离 灰色标志,保护性隔离,目的 防止院内一些对感染高度易感的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护人员、探视者以及病区环境中各种条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适用于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免疫缺陷综合征、器官或组织移植术后、大面积烧伤、接受全身化疗、放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时期的病人。,消 毒,消毒的定义 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消毒的种类 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 终末消毒 随时消

7、毒,消毒的方法,物理消毒法 热力灭菌法 煮沸法消毒 高压蒸汽灭菌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 巴氏消毒法辐射灭菌法 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化学消毒法,化学消毒法,根据消毒效能可分为以下三类: 高效消毒剂 能杀灭包括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在内的各种微生物。如;2.5%碘酊、戊二醛、过氧乙酸、甲醛、还氧乙烷等。含氯制剂和碘伏居于高与中效能之间。 中效消毒剂 能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如乙醇、部分含氯制剂、氧化剂等。 低效消毒剂 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类病毒,对真菌也有一定作用。,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以下几类,含氯消毒剂 常用的有漂白粉、次氯酸钠等。 其优点是杀菌谱广、作用快,但对金属制品有腐蚀作用。

8、常用于排泄物、分泌物、病室和物品的消毒。 过氧化物消毒剂 主要依靠其强大的氧化能力杀灭病原体 醛类消毒剂 常用的有甲醛和戊二醛 杂环类气体消毒剂 环氧乙烷,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以下几类,碘类消毒剂 常用有2.5%碘酊 、及0.5%碘伏 醇类消毒剂 75%酒精 其他消毒剂 洗必泰 新洁尔灭,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病史 身体评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病史及治疗经过,病史及治疗经过 应着重注意传染病所特有的基本特征,如潜伏期长短;有无毒血症症状等。 心理社会资料 生活史、流行病学史和家族史,身体评估,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 各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 血、尿、粪常规 血生化检查 肝功能、二氧化碳结合率

9、电解质等 病原学检查 其阳性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标本采集的时间、是否用药治疗、取材部位、检测方法等。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取新鲜标本,避免污染,及时送检,以提高阳性率,必要时,可连续多次送检。,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 急性期及恢复期采双份血清检测其抗体由阴性转阳性或滴度升高4倍以上时有重要意义。 特异性抗原检测 其诊断意义较抗体检测更为可靠 其他,传染病病人的常见症状体征及护理,发热与热型发热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热 型,稽留热 伤寒、斑疹伤寒 弛张热 流行性出血热、伤寒缓解期 间歇热 疟疾、败血症 回归热 回归热 、布氏杆菌,发热护理,护理评估 1.病史 2.身体

10、评估 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有无合并惊厥;皮肤情况;心肺、腹部体查。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发热护理,常用护理诊断体温过高 与病原体感染后释放各种内、外源性致热源,或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有关。,发热护理,目标 病人及家属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能配合处理发热。 体温得到控制,发热护理,护理措施及依据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发热的相关知识,介绍降温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及家属配合处理发热的方法。 休息 补充营养和液体 监测体温的变化,发热护理,5. 降温 加强口腔、皮肤护理 遵医嘱给予病因治疗,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发热护理,评价 病人及其家属能说出发热的相关知识,

11、正确配合降温。 2. 体温被控制并逐渐恢复正常,伴随症状缓解,未发生惊厥等并发症,病人感觉舒适。,发 疹,疹子的形态可分为四大类 斑丘疹 多见于麻疹、风疹、伤寒、猩红热 出血疹 如斑点、淤斑,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恙虫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发 疹,疱疹或脓疱疹 多见于水痘、天花、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病毒性传染病。 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发 疹,护理评估 病史 皮疹出现的原因、诱因。皮疹出现的时间、形态、种类、出疹的顺序、分布部位、持续时间,局部皮疹有无疼痛、瘙痒感,有无伴随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不适。是否有同类病人接触史。 身体评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常用护理诊断,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病原体和(或)代谢产物引起皮肤(黏膜)发疹有关 目标 病人了解导致发疹的相关因素。 受损的组织逐渐恢复正常。,护理措施及依据,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导致皮疹、黏膜疹的相关知识,介绍配合治疗护理的方法 皮疹护理 口腔黏膜疹护理 眼部护理 观察病情 如皮疹情况。,端午节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