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全套课件149P)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4803303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药学(全套课件149P)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生药学(全套课件149P)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生药学(全套课件149P)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生药学(全套课件149P)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生药学(全套课件149P)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药学(全套课件149P)》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药学(全套课件149P)(1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药学 Pharmacognosy沈阳药科大学 中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李玉山,第一篇 总论,第1、2 章 生药与生药学,“神衣尝百草始有医药”和“药食同源”的传说,是关于医药起源的概括。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口尝身受,逐步认识到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可以治疗疾病,初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形成了原始的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中药的起源,炎帝神农 自春秋战国到今,历朝历史学家、历史文献作了肯定的记载,炎帝神农诞生於“湖北随州厉山”。如:春秋礼记。祭法二十三:“厉

2、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於厉山,或曰有烈山氏”。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湖北随州厉山,1、 药物(Medicines):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2、生药(Crude drug):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新鲜品或经过简单的加工,直接用于医疗保健或作为医药用原料的天然药材。从广义上讲,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材、草药、民族药材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1.1 定义,“生药”一词,我国明代太医院中规定“凡天下解纳药材,俱贮本院生药库”。“凡太医院所用药饵,均由各地解来生药制造”。 清代太医院及御药房

3、的医事制度中“凡遇内药房取用药材,俱以生药材交进,由内药房医生切造炮制”,植物类生药:全草薄荷、益母草部分人参(根)、甘草(根和根茎) 渗出物苏合香(树脂)、阿片动物类生药:全体斑蝥、蛤蚧部分鹿茸、羚羊角分泌物蟾酥、牛黄矿物类生药:石膏、龙骨,医药原材料:薯蓣科(Dioscoreaceae)穿山龙Dioscorea nipponica的根茎提取薯蓣皂苷Dioscin,分解为薯蓣皂苷元Diosgenin,用于工业化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原料。,薯蓣皂苷 Dioscin,薯蓣皂苷元 Diosgenin,3. 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drug):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

4、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 = 中药材(个子货)+饮片+中成药个子货:论个的生药,指原药用部位。饮片:切制或切制后炮制的药材。中医处方煎剂直接使用;或制成粉末直接饮用或外用;或中成药方剂和工业原料直接使用。中成药(Chinese patent medicines):即处方制剂。根据疗效确切,广泛应用的中医处方、验方、秘方大量生产的药品。六神丸:牛黄、蟾酥、冰片、麝香、珍珠、雄黄,4. 草药(Medicinal herb):指民间医生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中草药(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中药+ 草药。道地药材(Famous-region

5、 drug):传统的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地、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质量优良的生药。 如: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产于河南怀庆地区,1.生药的名称 中文名、拉丁生药名,英文名等。 2.生药的来源: 包括生物来源,包括原植(动)物科名、 原植(动)物学名、药用部位。 3.植物(或动物)的形态特征 4.本草考证了解生药的历史记载,考订古今药用品种。 5.产地 主产区 6.性状 外部形态、颜色、大小、质地、断面特征、气味等。 7.显微特征 记载生药在显微镜下组织构造和粉末特征。 8.化学成分 类别、含量、结构式。 9.理化鉴别 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定性、定量分析。

6、10.药理作用 生药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实验结果。 11.功效 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1.2 记载事项,A .按药用部位分类法:首先将生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根、根茎、皮、叶、花、果实、种子及全草类。优点:商品学角度比较便利(药房管理)。便于比较各类生药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有利于学习生药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例如:生药学统编教材第三版、中药鉴定学,1.3 生药的分类,B.按化学成分分类:根据生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类别来分类, 如含糖类生药、苷类生药、生物碱类生药、挥发油类生药等。优点:有利于研究生药有效成分与功效间的关系及含同类成 分生药的科属来源之

7、间的关系。 缺点:对有效成分不明或含有成分不详的生药难以分类。 例如:生药学统编教材第二版,1.3 生药的分类,生药的化学成份分类表,C. 按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如按现代药理作用分为: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生药、 作用于循环系统的生药等。或按中医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优点:在生药的临床应用角度比较便利。利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作用和功效,便于与临床结合。 缺点: 某些生药具有多种功效和药理作用难以归属。例如:中药学、中药药理学。,生药的中药功效分类表,D .按自然系统分类法:根据生药原植(动)物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和亲缘关系,按门、纲、目、科、属、种分类排列。优点:便于学习和研究同科同属

