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受体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4683748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受体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受体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受体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受体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受体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受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受体(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受体,第一节 分子识别 第二节 离子通道偶联型受体 第三节 G蛋白偶联型受体 第四节 酶偶联型受体 第五节 细胞内受体,第一节 分子识别,细胞通讯中,由信号传导细胞送出的信号分子必须被靶细胞接收才能触发靶细胞的应答,接收信息的分子称为受体( receptor),信号分子则被称为配体(ligand)。,分子识别的基础,分子识别是生命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反应之一,各种生物大分子通过氢键、离子键等相互结合,不同大分子之间的三维结构特异性的相互识别,导致了生物体中各种生命反应的发生。, 受体存在的部位信号分子识别并结合的受体通常位于细胞质膜或细胞内,所以有两类受体: 表面受体(su

2、rface receptor)于细胞质膜上的称为表面受体(surface receptor) 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位于胞质溶胶、核基质中的受体称为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表面受体主要是同大的信号分子或小的亲水性的信号分子作用,传递信息。而细胞内受体主要是同脂溶性的小信号分子作用。,细胞表面受体与细胞内受体,根据表面受体进行信号转导的方式,将表面受体分为三种类型:离子通道偶联受体(ion-channel linked receptor)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linked receptor) 酶联受体(en

3、zyme-linked receptor),根据表面受体与质膜的结合方式,则可分为单次跨膜、7次跨膜和多亚单位跨膜受体,细胞内受体: 通常有两个不同的结构域, 一个是与DNA结合的结构域, 另一个是激活基因转录的N端结构域。此外有两个结合位点,一个是与配体结合的位点,位于C末端,另一个是与抑制蛋白结合的位点,在没有与配体结合时,则由抑制蛋白抑制了受体与DNA的结合,若是有相应的配体,则释放出抑制蛋白。,糖皮质激素受体激活,细胞内受体在接受脂溶性的信号分子并与之结合形成受体-配体复合物后就成为转录促进因子,作用于特异的基因调控序列,启动基因的转录和表达,(a) 类固醇激素通过扩散穿过细胞质膜;

4、(b)激素分子与胞质溶胶中的受体结合; (c)抑制蛋白与受体脱离,露出与DNA结合和激活基因转录的位点; (d)被激活的复合物进入细胞核; (e)与DNA增强子区结合; (f)促进受激素调节的基因转录。,第二节 离子通道偶联型受体,具有离子通道作用的细胞质膜受体称为离子通道受体, 这种受体见于可兴奋细胞间的突触信号传导,产生一种电效应。 离子通道偶联型受体又可分为阳离子通道,如乙酰胆碱、谷氨酸和五羟色胺的受体(图4、5),以及阴离子通道,如甘氨酸和氨基丁酸的受体,乙酰胆碱受体结构模型,乙酰胆碱受体的三种构象,神经肌肉接点处的离子通道型受体,氨基丁酸(GABA)受体结构,离子通道偶联受体与信号传

5、导,动作电位到达突触末端,引起暂时性的去极化;去极化作用打开了电位门控钙离子通道,导致钙离子进入突触球;Ca2+浓度提高诱导分离的含神经递质分泌泡的分泌,释放神经递质;Ca2+引起储存小泡分泌释放神经递质;分泌的神经递质分子经扩散到达突触后细胞的表面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改变受体的性质;离子通道开放,离子得以进入突触后细胞;突触后细胞中产生动作电位。,第三节 G蛋白偶联型受体,1. G蛋白,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trimeric GTP-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简称G蛋白,位于质膜胞质侧,由、三个亚基组成,总相对分子质量在100kDa左右。和亚基通过共价

