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二章心脑病证失眠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54783154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2.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第二章心脑病证失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内科学》第二章心脑病证失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内科学》第二章心脑病证失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内科学》第二章心脑病证失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内科学》第二章心脑病证失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第二章心脑病证失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第二章心脑病证失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节 失眠,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一、概念,中医: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异类病证。 西医:失眠的主观标准(临床标准):主诉睡眠生理功能障碍、白日的疲乏等症状系由睡眠障碍干扰所致、仅有睡眠减少而无白日不适;失眠的客观标准:睡眠潜伏期延长(大于30分钟)、实际睡眠时间减少(不足6.5小时/夜)、觉醒时间增多(超过30分钟)。,二、渊源,1、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称为“不寐”。 2、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能寐也”。 3、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不寐中将失眠分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

2、认为“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虚证”。 4、医宗必读不得卧将失眠原因概括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五个方面。,三、证候特征,失眠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证候特征。其中睡眠时间不足者可表现为入睡困难,夜寐易醒,醒后难以再睡,严重者甚至彻夜不寐,睡眠深度不够者常表现为夜间时醒时寐,寐而不酣,或夜寐梦多。 由于睡眠时间及深度质量的不够,致使醒后不能消除疲劳,表现为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甚至心神不宁等。,四、病因病机,情志所伤,思虑太过,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 饮食不节,胃气失和,阳气浮越。 病后、年迈,心气不足,心失所氧

3、。 禀赋不足,心虚胆怯,肾阴耗伤,水火不济,火胜神动,心肾失交。,五、诊断,轻者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 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六、辨证论治,辨脏腑:失眠的主要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氧或不安,神不守舍而失眠,且与肝、脾、胆、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相关。 辨虚实:失眠虚症,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氧,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运化,肝失藏血,肾失藏精所致。 治疗原则:失眠实证宜泻其有余,如疏肝解郁,降火涤痰,消导和中。失眠虚证宜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

4、健脾补肝益肾。在泻实补虚的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配合精神治疗,消除紧张焦虑,保持精神舒畅。,七、分证论治,心火炽盛 肝郁化火 痰热内扰 阴虚火旺 心脾两虚 心胆气虚,八、西医治疗,治疗原则:消除导致失眠的各种原因综合性治疗: 睡眠卫生教育及保健 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九、转归预后,失眠一病除部分病程短,病情单纯者治疗收效较快外,大多属病程较长,病情复杂者,治疗难以速效,且病因不除或治疗失当,易使病情更复杂,治疗难度增加。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但因病情不一,结果亦各异。病情单纯,病程短者易治愈;病程长且虚实夹杂者,多难短期治愈,且与是否能够祛除病因密切相关。,十、预防与调摄,本病因属心神病变,故尤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怒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 睡眠环境宜安静,睡前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及过度兴奋刺激; 注意作息有序,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等,对于提高治疗失眠的效果,改善体质及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均有促进作用。,谢谢 请各位同学课后注意复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