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控制图及其应用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639681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规控制图及其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常规控制图及其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常规控制图及其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常规控制图及其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常规控制图及其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规控制图及其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规控制图及其应用(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常规控制图及其应用,2,内容,常规控制图的种类 计量控制图 计数控制图 常规控制图的应用,3,常规控制图的种类,4,计量控制图,5,6,均值极差控制图,7,均值控制图的优点,1、适用范围广 解释:若质量特性值服从正态分布,则易证均值也服从正态分布;若非正态分布,则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可证均值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实际收集的数据往往没有经过正态检验,正是均值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这一点性质,才使均值控制图得以广泛应用。,8,2、灵敏度高 解释:由于偶波的存在,一个样本中的n个样品(n为样本容量)的数值x通常不会都相等,而是有的比均值偏大,有的偏小,当对它们求平均值时,偶波就会被抵消一部分,使均值的标准差

2、减小,从而控制图上下控制界限的间距缩小。对异波而言,由于一般异波所产生的变异往往是同一个方向的,要么偏大,要么偏小,故求平均值的操作对其无影响,因此,当过程出现异常时,异因带来的变异更容易打点出界,灵敏度更高。,9,,已知的均值控制图,10,,未知的均值控制图,11,12,13,R、R已知的极差控制图,14,R、R未知的极差控制图,15,16,对均值极差控制图的讨论:,均值图:,17,均值极差控制图的步骤,18,步骤1:确定待控制的质量指标,即控制对象。,选择技术上最重要的指标为控制对象。 若指标之间有因果关系,则宁可取为“因”的指标为控制对象。 控制对象要明确,并为大家理解与同意。 控制对象

3、要能定量描述。 控制对象要尽量容易测定,过程发生异常时容易对过程采取措施。 直接测量控制对象有困难时,可采用代用特性。,19,步骤2:取预备数据,根据对判稳准则的分析,至少应取35组样本。 样本容量(即样本大小)通常取4-5。 合理分组原则:组内差异只由偶因造成,组间差异主要由异因造成。,20,21,步骤6:将预备数据在R图中打点,判稳。 步骤7:将预备数据在均值控制图中打点,判稳。 步骤8: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并检验其是否满足技术要求。 步骤9:延长图的控制界限,作控制用控制图,进行日常管理阶段。,22,均值极差控制图的案例:,实例3.6-1 某手表厂为了提高手表的质量,应用排列图分析造成手表不

4、合格的各种原因,发现“停摆”占第一位。为了解决停摆问题,再次应用排列图分析造成停摆的原因,结果发现主要是由于螺栓脱落造成的,而后者是由螺栓松动造成。为此,厂方决定应用控制图对装配作业中的螺栓扭矩进行过程控制。,23,分析 螺栓扭矩是计量特性值,故可选用计量型控制图。又由于本例是大量生产,不难取得数据,故决定选用灵敏度高的均值-极差控制图。,24,步骤1:根据合理分组原则,取25组预备数据,25,26,对均值图第13点出界的处理: 调查其原因发现,夹具松动,并迅速进行了调整,采集到第14组数据时该问题已经解决。故本例可以去掉第13组数据,并重新计算R图与均值图的参数。,带来新问题:R图中第17组

5、R=30出界。,27,28,若规格下限:140,规格上限:180。 问:过程能力指数?,与规格进行比较,29,延长上述均值-极差控制图的控制线,进入控制用控制图阶段,对过程进行日常控制。,30,均值标准差控制图,31,总体参数已知的标准差图,32,总体参数未知的标准差图,33,,已知的均值控制图,34,,未知的均值控制图,35,讨论:,若上例用均值-标准差控制图来控制过程,上述步骤有何变化? 当均值-极差控制图与均值-标准差控制图的结论不一致时,如何判断?,36,单值移动极差 控制图,37,移动极差,在进行单值控制时,由于样本容量为1,样本组无法提供组内变差的估计值,故质量波动只能通过计算移动

6、极差来得到的,移动极差是相邻两个样本的观测值之差的绝对值,记为Rs。设得到的样本观测值序列为xi,i = 1, 2, , n,移动极差为,38,已知的移动极差控制图,39,未知的移动极差控制图,40,,已知的单值控制图,41,,未知的单值控制图,42,使用单值-移动极差图的注意事项,(1) 检测过程的变化不如均值图灵敏。 (2) 若X的分布不是正态的,则对于图的解释应特别谨慎。 (3) 由于移动极差是相邻样本观测值之差的绝对值,点子不具有彼此独立的性质,因此,判异准则“界内点排列不随机判异”不适用,只能近似使用。,43,案例:,实例 在炼钢过程中,对于某种化学成分需要进行控制。在生产稳定时已测

7、得25组数据。由于该化学成分的化验需要很长的时间,试用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对其加以控制。,44,45,46,47,48,计数控制图 不合格品数(p)控制图,49,若过程的参数P已知,50,若过程的参数P未知,51,注意1:,若P很小,则需选样本容量n充分大,使得nP 1,通常取,52,注意2:,p图的LCLp有时计算可能会得到负值,因为样本不合格品率p不能为负,因而取0为自然下界。若要保证LCLp非负,则需增大样本容量n,,53,注意3:,当n变化时,p图的UCL、LCL成凹凸状。不易作图,也难于判稳、判异。,54,案例:,某半导体器件厂2月份某种产品的数据如表3-12中的第(2)、(3)栏所