8、生药在形态、性状、组织 构造、化学成分与功效方面的共同点,揭示其规律性;有利于从同科属中寻找类似成分、功效的植(动)物,扩大生药资源。如:生药学教材、药用植物学、中国高等植物图鉴,E. 按笔划:辞典类:中药大辞典、药典 F. 其它:如古书上,按药物自然属性的朴素的分类方法,如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等,虽把亲缘关系相近的分在一起,但比起现代的自然系统有许多不足之处和不科学的地方。,1.4 生药的利用,直接供医疗使用 天然化合物医药品的原料 食用、香味料、调味料 香料 染料、涂料 农药,中药的性能,含义:概括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中药的性能,四气

9、 (一)含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二)标定四气的依据: 1. 与所治疾病的寒热属性相对; 2. 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反应;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反之,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三)临床意义:指导治疗。热证用寒凉药,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中医的一条治疗和用药原则。,中药的性能,五味 (一)含义: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二) 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辛味:行气、行血、发散以及芳香 化湿,芳香开窍,芳香避秽。苦味:能泄(包括清泄

10、、通泄、降 泄)、能燥、能坚阴 3甘味:能补益、能缓急、能和中 4酸味:收敛、固涩 5咸味:软坚散结、泻下6淡味:渗湿、利水 (三)五味的标定依据: 1. 真实滋味 2. 药物的作用,中药的性能,归经: (一)含义: 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 (二)确定归经的依据: 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所治病证为依 据而确立 1.根据服药后药效应所在,或侧重于经络辨证或侧重于脏腑辨证 2.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 (三)临床意义: 提高用药的准确性,经络能够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疾病也可以反映到体表。 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证;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

11、 肝经病变,每见肋痛、抽搐等证;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 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证。朱砂能安神,归心经。 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有温、清、补、泻的不同,如肺热咳漱,虽然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归肺经,可是在应用时却不一样。黄芩主要清肺热,干姜则温肺寒,百合补肺虚,葶苈子泻肺实。,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 (一)含义: 用以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确定的依据: 可将药物功效直接作为确定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依据药物作用的倾向 (二)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是炮制和 配伍 (三) 意义:1.利用药物调节紊乱的气机 2.因势利导,有利于祛邪外出,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

12、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能够针对病情, 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向。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泻利。 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 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消导积滞、潜阳息风、降逆、收敛、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中药的性能,毒性 (一)含义:广义的毒性: 药物的偏性 狭义的毒性: 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伤害 性,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度的性能 (二)影响毒性的因素: 药物用量大小是影响药物毒性最主要的因素 药材的品种、产地

13、、采集、贮存、炮制、配 伍、 剂型、给药途径、用药是否对证、患者 体质禀赋等均可影响药物的毒性反应 (三)正确对待中药毒性: “有毒观念,无毒用药”,一、炮制 (一)含义:根据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按照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对药物进行各种加工处理的传统制药技术。 (二)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影响中药性能的因素,(三)炮制的方法: 修治:纯净处理、粉碎处理

14、、切制处理 水制:洗、淋、泡、润、漂、水飞 火制:炒、炙、煅、煨、烘焙 水火共制:煮、蒸、淬等 其它制法:制霜、发酵、发芽,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适应临床需要,炮制可以转变药物的“四气五味”生首乌性微温,味涩苦,能润肠通便。制首乌(酒蒸制)性温,味甘,滋补强壮。生地黄甘、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蒸制)味甘,微温,补血,滋阴。生甘草甘、平,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炙甘草甘、温,主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势(升降沉浮)大黄为苦寒药,主沉降,作用下行而泻下;酒大黄(酒蒸)借酒之力,作用上行,能清头目之火。黄柏生品主清下焦湿热,酒炙后原作用上行,兼清上焦之热。砂仁生品行

15、气开胃消食,作用于中焦,盐炙后能下行,治疗小便频数之症。,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适应临床需要,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 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 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三焦的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三焦是报导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三焦,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是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因而喻为“上焦如雾”。中焦主运,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故喻之为“中焦

16、如沤”。“沤”即是饮食水谷腐熟时的泡沫浮游状态。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故称“下焦如渎”。“渎”指沟渠。,炮制影响药物的归经 “五味所入”的理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心入肺, 咸入肾)在炮制理论中引申为“醋制入肝,入盐走肾,甘缓益元”等理论。生姜主入肺,发散力强,主用于发汗解表;干姜主入心,燥湿力强,主用于回阳救逆;煨姜主入胃,止呕力强,主用于和中止呕;姜炭主入脾,止血力强,主用于温经止血。柴胡生品能升能散,解表退热力强,醋制柴胡能引要入肝,发挥疏肝解郁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适应临床需要,炮制可缓和药性 性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上会带来副作用,所以要通过炮制来纠正其偏盛之性。生麻黄辛散力强,解表力强,主用于外感风寒的表实症;炙麻黄可以缓和生麻黄的辛散之力,可用于老人及小儿的风寒表症,同时又兼有止咳平喘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