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凯恩斯之比较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728123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凯恩斯之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马克思凯恩斯之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马克思凯恩斯之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马克思凯恩斯之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马克思凯恩斯之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凯恩斯之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凯恩斯之比较(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凯恩斯之比较,一、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933年,美国出版了一部小说又一春小说的梗概是:1929年,大危机的狂飚横扫美国。某城的一个古玩商人破产了,除了一张床以外他已经一无所有。一天,他偶然遇到一位知音,那人是一位除一只提琴外也空无一物的音乐家。两人便搬到了公园里1个简陋的小屋里在一起生活。,耐不住饥饿的古玩商人,来到一家餐厅门口,想伺机偷点吃的东西充饥。在那里,他意外地帮助了一位先他一步进入餐厅行窃,被发现而逃出的年轻女人。以后这三个人便同居在公园的那间小屋里。后来,他们又救了一位跳进公园的湖中自杀的破产银行老板,也让他住进了他们的小屋。这样,古玩商人、音乐家,银行家和一个女人

2、可能是应召女郎,四人过起了共同生活。,不久以后,春回大地,美国经济开始复苏。重返实业界的银行家请古玩商人到自己的银行任职,却遭到古玩商人的拒绝;古玩商人和那位年轻女子继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作者纳森(RNathan)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说,“我所记叙的,是发生在19291933年大危机期间的一个真实故事。当时,美国遍地都是失业者。没有工作、没有金钱,又无家可归的人充斥着整个社会。失业的人有的流落街头靠卖水果糊口有的全家都无处安身,只好搬到公园里的违章小屋,靠捡破烂维生”。,那是一个并非战争却甚子战争的经济毁灭的时代。观者当时美国的记录,提个篮子在街头卖水果的男人,免费配给处门前大摆长龙的人们,

3、有关这种景象的照片真是不胜枚举。 这种大危机并不只是美国特有的现象,而是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性的全球危机。,纳森在上面提到的那部小说的序言中接着指出:“不景气或大危机的那几年悲惨的数年间最具特征的是,在人与人之间培养出一种兄弟般的友爱和情谊。困恼的时候,贫病的时候,人们相互帮助。但随着大危机的结束,时代变了。这种时代也许还会来临,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对别人所负有的责任。,随着我们朝着福利国家这一民主的理想进一步迈进,我们过去的特色贫富悬殊将趋于消灭以上内容。”可以说是借一位作家之笔写出的经济思想。之所以在这里以较多的笔墨介绍这部美国的短篇小说,是因为在这中间体现着现代经济学与我们人

4、生的密切关系。,这并不表明我认为上述思想正确而应加以承认,更无大加主张的意思。但是,下面我们将讨论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却正是着顽固的传统观念和精神的支配,他们深信:危机与萧条不过是由经济活动中的暂时性摩擦带来的混乱现象,只要置之不理,就会自动恢复常态。,然而,放任非但没有使严重的萧条得到克服,相反却日益加深。在危机底谷的1933年,德国的失业人数为800万人,而美国则达到1400万人。这一年全世界的失业人数共计5000万人。,因此,不管以往的经济理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现实的经济政策却不得不弃之前行。1933年,新任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布和推行了一系列反危机政策,被称为罗斯福新政。与此同时,世界各主

5、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效仿美国,采行了同样的政策。这时,只有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安然无恙,处身在世界大危机的暴风圈之外。,“大危机”回顾,1914一1919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任何意义上都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代。战争反常地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膨胀,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失衡;为战胜敌国而广泛建立的全国动员体制,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大大刺激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和影响。以致影响到了中国。,1929年始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萧条,就是这些矛盾的总清算。据雷顿在阿司匹林时代一书中披露,繁荣时代的美国总统柯立芝(19241928年在任)曾认为,一个无所作为