8、示。根据以往记录已知,稳态的过程不合格品率,作p控制图对其进行控制。,55,56,步骤3:计算p图的控制界限。,57,58,标准变换处理,59,优点,所有的常规控制图都统一成一种图,控制界限都是3、0、-3,计数值控制图的控制界限成为直线,便于作图与判异判稳。,60,缺点,所有准备绘制通用图的数据都必须先进行标准变换,显然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在经过标准变换后的控制图上,点子失去其明显的实际意义。所以,一般只对计数值控制图提倡使用标准变换。,61,特点,经过标准变换后,p图与pn图一致。 经过标准变换后,c图与u图一致。,62,用标准变换来处理上例的数据,63,64,比较计量控制图与计数控制图,

9、65,控制图的准备及应用,66,控制图的准备工作,质量特性的选择 生产过程的分析 合理子组的选择 子组频数与子组大小 预备数据的收集,67,质量特性的选择,(1)统计过程控制方法的适用范围。 (2)控制对象的选取。 (3)质量特性的确定。质量特性可以是表征服务质量的特征,可以是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以及成品的特征,可以是过程的重要技术参数、质量参数,但是,所选择的质量特性要对过程的质量、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进而,可以通过对质量特性的控制来保证过程的稳定性、产品或服务的稳定性。,68,质量特性的确定可以采用许多有效的方法,例如:排列图、鱼骨图等等,来帮助寻找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而

10、,寻找描述质量关键因素的特性,通过对质量特性的控制来控制过程的稳定性。,69,生产过程的分析,“引起过程异常的原因的种类与位置;”是指:经过对生产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所获得的引起过程异常的原因的分析结果。例如:根据对历史数据的汇总发现,上一个月三条生产线有记录的过程异常共计21次,引起过程异常的原因可分为9种,其中最常见的3种原因合计出现了12次,这些异常的原因可用排列图加以描述,并在生产线上标出这9种异常原因的位置。,70,“设定规范的影响;”是指:设定生产过程的规范,尤其是生产过程中质量特性的规范,并明确未满足规范时所带来的影响; “检验的方法与位置;”是指:明确过程检验的位置和采取过程检

11、验的方法。可能为了跟踪并全面地把握过程的波动需要进行全检,涉及安装专门的检验器具;可能需要对质量特性进行抽检,涉及确定合适的抽检规则,等等。,71,“所有可能影响生产过程的其他有关因素。”是指:确定其他可能影响生产过程的所有因素。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加以汇总,形成影响生产过程的所有因素列表。这样,便于在出现异常时快速找到异常的原因。,72,合理子组的选择,常用的子组划分方法是根据检测时间或数据来源来划分子组,这种划分方法有助于在生产过程出现异常时,寻找并纠正产生异常问题的具体原因。根据时间划分子组,就是依据观测值的顺序来划分得到的检验或试验的观测值。如果在收集数据之前就确定了合理子组的

12、划分原则,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的数据就可以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合理子组,从而简化了子组的分析工作。,73,尽可能保持子组大小n不变,以避免烦琐的计算和解释。注意:常规控制图原理对于n变化的情形同样适用。为了方便起见,一般来说,要求均值控制图的子组大小保持常数。对于不合格品率p控制图、单位不合格数u控制图,其子组大小常常不为常数;对于不合格品数np控制图、不合格数c控制图,往往要求子组大小保持常数。,74,子组频数与子组大小,子组频数(频率)与子组大小的确定,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确定子组频数(频率)往往要考虑获得子组的观测值和分析子组观测值的费用,而确定子组大小则要考虑一些实际问题。例

13、如:采集子组的频率低、子组的时间间隔长、子组大小大的情况,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出过程的子组平均值的小偏移;而采集子组的频率高、子组的时间间隔短、子组大小小的情况,则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出过程的子组平均值的大偏移。,75,通常,子组大小取4或5,而采集子组的频率往往在过程控制的初期较高,达到统计控制状态之后,可以降低采集子组的频率。“通常认为,对于初步估计而言,抽取子组大小为4或5的2025个子组就足够了。” 建议:子组数要达到25组,以便于有充分的数据来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76,预备数据的收集,(1)从一个连续运作的生产过程中逐个子组地进行收集,直到获得20至25个子组为止。建议:至少收集

14、25个子组,以便于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2)尽量保证收集预备数据的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即没有可查明原因的影响。如原材料的供给、操作方式、机器设置等方面的变化。,77,(3)利用收集到25组预备数据,计算控制图的中心线和控制限。利用变差的可查明原因的模式检验,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若过程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则要查找过程的可查明原因,加以纠正。若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可以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并延长控制图的中心线和控制限,进行过程的统计控制。,78,控制图的应用,控制图用于何处? 怎样选择控制图? 如何分析控制图? 对控制图结果的处理 控制图的重新制定。 控制图的保管。,79,持续改进 追求卓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