6、结合的脂肪酸链尾结合在膜上。 G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当亚基与GDP结合时处于关闭状态,与GTP结合时处于开启状态。 亚基具有GTP酶活性,能催化所结合的ATP水解,恢复无活性的三聚体状态,某些G蛋白的功能,2.小G蛋白,小G蛋白(Small G Protein)因分子量只有2030KD而得名,同样具有GTP酶活性,在多种细胞反应中具有开关作用。 小G蛋白的共同特点是:当结合了GTP时即成为活化形式,这时可作用于下游分子使之活化,而当GTP水解成为GDP时(自身为GTP酶)则回复到非活化状态。,G蛋白循环(G protein cycle),G蛋白能够以两种不同的状态结合在细胞

7、质膜上:一种是静息状态,即三体状态;另一种是活性状态。G蛋白由非活性状态转变成活性状态,尔后又恢复到非活性状态的过程称为G蛋白循环。 G蛋白的这种活性转变与三种蛋白相关联:GTPase激活蛋白(GTPase-activating protein,GAPs) ;鸟苷交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exchange factors,GEFs) ;鸟苷解离抑制蛋白(guanine nucleotide-dissociation inhibitors,GDIs),G蛋白分子开关,3. 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为7次跨膜蛋白(图11),每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都有7个螺旋的跨膜区。

8、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部分结合,并引起受体的细胞内结构域部分激活相邻的G-蛋白;通过与G蛋白偶联,调节相关酶活性,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将胞外信号跨膜传递到胞内。,G蛋白偶联系统的组成:膜结合机器,G-蛋白偶联型受体为7次跨膜蛋白,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系统的特点,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即7次跨膜的受体、G蛋白和效应物(酶) 产生第二信使,G蛋白偶联型受体包括:,多种神经递质、肽类激素和趋化因子的受体(如-肾上腺素受体、胰高血糖素受体、促甲状腺素受体、后叶加压素受体、促黄体生长素受体、促卵泡激素受体等) 在味觉、视觉和嗅觉中接受外源理化因素的受体,亦属G蛋白偶联型受体,如视紫红质(脊椎

9、动物眼中的光激活光受体蛋白),以及脊椎动物鼻中的嗅觉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能够激活心肌质膜的K+离子通道(打开),视觉感受器中的G蛋白,4. G蛋白偶联系统中的效应物,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AC)磷脂酶C(PLC-)由G蛋白耦联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主要包括: cAMP信号通路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G蛋白和cAMP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生成cAMP,cAMP信号受体,cAMP激活蛋白激酶A,可被PKA磷酸化的某些底物,抑制剂-1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在激素应答中的作用,cAMP途径的信号解除方式,通过cAMP磷酸二酯酶(cAMP phosphodie

10、sterase,PDE)将cAMP的环破坏,形成5-AMP(图22)。 通过抑制型的信号作用于Ri,然后通过Gi起作用。,cAMP磷酸二酯酶催化cAMP生成5-AMP,肝细胞对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应答,cAMP信号受体的组分, 激活型激素受体(Rs)或抑制型激素受体(Ri); 活化型调节蛋白(Gs)或抑制型调节蛋白(Gi); 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 蛋白激酶A(PKA); 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cAMP phosphodiesterase)。,在某些细胞中,G蛋白不仅可激活其效应物酶的活性(又称向上调节,up regulation),也可抑制其活性(向下调节,dow

11、n regulation),因此,G蛋白偶联系统有激活型和抑制型两种不同的系统,Gs调节模型,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感染人体后,产生一种毒素: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一种毒蛋白),具有催化作用,可将NAD+上的ADP-核糖基团转移到Gs亚基上(图17), 使G蛋白核糖化(ADP- ribosylation),这样抑制了亚基的GTPase活性,从而抑制了GTP的水解,使Gs一直处于激活状态。其结果使腺苷酸环化酶处于永久活性状态,cAMP的形成失去控制,引起Na+和水分泌到肠腔导致严重腹泄。这是典型的激活型G蛋白偶联系统。,G蛋白的核糖化,cAMP信号与糖原降解,