6、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连危机期间的胡佛总统也只好听天由命,宣称上帝会使美国很快复兴。,二、经济学的反思,对于这种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理论理应给出确切的解释并提供所应采取对策的理沦依据。但是,以往的经济学无法承担这一使命。固然曾有马克思经济学预言到这种资本主义的残破局面,但它却无助于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况且,美英等国视马克思如无物而全然忽视。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亟需一种崭新的经济理论以拯救世界。,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应时而生。凯恩斯经济学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现实的需要,使英美的大多数经济学家云集其下。时至今日,凯恩斯经济学仍然或多或少地以某种形式构成英美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并与

7、马克思经济学分庭抗礼,把整个世界的经济学一分为二下面,让我们全面透视一下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革命,一 斯密经济学 如果把斯密的国富论作为经济学的起点的话,那么凯恩斯理论就产生在经济学诞生的160年之后。国富论一书,被公认为历史上第一部将经济学作为科学加以系统阐述的著作,也是这本书,把资本主义这种经济制度持续增长的经验介绍到全世界。,斯密时代的英国,产业革命刚刚兴起,立足已稳的资本主义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灿烂前景。斯密为资本主义吹响了高昂激越的进军号斯密经济学经后人之手得以发展和完善,但它的根本主张却一成不变地被继承了下来,尤其在经济活动的实践中表观得更为有力。,二 看不见的手,斯密认为,在现世的

8、背后隐藏着造物主一上帝。上帝在创造我们社会的时候,在人的灵魂上安好了相当于齿轮和时针的东西,这就是利己心,以及些微的利他心。每一个人如果都按利己心和些微的利他心追求其利益,那么整个社会就将形成一个实现协调发展的结构。个人利益为上帝所操纵的看不见的手引导,从而对全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因此,我们应当做的事情,是使这种社会规律得到充分自由地贯彻,而不是人为的加以阻挠。自由的经济活动就是最好的经济政策。,亚当 斯密所宣扬的并不是无条件的自由,他所主张的是受利他心制约的自由。在斯密的思想中,对正义的考虑占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实业界的人们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由放任的声音响彻云霄,斯密关于自由经济的观念支

9、配欧洲资本主义达160年之久。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格自动调节经济景气是不言而喻的。,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经济所具有的自律性景气调节机制失效了。因此,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经济理论和政策。需要强调的是,新的经济理论并不是随着大危机的出现才成为必要的。,“1929年10月,这个昏暗的日子突然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性质。但并不是这一天才使新的理论变得迫切。早在繁荣时期,旧理论已经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并表现出其缺陷。30年代的大危机并不是导致古典学派理论体系解体的最初力量。古典学派的理论是随着经济活动的大起大伏,动荡发展由盛到衰的。而正是30年代的这场大危机,使古典派的理论体系直按面临瓦解重

10、建的危机。”,这里所谓古典学派体系,是指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一直统治英美经济学界的传统经济学说。取代这种传统经济学体系的是1936年形成的震撼经济学界的凯恩斯新体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理论的革命意义在于阐明了一个社会的宏观经济中总供给(总产量)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凯恩斯革命的要点,一、自由放任的终结 凯恩斯的新理论首先否定了斯密以来的传统的自由放任哲学。“自由放任”英文是Laisgezhire,原系法语“不管”之意。这个词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用于经济学的,已不可考。一位法国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也罢,管也罢,世界总是在自行运转”。,凯恩斯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所谓自由

11、放任的经济思想,就是把人的命运寄托于供求决定价格的一种观念。如果一个富如洛克菲勒的富翁以极高的价格购买牛奶来喂他的爱犬。牛奶价格就会上涨而使穷人无法购买牛奶以养活自己的孩子,穷人的孩子就只能忍饥挨饿。,凯恩斯用长颈鹿爱吃树叶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自由经济的观点。他认为,商品取向最高价格这种资本主义经济机理,就象长颈鹿喜欢吃高大树木上的枝叶一样。如果让长颈鹿自由放任地行动,那么脖子最长的长颈鹿就能吃到最多的树叶,而脖子短的只能挨饿,结果只有脖子长的长颈鹿才能生存下来。,凯恩斯对这种粗野的经济竞争做了如下的批判:“如果我们关心长颈鹿的幸福,便不能无视濒临饿死的短脖子长颈鹿的痛苦;便不能对落在地面上遭践

