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基础知识及妇科疾病的治疗ppt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633069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基础知识及妇科疾病的治疗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针灸基础知识及妇科疾病的治疗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针灸基础知识及妇科疾病的治疗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针灸基础知识及妇科疾病的治疗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针灸基础知识及妇科疾病的治疗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基础知识及妇科疾病的治疗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基础知识及妇科疾病的治疗ppt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基础知识学习 及妇科疾病的治疗肖璐 2017-11-22,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 治疾病的一门学科。主要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四大优点:简、便、验、廉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推荐43种病应用针灸治疗。,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一)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二)、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二.)指导辨证归经 1:从部位辩经络病变 2:从经络辩脏腑的病变,(一)说明病理变化 1:病邪入侵的途径:皮毛孙络络脉经脉脏腑 2:病邪直中

2、脏腑,必累及经络循经触摸,推断疾病。,腧穴: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同时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腧穴的分类(三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特点:主治本经病证。 2“奇穴”,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定位定名,未列入十四经,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3、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近治作用:指腧穴均具有治 疗局部或 邻近组织、器官病 证的作用。是所有腧穴主治的共同特点。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远治作用: 是指腧

3、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远治作用是十四经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够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主要是:十二经脉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尤特定穴。 特殊作用 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1)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2)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即针灸某些腧穴,在机体状态不同的情 况下,可起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针刺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将金属制成的针,运用各种手法刺入人体不同部位(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此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对痛证疗效尤为显著。 毫针

4、刺法是临床运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2. 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择毫针 3.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胸胁、腰背部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4. 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质弱者宜弱刺激 5. 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6. 针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晕针现象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 7. 针刺后交待患

5、者不能随意活动针刺部位,以防出现弯针等意外。 8.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和针数,以免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注意事项:,(1)晕针: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呕、精神萎倦、脉象沉细,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 原因:病人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过劳、过饥、大汗、大泻后;或体位不适、医者手法过重。 处理:立即停针,并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温;轻者静卧片刻,饮温水可复;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并温灸百会、气海、关元,必要时配合其它急救措施。 预防:初次受针者,当尽量消除其紧张情绪;尽量取卧位及选择舒适持久体位;取穴

6、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过饥、过劳患者暂不宜针刺;医者边治疗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应及早处理,特殊情况下的处理:,(2)血肿: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称为血肿。微量皮下出血而致的小块青紫时,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局部肿胀疼痛较烈、青紫面积较大时,冷敷止血。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起针时立即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刺部位。 (3)弯针:是指进针后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身缓慢退出;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若有体位改变引起弯针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预防:手法指

7、力均匀,刺激不宜突然加强;体位舒适,勿随意更换体位;防止外物碰撞、压迫。 (4)滞针:针刺后出现针下异常紧涩,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称为滞针。对惧针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操作时捻针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单向连续捻转。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剔去。 (5)折针:即断针,指针刺过程中,针身折断在患者体内。发现折针时,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处陷入。 预防:针具需定期严格检查。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表。 (6)气胸: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发生气胸。出现气胸时,立即报告医生,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半坐位,避免咳嗽,重症者应及时配合医生行胸腔减压穿刺术、给氧、抗休

8、克等抢救措施。 预防: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部位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握进针角度及深度,留针时间不宜过长。,艾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或艾柱,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包括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隔物灸、雷火灸等,1. 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 通过艾灸,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本页图片来源于网络,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 关节活动处不宜化脓灸; 重要脏器、大血管处、肌腱所在部位不宜直接灸; 妊期小腹、腰骶部不宜施灸。 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者,不可灸过量,要避免烫伤。,施灸禁忌,1.评估患

9、者病情、当前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及有无感觉迟钝/障碍,患者体质及实施艾条灸处的皮肤情况、对热的敏感和耐受程度、心理状态。 2. 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做好解释,告知患者/家属操作的目的、步骤、可能引起的不适和并发症,核对医嘱。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按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及施灸方法。 4. 随时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 5. 施灸完毕,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施灸局部皮肤情况,异常情况的处理措施及效果。,艾条灸法的种类 艾条灸法一般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大类: (1)悬起灸是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而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悬起灸一般用无药

10、艾条,有时也可用药物艾条进行熏灸。又分为: 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的皮肤保持23cm左右距离,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每穴灸57分钟,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昏迷或局部知觉减退者,须随时注意局部温热程度,防止灼伤。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较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散开的作用,主要用于病痛局部灸疗。 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即将点燃的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距皮肤3cm左右,平行往复回旋施灸,一般灸2030分钟。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呈渐凉渐温互相转化,除对局部病痛的气血阻滞有消散作用外,还能对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故对灸点近端的病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

