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解读2015.6.1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4557335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解读2015.6.1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解读2015.6.1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解读2015.6.1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解读2015.6.1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解读2015.6.1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解读2015.6.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解读2015.6.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吕梁市卫生局 董小清2015.06,讲解提纲,一、背景二、基本原则三、目标四、策略与措施 五、保障措施,落实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积极做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国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背景,慢性病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2、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控制危害,制定背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社会对慢性病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存在问题,制定背景,防治规划-简介,印发部门:国

3、家15部委规划 规划时间:2012-2015年,3.5年 规划框架:背景、基本原则、目标、策略与措施、保障措施 主要内容:8个目标、22个指标、7项策略措施、5项保障措施 规划意义:慢病领域的第一个防治规划,第一个多部门防治规划 最大挑战:如何协调贯彻落实,防治规划-简介,2012年10月11日,市卫生局、市发改委、市教体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新局、市食药局13个部门联合转发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吕卫疾201227号)。,原则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为指导,逐步

4、建立各级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跨部门慢性病防治协调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基本原则,原则二: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 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程度,制定适合不同区域的具体防治目标和控制策略,关注弱势群体 和流动人口,提高慢性病防治的可及性、公平性和防治效果。,原则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 以城乡全体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干预重点 ,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患者管理为主要手段,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治作用

5、,促进预防、干预、治疗的有机结合。,基本原则,总目标: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建立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构建社会支持环境,落实部门职责,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至2015年,规划目标,具体目标:,至2015年,规划目标,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50%以上,35岁以上成人血压和血糖知晓率分别达到70%和50%。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全国10%以上县(市、区)。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成年人吸烟率降

6、低到25%以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内,儿童青少年不超过8%。,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40%,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0%;脑卒中发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内,死亡率下降5%;30%的癌症高发地区开展重点癌症早诊早治工作。40岁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内。适龄儿童窝沟封闭覆盖率达到20%以上,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全人群死因监测覆盖全国90%的县(市、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营养状况监测覆盖全国15%的县(市、区)。慢性病防控专业人员占各级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比例达5%以上。,充

7、分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寓慢性病预防于日常生活之中,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科学指导合理膳食,积极开发推广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的健康食品。 积极营造运动健身环境。 切实加强烟草控制工作,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策略与措施,(一)关口前移,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二)拓展服务,及时发现管理高风险人群,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覆盖人群,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血压、血糖、血脂偏高和吸烟、酗酒、肥胖、超重等)检出和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单位医务室对健康体检与筛查中发现的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监测与随访,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8、。 开发癌症高发地区重点癌症筛查适宜技术,开展早期筛查和治疗,结合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加强对癌症高风险人群乙型肝炎、人乳头瘤病毒等疫苗的预防接种。 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发现和干预工作。,策略与措施,(三)规范防治,提高慢性病诊治康复的效果,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专病防治机构要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及时对本机构各级专科诊治从业人员进行诊治规范培训,逐步实现慢性病的规范化诊治和康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务和口腔保健服务,对癌症患者开展随访和康复指导等工作,积极推广儿童窝沟封闭等口腔疾病预防适宜技术。 在慢性病防治工作

9、中,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和“治未病”的特点。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适当增加基本药物目录中慢性病用药品种,建立基本药物短缺监测信息处理协同机制,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储备制度,确保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适宜的治疗药物。,策略与措施,(四)明确职责,加强慢性病防治有效协同,完善慢性病防控网络,优化工作格局,整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打造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责任共同体,促进慢性病防治结合。 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专病防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分工负责和分级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和任务。 健康教育机构负责研究慢性病健康教育策略方

10、法,传播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并指导其他机构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动。 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提供与妇女儿童有关的慢性病预防咨询指导。,策略与措施,(五)抓好示范,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积极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注重开展社区调查诊断,明确本地区主要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应用适宜技术,发展适合当地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各地现有的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的作用,丰富和深化卫生创建活动的健康内涵。 继续推进省级地方政府与卫生部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合作项目,通过省部共建,在慢性病综合防控的政策研究、宣传教育、干预控制、监测评价、能力建设、科研攻关和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

11、深入合作,共同提高项目合作省份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水平。,策略与措施,(六)共享资源,完善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统筹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慢性病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库,健全信息管理、资源共享和信息发布等管理制度。 结合居民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慢性病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掌握慢性病流行规律及特点。,策略与措施,(七)加强科研,促进技术合作和国际交流,加强慢性病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 加强慢性病防治研究和转化基地建设,重点加强慢性病防治技术与策略、诊疗器械、新型疫苗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具,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

12、,推广慢性病预防、早诊早治早康和规范治疗等适宜技术。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慢性病防治全球行动,与国际组织、学术研究机构和院校在人员培训、技术合作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协作。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机制。,策略与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各地将促进全民健康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战略,融入各项公共政策,加强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绩效管理。,保障措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订专项行动计划,指导各地推进规划实施。各地要围绕规划总体目标和重

13、点工作,结合实际,制订本地防治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认真研究推进规划目标实现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大力加强社会动员,努力形成政府社会防治工作合力。,(二)履行部门职责,落实综合措施。,加强部门间协调沟通,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效监督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慢性病防治工作重大问题,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保障措施,卫生部门制订慢性病防治方案,将慢性病防控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核心内容,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衔接,实现防治有效结合。研究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重大专项,做好组织协调、

14、技术指导、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预防治疗和监测评估。评价防治效果,推广适宜技术,指导社会和有关部门开展慢性病预防工作。发展改革部门将慢性病防治相关内容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保障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条件。教育部门将营养、慢性病和口腔卫生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监督、管理和保证中小学生校园锻炼的时间和质量。,民政部门进一步完善贫困慢性病患者及家庭的医疗救助政策,逐步加大救助力度,对符合当地医疗救助条件的,积极纳入医疗救助范围。财政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疾病谱的转变和疾病负担的变化,安排必要的慢性病防控经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做好基本

15、医疗保险与公共卫生服务在支付上的衔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减轻参保人医疗费用负担。体育部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指导并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科技、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农业、商务、广电、新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履职尽责。,(三)增加公共投入,拓宽筹资渠道 。,发挥公共财政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慢性病流行程度,不断增加公共财政投入,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加大对西部和贫困地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支持力度,完善投入方式,评估投入效果,提高资金效益。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引导国际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

16、人积极参与,为防控慢性病提供公益性支持。,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社会多渠道筹资机制。,保障措施,(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能力。,实施卫生中长期人才规划,建设一支适应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的医学专业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人才队伍。,保障措施,加强基层慢性病和口腔疾病防治实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切实加强政策保障,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加强慢性病防治复合型人才培养,特别注重培养既掌握临床医学技能又熟悉公共卫生知识的人才,在全科医生、住院医师和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强化慢性病防治内容,提高防治技能;加强对康复治疗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医疗服务水平,降低慢性病致残率和残疾程度;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慢性病科学防治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人才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五)强化监督监测,实行考核评价。,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通报制度,制定规划实施监测指标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 实行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考核评价制度,卫生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评价体系,针对规划落实情况,组织开展考核评价,科学分析投入产出效益,综合评价政策措施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