12、踏的枝叶,长脖子长颈鹿的过食,笼罩动物群祥和面庞的愁云以及狼吞虎咽的丑态等种种混乱现象视而不见。”,凯恩斯进一步指出;“使世界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调和一致,既不能只靠自上而下的努力,也不能只靠自下而上的努力来实现。个人利益一旦被调动起来,就总是要在公共利益之中发生作用的。从经济学原理推理是得不出这样的结论的,但它是正确的结论”。以上就是凯恩斯所说的“自由放任的终结”的主要观点。新的理论体系就是沿着这一思路构造起来的。,充分就业的经济学,总产量的水平问题,早在斯密经济学中就已经触及到了。正如国富论一书的书名所示,斯密经济学是从如何增大国民财富这一目的着手构造的。国民财富的大小,取决于人们所享受的

13、生活品与奢侈品的多寡,后者都是劳动的产品。因此,提高劳动的生产力是增大国民财富的有效途径。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取决于资本积累。,凯恩斯把“李嘉图马歇尔庇古”的正统英国经济学的传统理论称之为古典学派的经济体系。这个体系假定,资本和劳动都将得到充分利用而毫无闲置。古典学派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个假定的基础上的。资本和劳动完全运作的状态就是充分就业。因此,古典学派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的。,生产设备完全处于开工状态并得到充分利用、工人得到充分就业并各司其职以此为前提的经济学怎么能够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等问题呢当然,在其中也并非全无有关危机和失业的理沦。但它们是把危机和失业问题理解成有碍于经济运行

14、的摩擦或暂时的不均衡,所以认为失业是摩擦性失业,生产过剩不过是局部性现象而已。,萨伊定律,产生上述奇怪的经济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背景。 现在我们来看在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中是如何解决资本积累这一问题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人们节约财富予以积累,将积累转化为生产设备或者雇佣工人,从而谋求生产扩大,实现经济的不断发展。,节约的财富是否能够立即全部转化为资本呢?节约的财富不成为资本而剩余下来,这不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节约财富的人和企图扩大生产的企业家不是同一个人的时候,这种可能性就是不可避免的。 的确如此。然而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却认定积累将全部转化为资本。可以说在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处于上升的时

15、候,积累全部转化为资本是一般的趋势。但是从理论上来说,积累不等于投资。,所谓积累,是指没有消费而节约下来的收入。没有消费助部分就是产品需求减少的部分。所谓投资,则是指新增生产设备和追加工人并支付工资,它们形成对产品的新的需求。因此,认为积累等于投资,也就是认为对社会产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将经常保持均衡,相反,认为积累未必转化为投资,就是认为对产品的需求将经常出现不足。古典学派持前一种看法,凯恩斯理论则持后一种看法。,有效需求的问题,我们可以把经济世界想象成一个由所有的人围坐在一起的圆桌。这是一个实行分工和私有制的社会,人们把各自生产的产品拿到圆桌上,用以交换货币,再用货币在圆桌上换取别人生产的而

16、为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这样人们在这张圆桌上拿出自己的产品交换别人的产品。,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这种现象就是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J B萨伊所概括出来并因此而得名的。这种观念在古典学派理论中根深蒂固。所以他们确信:即使人们节约货币用以储蓄,但由于储蓄立即转化为投资,所以产品的需求不变。由此可见,积累等于投资的观点是建立在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基础上的。,以萨伊定律为前提,那么生产就必然会因资本和劳动的全部使用而扩大,不管供给多大都不会出现需求不足。因此,只要供给能够尽量扩大,充分就业就能够实现。古典经济学之所以被称为充分就业经济学,也正是因为它们以萨伊定律为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否定萨伊定律的基础上的。否定萨伊定律,就把需求摆在了优先地位上。凯恩斯认为:经济生活无法经常保障充分就业,相反,不充分就业才是经济常态。因此,诸如应当在什么水平上进行经济活动,就业量由什么决定,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可寻的。凯恩斯经济学正是沿这一思路展开的。在这种意义上,人们认为凯恩斯理论具有革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