11、25cm处,似鸟雀啄米状,一上一下地进行艾灸,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一般可灸1015分钟。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腧穴和经络的功能有较强的作用,因此适用于灸治远端的病痛和内脏疾病。 (2)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绵纸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关元 又名丹田,大中极。 类经图翼“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善治男女生殖系病尤其属真阳不足,下元虚寒者更佳。阳气要穴,具振奋元阳温补肾阳之功。,中极:水气要穴,具调摄水道通,通利小便之功,多用于 水道不利之证。 气海:元气要穴,具鼓动元气,培补元气之功,多用于元

12、气不足,脏器虚惫,下焦气机失调之证。,中脘 行针指要歌“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中脘为治痰要穴善治痰火上犯神明被扰之症。,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 指处 【主治】 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证;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 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 灸法。,三阴交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妇产科,男性科及泌尿系疾病。脾胃虚弱诸证。 心悸,失眠,高血压。局部病 阴虚诸证。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配合谷治滞产,配神门治失眠。 报道:本穴可使孕妇

13、子宫收缩,促进卵巢功能;调节膀胱张力;调整心率,血压和胃液分泌。,艾灸在临床的运用 拔除尿管后的小便淋沥 部位:关元、气海、中极。 中医证型:一般适用于所有中医证型,尤以寒湿证、虚证效果好。 膀胱痉挛(膀胱刺激征) 部位:关元、气海 中医证型:一般适用于所有中医证型,尤其以肾阳虚衰、中气不足。 癃闭 部位:中极、关元、气海 中医证型:风寒湿阻、气虚血瘀 恶心呕吐,呃逆 部位:中脘 天突穴(温和灸57分钟)。 中医证型:虚证、寒湿症 大便不通 腹胀 腹泻 部位:天枢 气海 足三里 中医证型:虚证 胃脘痛 部位:中脘穴 中医证型:脾胃虚寒(凡属肝气犯胃、胃阴不足、湿热中阻者不宜施灸),眩晕 头痛

14、部位:百会 中医证型:气血亏虚、风痰上扰证 肢体疼痛,痿软无力 部位:上肢穴位:合谷、曲池、手五里 下肢穴位:伏兔、足三里、丰隆、解溪 中医证型:虚证、寒湿证(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头部胸背,后腹部四肢) 呼吸系统疾病 部位:大椎 风门 肺俞 中医证型:所有中医证型。,针灸治疗的妇科病证,针灸治疗学: 月经不调 痛经 经闭 崩漏 绝经前后诸症 带下病 妊娠恶阻 妊娠痫证 滞产 胞衣不下 产后腹痛 恶露不下 产后血晕 乳少 阴挺 阴痒 不孕,妇科疾病常用的针灸治则及取穴(一)补益肾脏 1、补益肾阳,益火消阴:气海、关元、足三里 2、滋阴补肾,壮水制火:命门、肾俞、三阴交(二)健脾和胃 1、补益脾

15、胃: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2、和胃降逆:内关、中脘、足三里、膻中,3、健脾摄血:隐白、独阴、子宫 4、益气升提:百会、提托 5、化痰利湿:脾俞、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 6、心脾两虚:脾俞、足三里、神门、内关、心俞 独阴:位于足第二趾掌侧,趾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主治腹痛,呕吐,死胎,胞衣不下,月经不调,小肠疝气,心痛等。直刺0.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提托:在下腹部,脐下3寸,旁开4寸处 子宫:在下腹部,脐下4寸,旁开3寸处,(三)疏肝养肝 1、疏肝解郁:行间、太冲 2、清肝泻热:大敦点刺出血,重泻太冲,配泻三阴交、合谷 3、滋养肝血:肝俞、膈俞、三阴交 4、平肝潜阳:太冲、风池、曲池、太阳,(四)补益气血:为妇科疾病最常用的治法 1、补血为主,佐以补气:膈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2、补气为主,佐以补血:气海、膻中、足三里、脾俞,(五)活血化淤 三阴交、合谷、血海、太冲、行间 (六)清热凉血 隐白、血海、行间、三阴交 (七)调整奇经 调整冲任督带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法则。 督脉:百会、命门、腰阳关(补肾壮阳,升提元阳);大椎、 至阳(泻阳邪,清火热)。 任脉:中极、关元、气海、阴交、石门、膻中 冲、带二脉无本经腧穴,临床常用交会穴进行治疗。 取穴要点:穴位在精不在多,宁可错穴不错经;远近配穴相配合,不断寻找有效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