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搭便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722838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2.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搭便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心理学--搭便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心理学--搭便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心理学--搭便车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心理学--搭便车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搭便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搭便车(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浑水摸鱼,鱼目混珠,凑数期间,尸位素餐,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说法是,搭便车效应,搭便车心理-定义,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由于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由 组成集团的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动机决定的。因此,每个利益集团成员只有联手努力才能获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没有为此而努力,而另外人付出了努力,那么这就会 抑制集团成员为本利益集团努力的动力;如果利益集团内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则个人成本就会相当小。,身边的例子,周末的寝室,大声求小伙伴带饭的A型,身边的例子,还是因为一句“我去吃饭了”而不得不成为了外卖小哥的B型,

2、搭便车心理-原因及条件,客观条件:努力与奖励的不对称性一方面,奖励机制分配的平均主义,使得个体 给团体带来的利益往往是均分的,另一方面,责任与成本却由团体的每个成员个体不平均地承担 不明确的任务分工 难以考证 无法作出处罚或阻止利益共享,搭便车心理-原因及条件,主观原因:投机心理,投机者抱着“就算我不做,总会有别人做”的想法碰运气。拉力测试,搭便车心理-特点,这种心理随着团队人数的增多而凸显 人数越多,人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影响越小,偷懒更安全也更安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合作小组的规模较小,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对整个小组都有较大影响,其个人的努力与奖励的不对称性相对较小,会

3、使“搭便车效应”明显减弱,一旦有一个人搭便车且被他人察觉,会有多人跟风效法,很快做事的人会越来越少,整个集体的效率不断下降,影响巨大,如何消除搭便车现象的危害,奥尔森(Mancur Lloyd Olson, Jr,1932年1998年2月19日)集体行动的逻辑,小结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公共物品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想为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想让别人去为达到该目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中国俗语所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困境。由于存在以下

4、机制,奥尔森认为搭便车困境会随着一个群体中成员数量的增加而加剧,如何消除搭便车现象的危害,小组织原理当一个组织或社会网络的成员较少时,其中某一成员是否加入对集体行动的成败会有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组织或社会网络的成员不多,大家对某个成员是否参加了某一行动心里都很清楚。如果一个成员没有参加该集体行动,那么他就不能获得该组织或网络向那些积极参加组织活动的人提供的种种奖励,甚至会在该组织中被边缘化。,如何消除搭便车现象的危害,组织结构原理 该原理的核心思想是,一个组织如果很大,那就必须分层;就像党组织一样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委到总支再到支部,一层层地分,到最后的支部一级,成员数量就很有限了。这样,在每个基层组织中,成员就能相互监督,是否参加集体行动与个人利益也能较好地挂钩。这实际上是回到了前面的“小组织原理”。,如何消除搭便车现象的危害,不平等原理 简单地说就是,组织内部在权力、利益、贡献和分配上都不能搞平均主义。这样,一个人在组织中所获的权力和荣誉就有可能成为促使其为组织多做贡献的选择性激励机制。一个人如果能够独立为某组织取得某一公共物品提供一笔关键的资金并从中获取荣誉,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独自为某一事业做出贡献。中国大学中随处可见的邵逸夫楼、李嘉诚基金、光华学院等等就是例子。,补充非零和型公共物品临界点机制内在选择性激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