12、Gi调节模型,百日咳毒素使Gi蛋白亚基进行ADP核糖化,阻止了Gi蛋白亚基上的GDP被GTP取代,使其失去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其结果也是使cAMP的浓度增加。由于百日咳是经呼吸道感染的,被感染的细胞与呼吸系统相关,这些细胞中cAMP浓度的提高,促使大量的体液分泌进入肺,引起严重的咳嗽。,双信使系统,在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中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蛋白偶联型受体结合,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使质膜上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成1,4,5-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G)两个第二信使,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信号(图30),这一信号系统又称为“双信使系统”(doubl

13、e messenger system)。,磷脂酶C-催化PIP2水解生成DAG和IP3,IP3和DG的作用,PKC途径,蛋白激酶C激活特定基因转录的两种途径,胞质溶胶中IP3的命运,Ca2+信号的消除,处于静息状态的磷脂肌醇信号转导系统,肝细胞中两个第二信使的协同作用,促进糖原分解并抑制糖原合成,某些激活磷脂酶C的信号分子,Ca2+ 与钙调蛋白,由IP3动员释放到细胞内的Ca2+ 除了参与蛋白激酶C的激活以外,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还有许多重要作用。 一个钙调蛋白可以结合4个Ca2+。Ca2+同钙调蛋白结合形成钙-钙调蛋白复合物(calcium-calmodulin complex),就会引起钙调

14、蛋白构型的变化,增强了钙调蛋白与许多效应物结合的亲和力。,细胞中Ca2+浓度的调节,CaM-蛋白激酶的激活,Ca2+在植物叶保卫细胞关闭中的第二信使作用,第四节 酶偶联型受体,酶偶联型受体(enzyme linked receptor)分为两大类型,其一是本身具有激酶活性,如肽类生长因子(EGF,PDGF,CSF等)受体;其二是本身没有酶活性,但可以连接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如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酶偶联型受体共同点,通常为单次跨膜蛋白,如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的生长因子1(IGF-I)的受体,有a和b两种亚基,组成四聚体型受体,其中b亚基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接受配体后发生二聚化而激活,起动其下游信号

15、转导。,已知的酶偶联型受体,受体酪氨酸激酶、 酪氨酸激酶连接的受体、 受体酪氨酸磷脂酶、 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受体鸟苷酸环化酶、 组氨酸激酶连接的受体,1. 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的二聚化和自磷酸化,RAS信号途径,受体酪氨酸激酶的信号转导,酪氨酸磷酸化的IRS在激活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作用,蛋白激酶B的活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受体及Ras的激活,2. 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receptor serine/threonine kinases)是单次跨膜蛋白受体,在胞内区具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该受体以异二聚体行使功能。主要配体是转化生长因子-s

16、(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TGF-s)家族成员,包括TGF-1TGF-5,这些成员具有类似结构与功能,对细胞具有多方面的效应。依细胞类型不同,可能抑制细胞增殖、刺激胞外基质合成、刺激骨骼的形成、通过趋化性吸引细胞和作为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诱导信号等。,3.受体酪氨酸磷酯酶,受体酪氨酸磷酯酶(receptor tyrosine phosphatases)为单次跨膜蛋白受体,受体胞内区具有蛋白酪氨酸磷酯酶的活性,胞外配体与受体结合激发该酶活性,使特异的胞内信号蛋白的磷酸酪氨酸残基去磷酸化,其作用是控制磷酸酪氨酸残基的寿命,使静止细胞具有较低的磷酸酪氨酸残基的水平。,4.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受体鸟苷酸环化酶(receptor guanylate cyclase)也是单次跨膜蛋白受体,胞外段是配体结合部位,胞内段为鸟苷酸环化酶催化结构域。 这种酶联受体的特点是:受体本身就是鸟苷酸环化酶,其细胞外部分有同信号分子结合的位点, 细胞内部分有一个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结构域, 可催化GTP生成cGMP。而cGMP可激活cGMP依赖性的蛋白激酶G(cyclic G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G, G-kinas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